女性社会学论文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女性社会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陕西省委党校妇女,性别研究基地

三、辽宁省委党校妇女/性别研究基地

关键词:农村;贫困女性;社会支持网络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术界提出"贫困女性化"概念,开创了对妇女贫困的系统化研究。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所形成的《行动纲领》指出:当今世界上10亿多人生活在贫穷状况下,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期国家,妇女贫穷人数日增现象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这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一个短期后果。此外,造成妇女贫穷的原因还有僵硬的社会性别角色、妇女获得权力、教育、培训等机会有限以及其他不稳定的因素。[1]

一、农村女性贫困现状

所谓贫困就是由于制度、资源、环境、生理等因素所引起的个人或家庭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不能满足,以及由此而滋生出的人文方面的贫困,中国农村妇女贫困也基于这两个方面。

物质贫困。从收入方面来看,收入的增长取决于所从事的非农职业。资料显示,中国农村妇女在非农产业就业所占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农村女性的工资水平远低于男性工人。此外社会保障方面也存在严重的性别差异。在中国农村仅有1/3的孕妇接受了四次专业人员的照顾和检查,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中女婴死亡人数占绝大多数[2]。

人文贫困方面:首先是文化权利的贫困,主要表现在妇女文盲发生率高,辍学率高,文化权力的缺失直接影响农村妇女的发展能力。其次是知识贫困,农村80%的是留守妇女,地域、生产条件、科技等限制,使她们缺少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渠道和能力,和男性相比她们更容易陷入贫困。政治权利的贫困主要表现在妇女参政机会少,缺少话语权。

二、社会支持概念的界定

有关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理论的界定主要有四种取向:一是功能取向;二是结构取向;三是主观评价取向;四是互动取向。

在国内,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可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弱势群体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3]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4]

三、农村贫困女性社会支持网络分析

1、以救济为主要方式的制度支持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维持社会稳定,为贫困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但总体而言,目前社会保障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极为贫困的农村女性并未以其个人名义获得救助的机会。

调查资料显示: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有些真正困难的家庭没有享受到国家政策的救助。被访女性说:"规定是定了,但是村里乡里还不是一样,谁有面子谁有门路就能办低保。有时候有救济下来我们都不知道,后来听领到的人才说。我们也交过低保申请,可是至今没批下来。该给的不给,不该给的却给了。

2、以亲缘为中心的社会支持

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强调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男系血缘决定亲疏的特点。但当前家庭的亲缘网络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姻亲关系进入了差序格局,家庭网络也向双系并重过渡。甚至有倚重女系亲属的迹象。

访谈资料显示:在现实生活中,从男女性亲属双方提供的支持类型看,没有大的不同,既包括工具性支持也包括情感性支持。实际上,贫困家庭在寻求亲缘支持时,更多依赖的是资源的可得性,而不是亲缘关系的远近。

中国人最信任的对象是家人,其次是熟人,最后才是生人;(2)中国人最愿意交往、依靠的人是家人和亲属。[5]在家庭本位的中国社会,亲属强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家庭支持最主要的社会资本,而当公共领域的正式制度支持出现匮乏和不平等时,私人领域的非正式支持在贫困的应对中就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

5位农村贫困女性访谈的结果显示,她们或多或少得到过不同网络资源的社会支持,包括主动求助、被动接受。值得重视的一点是,贫困对亲缘支持的损伤很大。家庭越贫困,获得亲缘支持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其亲属的资源较匮乏。被访女性说:"谁也帮不上我。丈夫这边公婆都年迈,兄弟关系很一般,不愿意帮忙啊。我娘家这边儿兄弟姐妹虽多,可是过的都一般,有的身体还有病,也只能是各顾各了。我们家是谁都考不上啊,谁都帮不上我们。"

被访女性说:"在村里有什么集体活动啊,无非就是大伙坐在一起聊聊天,偶尔打打牌,可我哪有那闲心啊,家里外边活一堆,你不做没人替,就连娘家也只能是过年时回去看看。去也不能空着手啊,娘家人又多。唉,还不是因为穷受的罪吗?"

四、建议

重视贫困对女性的影响,认识到解决女性贫困问题对中国减贫的重要性,从贫困女性自身需求出发,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有以下几点建议。

1、增强社会性别敏感的反贫困政策建议,切实考虑贫困女性的实际需求

作为制度支持一种的妇联是能够传达女性愿望的最直接的机制,注重专职妇联干部的配备和培养,解决贫困女性问题的同时,向农村贫困女性传授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自身脱贫能力。强调和重视不同贫困妇女的经验、认识和观点,倾听贫困妇女声音。

2、加强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支持

3、进一步构建亲戚邻里的支持

亲属和邻居是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的主要提供者。亲属主要为贫困女性提供情感支持和金钱支持,邻居主要为她们提供物品支持、生产支持。所以仍要以亲密关系为中心为贫困女性建立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95北京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丛书编委会.95北京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论文选[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56.

[2]世界银行.中国国别社会性别报告[R].2002:26-34.

[3]李敏.资源视角:贫困女性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J].长白学刊,2010,(3).

[4]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

所谓性别即男女有别,它是根据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所作出的区分。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是我们讨论教育中的性别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生理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分化,具体表现为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两方面的差别。而社会性别则是与生理性别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研究者对性别教育概念的表述上虽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却没什么差别。有学者认为性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男女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性别教育的实质不在于消除两性发展上的差异,而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全面发展。也有学者认为性别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形成性别观念和性别态度,产生相应性别行为的社会化教育过程。它是以社会和人们的性别观念为基础,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它影响着受教育者性别认知的发展和性别观念的形成。

二、性别教育研究价值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价值

“学校即社会”,如同复制社会阶层和社会分工一样,学校教育通过性别的学习和规划也复制了社会性别。在教育领域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用社会性别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来审视和批判教育中的性别分化现象,破除教育领域中的性别偏见。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解放人类的力量,在教育领域中引人性别议题,不但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性别意识,而且可以改变沿袭已久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同时引起人们对性别议题的关怀心、敏感度,以及使人们获取有关两性平等、互相尊重的知识和技能,把个人感性的、下意识的性别经验提升为性别群体共同的理性的自觉认识和行动。进行性别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解构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减少甚至消除性别歧视。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基础

