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年间我国结婚率下降一半,平均初婚年龄推迟明显
8月26日,民政部公布《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据《公报》显示,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764.3万对,比上年下降6.1%;结婚率为5.4‰,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
对比9年来结婚率的变化,从2013年到2021年,我国结婚率持续下降,结婚率几乎下降一半,且平均初婚年龄向后推迟。
自2013年以来,我国结婚率下降近一半
记者对比了这9年来结婚率的变化,2013年我国结婚率为9.9‰,到2021年结婚率仅为5.4‰,几乎下降为8年前的一半。
2013年-2021年我国的结婚率趋势。根据民政部官网历年统计公报数据制图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中国青年网曾在2019年发布了《90后青年婚恋新常态调研报告》,根据调研结果显示:一线城市单身占比持续领先,流动人口的单身率更高;90后单身的主要原因为圈子小、工作忙、对爱情幻想过于完美,并且学历越高越容易受困于生活圈子小和工作忙带来的择偶问题。
“从外在原因来看,在城镇化过程中,许多年轻人涌入大城市,住房、交通、消费等压力很大,对恋爱结婚都会有影响。从内在原因来看,现在结婚的主体是90后,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特别是女性,经济独立性更强,婚姻观念和态度发生明显转变,推迟结婚或者不愿意结婚成为他们的选择。”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院长丁志宏向健康时报分析。
平均初婚年龄在向后推迟
从2021年结婚登记人口年龄分布情况来看,25-2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为539.3万人;30-34岁年龄段人数其次,有305.2万人;40岁以上年龄段人数为297.9万人,20-24岁年龄段人数有252.9万人,35-39岁年龄段人数有133.2万人。总的来看,30岁以上结婚人群占比近半。
“目前不管是民政部的数据还是国家人口普查的数据,都显示平均初婚年龄在向后推迟,初婚年龄推迟必定会影响初育,随着生育政策放开,初婚年龄推迟对二孩三孩都会产生影响,对生育率的提升也会有负面作用;另外,随着初婚初育年龄的推迟,对生育健康及出生缺陷等也会有消极影响,有些家庭可能刚结婚就已经过了医学建议的最佳生育年龄,高龄孕产妇的增加也值得我们注意”,陆杰华教授指出。
离婚率近两年也有所下降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依法办理离婚手续283.9万对,比上年下降34.6%。同时,离婚率为2‰,比上年下降1.1个千分点。是否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离婚冷静期”有关。
陆杰华教授也表示,从数据直观地显示来看,离婚冷静期对离婚率的下降是有影响的,“离婚冷静期”的设置就是为了保护婚姻,避免一些冲动性的离婚,但是究竟影响有多大,离婚率下降是否还受到其他因素如疫情的影响,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更多数据的支撑。
“初婚年龄推迟”背后
独家调查
随着最年轻的“90后”年满23岁,“90后”青年已经成为近年婚恋队伍中的“主力军”。据国家统计局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其中男性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相比2010年的数据,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推迟了3.78岁,其中男性推迟3.63岁、女性推迟3.95岁。
城市“单身族”:他们为何不恋爱?
交友圈子窄、工作压力大、害怕被拒绝……
除了交友圈子窄,工作压力大也在减少大城市“90后”谈恋爱的可能。31岁的阿笙单身,晚上加班已经成了他工作的常态。阿笙说,每天下班回家后好像身体都被掏空了一样,连找人聊天都没心思。阿笙以前也有过一段短暂的爱情。但他告诉记者,他忙起来时压根顾不上看手机,哪怕周末约好的出游,有时也会因为临时加班而泡汤。这种聚少离多让当时还处在磨合期的两人不欢而散。阿笙坦言,目前他不想再交女朋友,“感觉没有精力谈恋爱”。
有人“不着急恋爱”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对于工作压力相对小一些的“90后”而言,脱单更多时候是个人选择。23岁的广州女孩桃子说,尽管找个靠谱的男朋友“有点难度”,但她依然愿意等待,而不是将就。桃子毕业于名校,目前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平时较少加班。她表示,希望未来的男朋友拥有“有趣的灵魂”,在思想上能够与自己同频。桃子告诉记者,因为在家有父母陪伴,所以下班也不会感觉孤单,她目前并不需要靠谈恋爱来填补情感的空缺。
有人“怕降低生活质量”
有些“90后”不着急恋爱,而有些着急谈恋爱的“90后”则有自己的顾虑。
29岁的梁冰(化名)从小在学业上得心应手,一路从小县城考到广州,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深造,目前在一家经济效益颇好的公司就职,研究生毕业3年就攒钱买了房子。尽管工作、生活一路顺风顺水,梁冰在爱情上依然“颗粒未收”。
她告诉记者,随着收入的提升和年岁的增加,恋爱对象的选择面反而在缩小。梁冰并不介意未来男朋友收入比自己少。但在认识新朋友的时候,收入、房子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身边朋友的经验也告诉她,双方经济条件相当,会减少经济矛盾和价值观冲突,避免降低生活质量。