性别形成的心理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形成了以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图式理论等为代表的解释性别形成的各种理论,它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分析个体性别形成过程中的特征。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生理结构就是命运。”妇女的生育角色、性别身份和性的选择是由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的,任何不服从自然要求的妇女,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不正常的”。弗氏精神分析理论以一种“男性中心”的视角看待女性心理特征,遭到了许多质疑和批判。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方式是完全习得而来的,性别角色的获得也是大量观察和模仿同性模式的结果。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则认为,性别行为是一个内部认知发展过程,它的形成是儿童主动学习的过程,儿童在这一过程中充当着性别社会化的主体。随着智力的成熟与发展,儿童可以达到自我的社会化,自己选择与自己性别适宜的行为。同时认为,性别定型的过程也必然服从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马丁和哈文森的性别图式理论融合了认知发展和社会学习理论中有价值的部分,把人、特质和行为分成男性和女性两个范畴,强调社会性因素的性别差异以及性别类型发展理论的趋势。

2.社会人类学理论基础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克特·帕森斯提出的特殊功能论,认为个人要完成社会化就必须内化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角色期待。只有经过社会化,文化模式才能被内化到个性体系,才能对个人的行为起制约作用,行动者才能使动机与角色期待一致起来,并取得扮演角色所需要的技能。性别的形成正是在个体习得文化对性别的界定及角色期待中完成的。社会文化决定论者玛格丽特·米德根据对阿拉佩什、蒙杜古马和特哈布利三个原始部落的跨文化社会的性别特征的调查,得出男性化或女性化并非传统观点那样是性别本身固有的,而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3.性别双向化理论基础

以性别双向化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为代表的当代美国著名性别心理学家本姆,质疑以往男女两性的分类标准,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只是同一程度上的相对两端。本姆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别特质双向化的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个体的性格特征是丰富的,即可能是性别双向化的或双性化的,他/}L们既有所谓的男性化特质,又带有所谓女性化的特质。同时还认为在性别特质上非常传统的个体会抑制任何被认为与其性别角色不符的行为,表现出典型的男性或女性特质,而双向化类型的个体则会较自由地表现出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本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以非性别歧视的教养方式促进儿童社会化的主张。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早期的发展和未来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性别教育研究进展

(一)性别角色教育方面

(三)性别平等教育方面

(四)性别意识教育方面

性别意识指的是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规划的观念和方法。近十年来,我国关于性别意识方面的专著有《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性别的革命》《性别别政治》《性别与法律:性别平等的法律进路》等。我国的性别意识教育研究主要是在学科教学、教师教学、教师意识、性别刻板印象、双性化教育等方面进行的。在教师性别意识教育方面有较大进展,教师性别意识教育是指教师从社会性别的角度,以实现教育的社会性别公平为目的,对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过程、课程教材和师生关系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规划的观念和方法。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教师获得与社会性别和教育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并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以消除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在这一研究方向,我们也可以看到,是坚持双性化教育立场还是传统男性化教育立场,对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都有不同的影响。

(五)性教育方面

性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性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尤其对引导青春期青少年的走出心理误区,正确看待自己及异性,妥善处理异性间关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国内的性教育刚起步不久,对性教育的研究也大多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研究者主要是依据性教育的国际水平对国内性教育现状进行审视,从中产生大量问题,如教师不讲授让学生自己看书或粗略带过,甚至有的学校还没有开设课程,再如国内性教育的内容较为简单贫乏,并且没有一以贯之,缺乏连续性和规范性。关于这一方面还有待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并且关于性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十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生命科学研究者与教育研究者合作进行性教育研究的范例,从而推进了我国性教育内容的规范化、科学化。还有一些人文学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对于性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也进行了探索,希望能找到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的途径,从而使性教育更加切实有效。

关键词:彝族;社会性别;妇女

一、研究的背景

国内专家学者沿着上述社会性别理论、方法的思潮,结合国内的女性发展问题,主要以村落、婚姻、宗教、语言、家族、饮食、歌舞、体育、旅游等为切入点进行拓展研讨。20世纪90年代开创的彝族社会性别研究视域正是这样的折射物,作为一种后继理论虽没比前驱理论解决更多的问题,但已不再囿于研究传统,即冲破了彝族男性世界话语权的樊篱,逐渐把彝族性别制度的“因”与“变”、两性关系的“经”与“权”纳入研究的视域,开始思量女性的文化悖论,对所继承的彝族文化知识提出质疑,推动了研究彝族社会性别的步伐。

二、研究成果

(一)专著

(二)学术论文

三、研究综述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产出;性别差异;中介效应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成为了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要素。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高校更是主要力量。

社会学家科尔和扎克曼(ColeandZuckerman,1987)最早提出科学家间存在性别差异,经研究发现男性科学家比女性科学家更容易获得晋升的机会,这种差异在享有声望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中更为明显。[1]女性科学家的科学声望一般没有男性科学家高,她们的工作往往也不被重视,即使在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中,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女性也不能与男性平分秋色,这就是科尔提出的“科研产出之谜”。

(一)性别歧视与科研产出之谜

性别歧视是指对待某种性别的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不公正和不公平的态度或评价。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为雇佣者对不同性别的被雇佣者的态度和行为的不同,往往体现在就业或晋升机会以及酬劳的不同。传统的观点认为男性的工作能力比女性强,女性更适合家庭工作,从而使人们容易对工作中的女性产生偏见和歧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横向隔离,即男女在某一职业中的构成比例与其在全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不一致;二是在具有较高技术、地位以及收入的职位上存在女性所占比例低于男性的纵向隔离现象;三是受女性比男性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的刻板印象的影响,认为女性的工作表现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工作中对女性给予更少的奖励和报酬。

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科研产出间的性别差异研究也越来越多。无论是从省级科研成果奖、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还是情况来看,结果表现一致,即高校教师始终表现为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科研产出多,但在教授中的低产人群中女性科研产出高于男性(严艳,2008)。[13]施远涛和陈雪玲(2011)对湖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企业中的科技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这种性别差异主要存在于高产组。总体来看,获奖教师中女性所占比例要高于男性,但获得地市级及以上奖项的教师中,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在l表的论文数量方面,发表3篇及以下论文的教师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发表4~8篇论文的教师中,女性所占比例和男性相差不大,但是发表9篇及以上论文的教师中,男性所占比例要高于女性。[14]

根据性别歧视及已有研究,提出假设1:女性教师的科研产出低于男性教师。

(三)社会角色认同与科研产出之谜

基于社会角色认同理论及已有研究,提出假设5:社会角色认同越倾向于事业型,科研产出量越高;假设6:女性教师的社会角色认同得分低于男性教师;假设7:事业型社会角色倾向越重,工作努力程度越高;假设8:工作努力程度是社会角色认同倾向影响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中介变量。

(四)学术社会网络与科研产出之谜

科研合作是研究者动用学术社会网络资源的一种体现。科研产出之谜在性别歧视、家庭分工以及身份认同等方面无法寻求到满意的答案,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视线投向了科研合作。有合作伙伴比没有合作伙伴的教师科研生产力要高,在女性教师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KyvikandTeigen,1996)。研究在学术领域中早期的性别差异,发现对女博士而言,孩子降低了其与导师合作的机会进而导致科研生产力低,但是对男博士而言,孩子并不影响其合作(Long,1990)。[23]梁文艳和周晔馨(2016)基于中国“211工程”大学教育学科教师科研生产数据,发现女性除与导师建立的合作关系外,拥有的和动用的社会资本均低于男性。[24]朱依娜和何光喜(2016)利用2013年北京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发现,女性科研人员的学术社会网络规模欠缺并不是导致科研产出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与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纽带关系的结构性欠缺是导致性别差异的关键因素。[25]

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产出主要体现为论文、专著等,应用性学科科研产出则更广泛,包括专利、成果转化等等。从指标可比性、可重复检验性、数据可得性角度出发,我们选择出版物数量作为科研产出的衡量指标,因此,选择基础性学科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考察的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将研究对象限定为研究型大学教师。考虑到上述两个原因,本研究采取随机便利抽样法对某研究型大学教育学全体教学科研岗教师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85份(85%)。从表2可以看出,样本构成基本符合要求。样本中女性教师所占比例(42.4%)和总体中女性教师所占比例(45.2%)基本一致。从职称分布来看,样本中的讲师、副教授、教授比例(分别为25.9%、32.9%、41.2%)也与总体(分别为23.8%、36.2%、40.0%)相符。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数据分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总效应检验,主要为了检验假设1,4,5,9,构建模型1,RePro表示教师科研产出,Gender表示教师性别,Exp表示教师的研究经验,Fload表示教师的家庭负担,Id为教师的社会角色认同,WEffort表示工作努力程度。第二部分是中介效应检验,主要为了检验假设2,3,6,7,8,10,11,借鉴巴伦和肯尼(Baron&Kenny,1986)对中介效应的分析方法[27],在模型1的基础上建立模型2,3,4。通过依次检验这4个模型的回归系数,来判断工作努力程度以及合作的中介效应是否显著。如果β16、β23、β33显著,且β13不显著则家庭负担对科研产出的影响都是通过中介变量工作努力程度实现的,如果β13显著,则家庭负担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只有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变量工作努力程度实现的。同理,根据β15、β16、β25、β35的显著性判断身份认同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是否通过工作努力程度的中介效应实现,β11、β17、β21、β41的显著性判断性别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是否通过合作的中介效应实现。

四、假设检验

(一)总效应检验

(二)中介效应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1.为女性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倡导女性教师在哺乳期后尽快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

3.为女性教师创造更多的参与科研合作的机会

参与科研合作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们互相交流思想,共同探讨研究问题,丰富了研究视角。科研合作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资源的共享,尤其是跨学科的合作交流,有利于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提高教师的科研产出,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女性教师参与科研合作的比例较低。科研合作在高校教师科研生产过程中十分频繁。有合作伙伴比没有合作伙伴的教师科研生产力要高,在女性教师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应加强女性教师的科研合作意识,鼓励女性教师多参与科研合作,并为女性教师参与科研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提高她们的科研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1][15]Cole,&Zuckerman.(1987).Marriage,motherhoodandresearchperformanceinscience.ScientificAmerican,119C125.

[2]XieYu,&Shauman,K.A.(1998).SexDifferencesinResearchProductivity:NewEvidenceaboutanOldPuzzle.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68(6),847-870.

[3][12][17]Hamovitch,W.R.,&Morgenstern,D.(1977).ChildrenandtheProductivityofAcademicWomen.TheJournalofHigherEducation,48(6),633-645.

[4][8][19]Kyvik,S.M.(1996).ChildCare,ResearchCollaborationandGenderDifferencesinScientificProductivity.Technology,&HumanValues,21(1),54-71.

[5][9]Rauber,M.,&Ursprung,H.W.(2007).LifeCycleandCohortProductivityinEconomicResearch:TheCaseofGermany.CESifoWorkingPaper,(2093),2-46.

[6][11]Sax,L.J.,&Hagedorn,L.S.,&Arredondo,M.,&Dicrisi,F.A.(2002).FacultyResearchProductivityExploringtheRoleofGenderandFamily-RelatedFactors.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43(4),423-445.

[7]Primack,R.B.,O'Leary,V.(1989).ResearchProductivityofMenandWomenEcologists:ALongitudinalStudyofFormerGraduateStudents.BulletinoftheEcologicalSocietyofAmerica,70(1),7-12.

[10][23]Long,J.S.(1990).TheOriginsofSexDifferencesinScience.SocialForces,68(4),1297-1316.

[13]严艳.高校“近亲繁殖”教师科研生产力状况实证研究――以S医学院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08.

[14][20]施远涛,陈雪玲.性别差异视角下女性科技人员科研产出之谜探究――基于湖北省的实证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60-65.

[16]Fox,M.F.(2005).Gender,FamilyCharacteristicsandPublicationProductivityamongScientists.SocialStudiesofScience,35(1),131-150.

[18]李星蓉.我国高科技领域中女性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1]Tower,G.P.,&Ridgewell,B.(2007).AMultidisciplinaryStudyofGender-BasedResearchProductivityintheWorld’sBestJournals.JournalofDiversityManagement,2(4),23-32.

[22]林聚任.论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性别分化[J].开放时代,2003(3):122-127.

[25]朱依娜,何光喜.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一个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社会,2016(4):76-102.

关键词: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激励机制

一、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1.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存在性别盲区。

高校目前并没有依据科研人员的性别差异和社会家庭分工现实状况而制定相应的科研激励政策,没有体现社会性别差异敏感性,现行科研激励政策还存在性别盲区。科研产出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峰值为37岁[1]。然而在最佳科研产出年龄时期,生理结构特点决定了女性不得不中断科研,投入生儿育女的伟大使命之中。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除了扮演公共领域的角色,还要扮演家庭的传统角色。性别差异导致女性在各种激励政策评审和晋升机会分配中处于劣势,随之产生劣势积累效应。有学者尖锐提出,这是在无视两性差异基础上,依照主流社会的男性标准来衡量女性的激励机制;现行激励机制表面看似平等,实际隐藏着性别的不平等[2]。

2.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隐性性别歧视。

高校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领导往往认为女性容易被家庭子女羁绊,因而将晋升机会留给男性。此外,同行评议的评审是激励机制实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评审专家,即“仲裁人”受其个人偏好、社会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难免产生各种偏见和缺陷,特别是性别偏见。有研究发现,同行评议过程中不一定只是男性对女性带有偏见,女性“仲裁人”跟男性一样,更倾向于选择男性[3]。这样会严重影响女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研热情。

3.缺乏针对高校青年女性的培训激励和目标激励。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高校女性中36—40岁年龄段女性人数迅速上升,并接近男性人数;31岁以下女性人数已超过男性。高校青年女性科研人员已逐步成为高校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她们正处于科研事业的起步阶段,渴望有不断学习、各种培训、出国进修等机会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同时也渴望组织上能帮助她们建立长远的目标任务,明确科研发展方向。然而,目前高校决策层并没有重视当前高校性别比例的变化,更没有出台针对高校青年女性科研人员的培训教育计划和激励措施。

4.缺乏针对女性科研发展关键期的激励政策。

二、阻碍高校女性科研人员发展的因素

1.阻碍高校女性科研人员发展的社会因素。

2.阻碍高校女性科研人员发展的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女性生理结构特点决定了女性比男性更感性且较少理性,抽象思维能力较薄弱,客观上导致了女性科研人员在研究成果方面比男性明显更少。女性未能像男性那样较深入地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因而女性在科学知识的宽度、深度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心理因素中性别意识往往导致女性成就动机偏低。社会学者景怀斌研究发现,中国女性的成就动机普遍低于男性,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成就动机显著低于相应水平的男性[5]。高校女性在经历结婚生子的特殊心理过程后,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依附心理,更愿意选择轻松的生活,对事业的追求精神被逐步淡化。这种强化性别意识、降低自身要求的结果,必然阻碍了她们科研事业的发展。

3.同行评议中隐性性别歧视阻碍高校女性科研人员发展。

同行评议用于科研活动的所有评价环节,包括学位和职称评定、项目资助申请、期刊论文审稿、研究机构的评价等。可以说,同行专家充当“仲裁人”的角色,他们决定着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学术命运。由于同行评议的“仲裁人”受其个人阅历、个人信仰、不同社会文化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难免产生各种偏见和缺陷,特别是性别偏见。为此,社会学家曾进行过一些实证研究,发现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同行评议过程中,女性“仲裁人”也跟男性一样,更倾向于选择男性,而非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如果存在性别歧视问题,那么一定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三、建立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探索

1.建立符合女性特点的绩效激励机制。

高校决策层应建立健全一整套既体现人文关怀、符合女性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和适合各层次女性科研发展的考评制度,并将之视为可促进高校科研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校女性科研人员往往要肩负家庭、教学和科研多重任务,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兼顾各方面工作,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最终往往在科研上难以取得明显成果。因此,建议在现有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女性特点和各自专长、不同的岗位性质及个人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考量,制定有利于发挥她们各种创新能力的考核规则和标准,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一方面,实行弹性管理,让一部分女教师以教学为主,在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中适当降低对其科研能力的要求。对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则相应降低对其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减轻他们其他方面的工作负担,使其能安心在各自岗位上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6]。另一方面,制定女性突出成果奖励条例和设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标准,鼓励女性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突出成果,使优秀人才和大师级人才脱颖而出。

2.加强对青年女性培训激励和目标激励。

目前在我国高校科研领域,一方面青年教师呈现“女性化”倾向,另一方面女性层次结构和科研产出偏低。由于青年女性科研人员正处于科研发展的起步阶段,因此高校应加强对青年女性的教育、培训激励并建立长远的目标激励。笔者建议,①可定期组织、举办各种有利于女性科研人才成长的培训课程、讲座、研讨会等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她们的科研兴趣和动力,使她们拥有更远大的理想和抱负。②构建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吸纳一定数量、一定比例的科研能力强、技能互补的青年女性科研人员加入,使青年女性成员在科研实践中得到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和成长。③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个人特长制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并在目标实施各阶段进行考核。这样不仅可以使她们逐步确立科研发展方向,还可以激发她们追求新目标的责任和热情[7]。

3.制定针对女性科研发展关键期的激励措施。

4.营造公平的激励氛围。

首先,高校管理层应坚持公平原则,重视当前高校科研人员性别比例的变化,注重培养女性科研人员,做到机会均等。平等是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方式,它有助于环境和谐和科研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其次,在各种评审活动中,一方面要求教育评审专家改变旧的传统观念,严格执行公平原则;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增加女性参与的比例,激励更多的女性科研人员主动积极地申报各种奖项、项目、晋升等。最后,要保证各个环节的公平性,还要树立典型和标兵。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具有广泛的号召效应。

[1]施远涛,陈雪玲.性别差异视角下女性科技人员科研产出之谜探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60-65.

[2]章梅芳,刘兵,我国科技发展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6-11.

[3]张非非,同行评议中性别歧视问题研究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8-72.

[5]景怀斌.中国人成就动机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科学,1995(3):180-182.

[6]吕惠兰.高校女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23-25.

论文摘要:语码转换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进行的转换,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存在这一现象。在国际化的趋同背景下,中国也注入越来越多的时尚元素。网络作为普及化的媒体资源,无疑成为时尚信息最好的传播介质。由于时尚元素的国际化特点,时尚信息网站中频繁出现英汉语码转换现象,起到了简洁语言、体现时尚感、解释说明、调节语气的作用,迎合了读者的口味。

二、中文时尚信息网站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随着瑞丽品牌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成功拓展,瑞丽女性网现已成为服务于中国大陆及全球华人社群的领先在线媒体。以瑞丽品牌强大的内容资源为核心,以国内外百余家内容提供商资源为补充,瑞丽女性网内容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丰富、表现形式更为多样。这必然要和国际最新时尚接轨,引入最新的时尚产品和潮流。另外,主要定位读者“白领”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一定的英语水平,因此时尚信息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十分频繁。研究分析发现,在具体语境中,语码转换具有多种语用功能,本研究将其归为五类:

(一)使行文简洁

随着中国入世,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入驻国内市场。新品牌和新产品的引入必然会带来新名词。对于双语使用者来讲,保留一些耳熟能详的专业名词或专业术语远比翻译出来更好。同样,由于和国际时尚紧密相连,时尚信息中会经常出现外国的地名、人名等。如果用音译译成汉语的话,会变得复杂许多,而且作为非学术信息也没有这个必要。因此保留原语是时尚资讯常用的手段,这样既能体现时尚气息,又做到了行文简洁。

(1)从Episode的时尚高贵到Jessica的纯真浪漫,彰显了品牌今季独有的充满艺术感的设计风格。

(2)欧莱雅始终推动良好的UVA/UVB平衡防护,并帮助引入了欧洲美容化妆品协会(COLIPA)制定的UVA标识。

(3)加上同期推出品牌首创之BBCream嫩肌粉底霜SPF25PA+++,由洁肤、彩妆至防晒全面照顾,让你在夏日绽放亮白迷人光彩。

(4)本地与国际知名品牌均是其中的座上客,如Bellerose、Chine、OlivierStrelli、Essentiel、Scapa、SarahPacini及Kipling,以及国际名牌Versace、Escada、HugoBoss、PringleofScotland、Marithé+FranoisGirbaud、MuglerMen、TommyHilfiger及CalvinKleinJeans。

(二)保留原信息

引用是信息传达常用的手段之一。为了把引用语的信息如实地保留,保持原语言的真实性,瑞丽女性网通常采取的是直接引用英文原句而不加翻译,或者是英汉语都使用的方法。

(6)如今这个名为“OBSESSIVECONSUMPTION——WHATDIDYOUBUYTODAY”的项目已集结成书……

(7)正如品牌CEO,LisaMontague女士在会上对中国媒体所说的,“Loewe-Onetouchtellsthestory(一触即知的皮革传奇精神)”在这次品牌的中国之行中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三)体现时尚感

目前,汉语中一些英语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大家习惯不把它翻译成汉语。比如“fashionshow”,“今天很high”等。所以,在时尚信息中保留原英文词就做到了追求“时尚”。

(9)谁说OL职场装扮只能循规蹈矩又死板优雅OL的职场装加点甜美更有人气呢!

(10)柔柔的色彩,温柔的小淑女look,是不是最受男友喜爱,秒杀他的心呢

(11)花语LADY多漾春夏风格扮靓今季

(12)蓝绿色的渐变长发,视觉冲击力真是好强烈啊,瞬间变身辣妹,partyqueen就是你啦!

(四)解释说明

在时尚信息中,一些汉语词语后面常会跟与其相对应的英语,有时候还有括号加注,起到进一步解释说明的作用。这是因为有时候英语和汉语不能完全对等,英语能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时尚所传达的信息。

(13)TheBodyShop的美白护肤系列MoistureWhite紫苏水份美白系列,新加入三位新成员,包括兼具美白与卸妆功效的MoistureWhiteShisoMake-upCleansingOil紫苏水份美白嫩肤卸妆油、及全新泡沫洁面配方MoistureWhiteShisoFoamingFacialWash紫苏水份美白洁面泡沫。

(14)嬉皮风是60年代青年人风靡的打扮,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10款嬉皮风love&peace精神的发型,点亮浪漫春夏吧。

(五)调节语气

(15)他对金钱数字尤其精打细算,是持家的一把好手。这种男人,即使不是GAY,也有明显的GAY倾向。

(16)他会不会是个花花公子,他到底和多少女人上过床,他心里只有SEX没有爱吗……

(17)从这个角度上说,就像每个男人都会成家立业拥有一个女人,我们建议每个男孩也配备一个ShowerBreasts——一切就好像是在母亲怀抱时那么自然,需要的时候,它总是会给你足够的乳汁,当然,现在是浴液。

三、中文时尚信息网站语码转换的原因

从时尚信息网站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来看,语码转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原因。

首先,为了迎合读者口味,时尚信息使用的语言必须和读者的语言需求趋于一致。作为时尚信息的读者,尤其是广大白领女性,一般都有很好的教育背景,是双语人才。在日常工作中,她们积累了大量的时髦英语词汇,比如“DIY,Soho,vitamin”以及一些复杂的品牌名称等。这些词从被了解到熟知都是以英文形式出现的,不翻译出来,反而更能被读者接受。

其次,英语是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在中国尤其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就意味着有更好的职业前景。因此,英语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从这种意义上说,纯中文的时尚信息未免就显得“土气”了。因此,时尚网站都适当地夹杂英文,以满足读者内心的社会层次的需要,体现读者的小资情调。同时,时尚信息毕竟不同于其他政治经济类的信息,它不拘泥于正式的文体,是人们工作之余所选择的一种休闲方式,语码转换更能体现随意性,使人们拥有轻松的阅读心情。

四、结语

从对瑞丽女性网英汉语码转换现象的分类分析可以看出,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有它出现的原因和特点,不是盲目的夹杂英语,而是有其自身特有的语用功能。希望时尚网站编辑了解到语码转换的本质,从而能够更加自觉、更加有效地应用这一语言交际策略。

关键词:权力;翻译;现状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权力、翻译与经典建构――中国翻译文学研究》部分成果。项目批准号:HB11YY012

把权力与翻译联系起来,基本上是从宏观角度考虑翻译的,这明显区别于语言转换的微观研究。从权力的角度考虑翻译,应该说从19世纪就出现了,尽管人们没有像20世纪70和80年代那样突出权力的字眼。尼采在说道罗马诗人对希腊经典作品的翻译时,用到了“征服”字眼,说“翻译是一种形式的征服。不仅突出历史的东西,而且为现在增添了典故……具有了罗马帝国最优秀的良知。”(转引自陈永国,2010,p12)这种“征服观”其实就涉及到权力关系与权力运作。无论本土文化征服外来文化还是外来文化征服本土文化,译者是始终受到文化与语言的束缚的权力关系中,不断做出选择。

对翻译与权力关系做出较全面阐述的学者,应该是美国阿默斯特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根茨勒(Gentzler)和该校比较文学系教授提莫志克(Tymoczko)。他们在论文集《翻译与权力》(2007)前言中,从翻译与权力的角度,对20世纪50和60年代至90年代的“翻译转向”做了概括性的分析。

在20世纪50和60年代,美国麦迪逊大街开始尝试使用大众传媒来控制文化,翻译者有意识地使用翻译策略来达到对观众宣传的各种预期效果。总之,译者开始认识到译文如何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纵读者。这种功能主义的翻译技巧很快就导致了早期的翻译描述研究。霍姆斯和波波维奇是杰出的代表,通过考察同一文本的不同译本,他们比较了不同的目的和翻译技巧。他们发现规范性的翻译其实是效忠权力阶级价值观的。这一结论在当时的翻译研究领域具有革命行,向人们揭示翻译背后的权力运作。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对权力和翻译关系的探讨在更大范围展开,探讨也更加深入,突出的是低地国家和以色列的学者。他们把文学翻译与外部因素联系起来,对翻译和权力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兴趣。1985年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赫曼斯主编出版了《文学的操纵》。论文集的作者都是当时翻译领域著名的学者,如以色列的图里、比利时的兰伯特,英国的巴斯奈特、美国的提莫志克。论文阐明,译文和原文相比,并不是次要、派生的,而是一种主要的文学工具,是更大的社会机构――教育系统、艺术团体、出版公司、甚至政府――为了建构自己期待的“文化”,对某个群体进行“操纵”的结果。为此,原文受到操纵,译文以所期待的形式出现。教会会委托译者译圣经,政府会赞助译者译民族史诗,学校会教翻译过来的经典作品,所有这些都有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目的。

20世纪90年代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最突出的年代。巴斯奈特和勒菲威尔编辑出版了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对描述翻译学的研究目标进行了重新界定,即翻译研究是以源语和译语文化中文学网络和非文学符号框架内的文本研究为目标的。对文学翻译过程中转换的解释,不仅是要考虑诗学,而且是要考虑意识形态的。他们指出:翻译研究应处理那些难以处理的文化数据,研究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勒菲威尔(1992)提出了著名的文学操控“三要素”理论,即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方式,体现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从根本上左右着译者的译材选择和翻译策略。诗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学作品本身,即主题、人物、体裁、象征等。二是文学的社会功能,即文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人生活在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一定会形成某一特定的文本架构,这种被普遍接受的文本架构就构成了某一社会的主流诗学。赞助人指有权力或影响的个人团体政党社会阶层和传播媒介等。

如果说“文化转向”之前的早期翻译描述研究,使用的是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那么,文化转向之后使用的方法越来越倾向于后结构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很多翻译学者,更多的是比较文本建构背后的语言多义性和多价性,而不是具体源文本的统一意义。这些学者的研究凸显了权力问题,如韦努蒂(Venuti)的《译者的隐身》(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1995)和TheScandalsofTranslation(1998)、RomanAlvarez和Carmen-AfricaVidal主编的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1996)。翻译对文化变革有什么影响?何种情况下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最大?什么样的翻译是最成功的?所有这些又是如何与文化控制文化主张和文化抵制相联系的?这些问题都是后结构主义学者努力探究的。

在后现代语境中很多翻译学者还把翻译和殖民主义联系起来,探讨殖民或后殖民主义的权力问题。如Dingwancey与Maier合编的《语言与文化之间》、巴斯奈特等人合编的《后殖民翻译:权力与实践》、提莫志克著的《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和斯皮瓦克著的《翻译的政治》。研究得出结论:殖民主义之所以成为可能,与其说靠的是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大,还不如说靠的是知识,因为知识即权力,而翻译是生产知识的一种方式。

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翻译的探讨,也充分体现了翻译中的权力问题。女性主义的翻译研究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译作和译者的地位:传统上把译文比作是女性的、第二性的,源文本处于男性的主宰地位,译文处于女性的从属地位。因此,传统的翻译标准是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女性主义从性别角度找到了颠覆主流权力话语的切入点,提高了译者和译著的地位。2)翻译策略:女性主义的翻译研究解构男权话语,从女性的角度解析人物,反应弱者的身份和声

音。3)探讨女性翻译作家在本国建构文化中的贡献。SherrySimon是以女性翻译研究著称的翻译家,分析了女性译者的翻译和翻译观。

国内的翻译理论界对权力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要晚,基本上是受到到国外翻译理论的启发,结合本国实际而进行的,探讨的问题也相对具体。如胡翠娥(2007)讨论了五四期间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守城主义的翻译论征,查明建(2004)探讨了意识形态对我国五六十年代翻译文学的操控,胡安江(2008)探讨了寒山诗在另一个文化场域成为经典的过程。林克难收在《翻译与权力论文》集中的《翻译作为中国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分析了中国五次翻译对中国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影响,说明了翻译的权力作用(Tymoczko,Gentzler,2007)。

翻译领域的权力研究,是翻译的一种宏观研究,重点探讨社会文化语境对翻译的作用,研究译材的选择、翻译的策略和翻译的效果及传播如何受到权力的影响以及翻译又如何建构了权力。西方学者还把翻译中的权力研究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结合起来,为翻译研究扩大了视角,注入了很大活力。国内翻译领域的权力研究虽然还有待深入,但已呈现不断发展之势。权力与翻译关系的研究对进一步加深对翻译的本质、翻译的功能和特定时期翻译现象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lvarez,Roman&Carmen-AfricaVidal(eds.).1996.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

[2]Bassnett,Susan&AndreLefevere(eds.).1990.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C].LondonandNewYork:Pinter.

[3]Hermens,Theo(ed).1985.TheManipulationofLiterature:studiesinliterarytranslation[C].LondonandSydney:CroomHelmLtd.

[4]Lefevere,André.1992.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

[5]Tymoczko,Maria&Gentzler,Edwin(eds.).2007.TranslationandPower[C].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6]Venuti,Lawrence.2004.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7]Venuti,Lawrence.1998.TheScandalsofTranslation:TowardsanEthicsofDifference[M].London:Routledge.

[8]查明建.2004.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文学经典的建构.《中国比较文学》第2期.

[9]陈永国.2010.翻译与后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胡安江.2008.翻译文本的经典建构研究[J].《外语学刊》第5期.

体育社会化作为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始于本2.0世纪60年代,是在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潮流中诞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般将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分为“进入体育的社会化”和“通过体育进行的社会化”两个方面。所谓“进入体育的社会化”是指人们如何涉足体育,或是怎样获得体育角色学习的过程。换言之,是指人们依靠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因素去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所谓“通过体育进行的社会化”是指由于参加体育运动,掌握体育的价值和规范,培养社会角色,发展身体,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个体社会化过程。目前,各国的体育社会学者仍在沿用这一划分进行着大量实证方面的研究。本文中的体育社会化研究主要指“进人体育的社会化”部分。

本研究尝试从社会化的角度弄清广州中学生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接触体育活动的,即是怎样成为体育角色的。它的意义在于:首先,具有填补广州在此方面研究空白的意义。其次,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大众从社会学角度认识体育角色的形成提供参考,从而使社会能创造更好的、便于市民成为体育角色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环境和大众都能喜欢体育的心理状态。第三,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及体育教师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普及体育运动提供咨询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从初一至高三的广州中学生。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首先,按地域分层,分别在天河区、东山区、海珠区、越秀区和花都区各随机抽取一所中学,共计五所中学。然后,按中学所在年级的不同分为六个层,即从初一至高三,根据立意抽样原则,分别在每个学校随机抽取初三和高三各一个班,共计十个班。这十个班的479名中学生就是本文调查研究的样本。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广州中学生体育社会化调查问卷”,共发放479份,回收479份,其中有效问卷455份(男235.女220)、有效率95.0%,还有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2、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2.1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社会化的性别特征

从表3可知,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角色过程中的项目选择途径是多样的,总体来看,几乎每个项目都有不少人喜欢并参与,体现了中学生年轻、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的特点。其中男生较集中于比较激烈的、对抗性强的篮球和足球项目上,女生则更倾向于对抗性弱、身体冲撞小的羽毛球和游泳项目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2.4广州中学生进入休盲社会化的形晌因宜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三个因素分别是个体属性(个人的身体、心理特征)、有重大影响的他人(教练、朋友、父母、运动员明星等)、和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从表4可知,广州中学生进人体育角色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主要是同学、朋友伙伴、兄弟姐妹、父母和体育明星。其中,同学、朋友伙伴、兄弟姐妹可以概括为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年龄相近、地位相同,并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相互之间容易形成自由、亲密的关系。他们经常地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发生模仿和从众的互动,表现出自觉地学习和接受同学和伙伴的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当地描绘了同辈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父母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父母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情感倾向等都会通过家庭生活经常性地表现出来,子女在反复强化的过程中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影响。国内学者吕树庭等的研究证实,父母对子女参与体育的态度(变量z)是家庭(变量x)对参与体育(变量y)的影响中最重要的中介变量。另外,体育明星通过大众传媒把精湛的技艺、潇洒的身影、人性中最辉煌的一面展示给青少年,对他们产生强大的行为示范和行为导向效应,很多人首先是体育节目的视听者,然后才成为体育运动的直接参与者。

2.6学校体育与广州中学生进入体育社会化

3、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调查湖南

职业女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有比较固定的作业单位和固定的经济收入的女性。中年职业女性指35-55岁的职业女性。

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女性消费者有4.8亿之多,占全国人口的48.7%,其中在消费行动中有较大影响的是中青年女性(20岁~50岁这一年龄段的女性),约占人口总数的21%。女性消费者不仅消费数量大,而且在生活中担任多重角色,在购买活动中起着特殊重要作用,是绝大多数儿童用品、老年用品、男性用品、家庭用品的购买者。在中国城市居民中90%的支出都与女性有关。在家庭消费中,女性完全掌握支配权的比例为44.5%,与家庭协商的比例为51.6%,女性不做主的比例只有3.9%,另外,女性个人消费在家庭支出中占一半的比例高达53.8%。因此女性是市场最为活跃的主角、市场潜力最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湖南省14个省辖市35岁~55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些城市是: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吉首市、怀化市、娄底市、郴州市、永州市、张家界市。

2.研究方法

(1)调查、访问法

①一般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样本总量700人,问卷回收676份,回收率为96.57%,剔除无效问卷34份,有效问卷642份,问卷有效率为97.76%。为便于比较,又分别发放城市青年职业女性问卷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92%;发放35岁~45岁城市中年职业男性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3份,回收率93%,发放46岁~55岁城市中年职业男性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0份,回收率90%。在问卷设计好后,作者选取了37位体育理论及消费心理学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分,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②调查访问法

为了解全面情况,笔者就有关问题亲自走访湖南省一十四个省辖市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经济学、体育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学者,并亲自考查了长沙、湘潭、益阳等地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体育用品等体育消费市场,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为撰写该论文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2)文献资料法

(3)数理统计法:

本文对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13.o分析统计,将结果进行讨论。

(4)逻辑分析法

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知识、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走访专家所得信息,进行逻辑分析,提出相应策略。

二、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分析

1.湖南省城市中青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被调查的中年职业女性中得知,在过去的一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问题上,回答有1元以上者占总人数的66.67%(428人),回答为0元者占总人数的33.33%(214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参与人数明显高于未参与人数,但后者的比例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2)湖南省城市青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被调查的青年职业女性中得知,在过去的一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问题上,回答有1元以上者占总数的79.35%(73人),回答为0元者占总数的20.65%(19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青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年职业女性。

2.不同年龄段城市中年职业男女参与体育消费的调查结果

(1)35岁~45岁中年职业男女参与体育消费的调查结果

从被调查的35岁~45岁中年职业男性中得知,在过去的一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问题上,回答有1元以上者占总数的80.65%(75人),回答为0元者占总数的19.35%(18人)。而这一阶段的职业女性,回答有1元以上者占总数的73.77%(284人),回答为0元者占总数的26.23%(101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35岁~45岁中年职业男性参与体育消费比例明显高于同年龄阶段的职业女性。

(2)46岁~55岁中年职业男女参与体育消费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46岁~55岁中年职业男性在过去一年里有1元以上体育消费者占总数的62.22%(56人),没有体育消费者占总数的37.78%(34人)。而这阶段的职业女性在过去的一年有1元以上体育消费者占总数的56.03%(144人)没有体育消费者占总数的43.97%(113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46岁~55岁职业男性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的职业女性。

3.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群体体育消费参与者的职业结构

依据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工人、机关干部、文教卫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9.44%(189人)、6.85%(44人)、12.93%(83人)、8.26%(53人)、42.52%(273人)。不同职业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的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机关干部(31人,占70.46%)、企业管理人员(37人,占69.81%)、其他工作人员(186人,占68.13%)、工人(125人,占66.14%)、文教卫人员(49人,占59.04%),

4.湖南省不同文化程度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

表1湖南省不同文化程度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

从表1可以看出,初中至大学阶段的中年职业女性,随学历层次的提高,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增加,说明文化程度越高,体育消费意识越强。但是,研究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比较低。这可能是由于这部分人群工作任务繁重,无暇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消费的缘故。

5.湖南省不同身体类型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

表2不同身体类型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

从表2可以看出,偏胖与多病型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较高,这可能是这两种身体类型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追求健康的需要。

6.不同家庭观念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

表3不同家庭观念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

从表3可以看出,关爱丈夫和孩子的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高,这可能是受丈夫和孩子体育观念的影响,也可能是自身家庭健康观念强的原因。以丈夫为中心的职业女性则体育消费底。

7.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场所分析

(1)35岁~45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场所分析

从调查得知,公园、健身厅、体育用品专店是35岁~45岁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要场所,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5.35%、24.65%、20.07%。其次是旅游景点、彩票售点、运动场,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81%、8.45%、6.69%。

(2)46岁~55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场所分析

从调查得知,体育用品专店、公园是46-55岁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的主要场所,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8.48%、22.22%;其次是运动场、旅游景点、彩票售点、健身厅,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58%、13.19%、12.50%、9.03%。

8.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类型分析

(1)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物质消费分析

体育物质消费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实物类消费行为和过程。主要是指购买运动器材、运动服装和运动饮料。根据调查结果,在参与体育消费的中年职业女性中,26.48%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没有此类消费,73.52%的中年职业女性有此类消费。在现代生活方式不断改善的过程中,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如果还没有次类消费,说明,她们的生活质量水平还没有较大的提高。

(2)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服务消费分析

体育服务消费是人们用于观赏体育赛事、参加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体育和体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根据调查结果,在参与体育消费的中年职业女性中,46.88%的中年职业女性没有此类消费,53.12%的中年职业女性有此类消费。这个数据表明,湖南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即体育物质消费过大,不合符时代的要求。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3)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信息消费分析

体育信息消费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体育报刊、体育图书、体育图片和体育科研资料等方面的消费。根据调查结果,44.24%的中年职业女性没有此类消费,55.76%的中年职业女性有此类消费。

9.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与体育消费需求分析

(1)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物质资料和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它可以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体育消费水平表明在一定时期内体育消费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受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体育商品价格、体育消费习惯和体育消费意识等因素的制约。根据调查结果,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水平趋于中等偏下水平,年体育消费500元以下者占60.88%,年体育消费501元~1000元者占20.40%,年体育消费1001元以上者占18.72%。年人均体育消费297.56元。

(2)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结构分析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居民的各类体育消费在体育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关系。体育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变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但变动的总体方向总是由生存健身需要到发展需要,再至享受需要的顺序发展。

从调查得知,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物资消费比重大于体育服务消费(参与体育消费总人数428人,有运动服鞋消费人数293人,运动器材消费人数194人,体育资料消费人数167人,体育彩票消费人数158人,健身健美消费人数170人,观看比赛消费154人,体育旅游消费146人。)。在体育服务消费结构中,健身健美消费居第一,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已参与健美健身,顺应时代的潮流。其次,观看体育比赛和体育旅游消费构成比没有多大差异,说明湖南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的体育旅游消费与其他体育消费具有相同发展趋势,消费结构向好方向发展。

(3)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需求分析

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并愿支付的有效需要。对消费者而言,需求可以说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体育消费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对体育消费品的需要。体育消费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也是可以变化的,因为人们的需求受经济、社会、文化、消费习惯、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人数明显高于未参与人数;初中至大学阶段的中年职业女性,随学历层次的提高其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增加,但研究生具有不同的趋势;偏胖与多病型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较高;关爱丈夫和孩子的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比例较高;公园、健身厅、体育用品专店是35岁~45岁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要场所;体育物质消费大于体育服务消费,体育消费水平偏底;减肥健身消费、健美消费需求较高。

2.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永平:现代女性消费心理与营销策略[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4:68

[2]杨晓燕:中国女性自我概念与消费态度[J].南方经济,2002:67

[3]李丽.河北省城市居民中年群体体育消费的现状与对策研究[C]

[4]古丽帕丽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职业女性休闲体育生活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9

THE END
1.二婚夫妻会不会幸福?除了性和钱,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关键要素婚姻尤其是二婚家庭,要有更多的挑战,那么二婚夫妻到底会不会幸福?除了性和钱,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关键要素。 那就是没有安全感,让夫妻关系失去信任。 为此,我采访了张女士,她32岁,二婚一年,离异时带着女儿,下面是张女士的亲身经历。 第一次婚姻是自由恋爱,我跟前夫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他回老家创业,我在省城工作。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HQMHN1D055616WX.html
2.2024年婚庆行业趋势分析2024《2024-2030年中国婚庆行业发展深度调研与未来趋势报告》基于权威机构及婚庆相关协会等渠道的资料数据,全方位分析了婚庆行业的现状、市场需求及市场规模。婚庆报告详细探讨了产业链结构、价格趋势,并对婚庆各细分市场进行了研究。同时,预测了婚庆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剖析了品牌竞争状态、市场集中度,以及婚庆重点企业的表现。https://www.cir.cn/8/28/HunQingHangYeQuShiFenXi.html
3.10个二婚9个坑,一文告诉你二婚市场的真实现状于是,二婚,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悄然走进了许多人的世界。然而,当人们满怀希望地踏入二婚市场时,却往往发现,这里并非想象中的避风港,而是布满了各种看不见的“坑”。本文旨在以小说的形式,揭示二婚市场的真实现状,希望能为那些正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们,提供一丝光亮与警醒。https://www.meipian.cn/56okxqrb
4.二婚市场的现状:1.一等:离异双方没有来自子鱼情感二婚市场的现状: 1.一等:离异双方没有孩子。 2.二等:女方带女孩,男方没有孩子。 3.三等:男方带女孩,女方没有孩子。 4.四等:男女双方各自带一个女孩。 5.五等:女方带男孩,男方带女孩。 6https://weibo.com/5591678082/OA55q1EI9
5.邢台123:邢台的二婚市场现状邢台的二婚市场现状 楼主2024-09-10 12:58:00开各种锁,老厉害了!发布回帖 生活 吃货 招聘 二手买卖 售房 租房 门市 装修 租车 征婚交友 教育培训 搬家 维修 保洁 最新招聘信息 疏通 卡票券 婚庆 旅行社 宾馆日租 健身房 上门回收 保姆 月嫂 钟点工 兼职会计 宠物 幼教托管 驾校 邢台房价 借钱 代驾 邢台123https://www.xingtai123.com/shenghuo/news.asp?ID=882893&page=1
6.你知道二婚市场的女人现状有多惨吗?当今二婚市场的现状:“男人没钱的女人不要,女人岁数大的男人不要 二婚市场现状不堪入目#二婚#婚姻情感#婚姻 爱情就是奉献,就是愿意付出,而不是索取 可是,当下二婚的现状,物 张掖的二婚现状 给你们说不要冲动,不要冲动,更不要随意就离婚 当今时代的二婚市场 低层婚姻市场的现状:40岁男性和33岁女性照样结婚,https://www.360doc.cn/article/41719933_1137221199.html
7.男人三十二婚之妻小说免费阅读男人三十二婚之妻小说免费阅读是火烧风策创作的最新热门都市小说,小说男人三十二婚之妻小说免费阅读最新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二品小说网提供男人三十二婚之妻小说免费阅读全文在线免费阅读,并且无任何弹窗广告。http://www.erpinwx.com/book/487927.html
8.马鲛鱼是海鱼还是淡水鱼(马鲛鱼养殖的现状与前景)马鲛鱼养殖的现状与前景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取得了在马鲛鱼养殖领域的一些突破,成功地实现了马鲛鱼的人工繁育和养殖。据统计,中国海洋大学的科研团队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批健康的马鲛鱼种苗,并在一些保护区内进行了试验性的放流工作,这些努力为马鲛鱼的保护和繁育提供了一定的希望。 http://77242.cn/news/show-133714.html
9.养老方式范文12篇(全文)1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 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完善的家庭养老制度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社会详和,制度优越的具体表现。但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进步,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的养老也不则局限在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之中,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它养老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养老格局。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t3x3xm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