梁冰表示,女性恋爱一般都是奔着结婚而去,因而不得不考虑对方的家庭负担、收入、资产等。她希望能找到与自己条件差不多的男友。同时她也认为,目前自己单身的幸福感其实挺强。“如果谈个恋爱,还要降低生活质量,那这样的恋爱不谈也罢。”
城市“脱单族”:他们如何找到爱情
兴趣是最好的“桥梁”日常生活中“无心插柳”
2021年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青年婚恋服务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在职“90后”青年有近半数倾向于从朋友/同学之中发展恋爱对象。而共青团广东省委的一项调查显示,年轻人更喜欢通过自然、轻松的方式认识对象。“朋友介绍、工作环境接触、兴趣活动、自然偶遇和联谊活动”是广东单身男女最愿意尝试的5种脱单方式。而在记者的调查采访中,也有不少“90后”青年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寻找到爱情。
她遛狗邂逅自律伴侣
27岁的女孩佳佳是爱狗一族,她从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因为遛狗而邂逅了一段姻缘。
因为养狗,佳佳必须每天遛狗。在一个平平无奇的夏日晚上,佳佳下楼遛狗的时候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小军。佳佳回忆,当时已是晚上10时后,佳佳和小军的邂逅源于两只小狗的“气味相投”,在两人迎面走过的时候,两只小狗纠缠着不肯分开。佳佳生怕两只狗打起来,幸好那只陌生狗的主人小军及时友好地分开了两只狗。
后来由于需要出差半个月,佳佳四处打听户外寄养宠物,却被高昂的费用吓退。她在遛狗时与小军闲聊提起此事,小军主动为她揽下了照看小狗的任务。那次出差结束后,佳佳在家请客犒劳小军,两人也因此展开了一段甜蜜的爱情,并在恋爱半年后结婚。佳佳告诉记者,从相处中感觉到小军非常细心,值得托付。“像我算是无心插柳,想找什么样的对象,并不能十分功利,减少条条框框的限制,从生活中邂逅爱情也很美好。”
他拼积木“拼”出另一半
研究生毕业的男孩木木没谈过恋爱,喜欢宅在家里的他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女孩。工作后,木木有了稳定的收入,可以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买单,于是他重新拾起拼积木的爱好。每月发工资后,木木都会买一盒积木,并把拼接的过程和成品发到某网站的积木爱好小组里展示,与组里的成员有了互动,他的未来女友小优也在其中。
之后,两人有了更多的线下约会。木木发现,小优跟自己有很多相似点,尤其都喜欢沉浸在拼积木的世界里。随着一件件积木的拼装成型,他们也“拼”成了甜蜜的情侣。木木认为,自己原本并非想靠积木找到爱情,但却幸运地找到了理想的她。在他看来,同龄人找伴侣可以从兴趣爱好切入,这样功利性没那么强,即使只是认识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不错。
她在健身房收获爱情
在交往两三个月后,露露正式告知了父母,“他们认为经常去健身房的男生很热爱生活,以后我们也可以一起锻炼身体。”露露告诉记者,“谈恋爱的时候,我和他刚大学毕业不久,收入都不高,但是他喜欢买各种礼物送我。”为了阻止男友“乱花钱”并为结婚打基础,露露提出替男友保管工资,男友欣然接受了。“他每个月转给我扣除生活费以外的工资,他平时很节省。”
如今,婚后的露露已经成为了一名准妈妈。“我觉得年轻人要多走出去参加社会活动,这样才更有机会认识合适的人。”露露说,“其实大家都要自信点,相信自己会遇到对的人,即便可能会晚一点。”
视点:
“半熟人社会”影响择偶条件
恋爱中不应太计较得失
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城市的“90后”选择单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田丰告诉记者,他的科研团队曾做过城市单身青年的访谈,结论显示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强度、强竞争的工作生活框架下,亲密关系不再是青年人所考虑的首要因素。“情感满足在现在的青年当中不再是必需品,他们可以将情感需求转移到工作、学习、娱乐等载体中。”
田丰表示,如果去找一个人谈恋爱、结婚,就意味着放弃原有的生活节奏,而“90后”城市青年对这种付出往往存在犹豫。“城市是半熟人、陌生人社会,大部分的朋友都是半熟人,你不可能充分了解未来的伴侣。”田丰说,正因为无法判断未来伴侣的人品、道德等内在素质,一些年轻人在婚恋时会更加看重房、车等外在条件。在这种偏物质化的要求下,青年在婚恋中的选择面就会更窄。“想在婚恋中规避风险,很多城市青年不如选择保持单身。”
心理学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恋爱心理必修课》作者段鑫星则认为,当代年轻人应该勇于追求爱情,给自己接触他人的机会,充分体验恋爱的过程,并允许亲密关系结束的可能性存在。“哪怕你分手了,你也会知道什么样的人不适合自己,这就是体验和成长。”
段鑫星指出,当下很多年轻人存在限制性信念,例如处于经济弱势的一方会因担心遭到拒绝或偏见而主动放弃谈恋爱。“爱情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跨越这些,年轻人应该先尝试一下,很可能这些问题都是自己假设出来的。”面对当下各种特定群体的“相亲局”现象,段鑫星认为,这实际上是人们在追求爱情中计较得失的体现。“但甘蔗没有两头甜,计较太多就没有感情了。”她认为,人生本就充满不确定性,爱情中最重要的是内在,而非学历或工作。
对于不少“90后”拒绝恋爱的想法。她认为:“年轻人不应停留在他人的道听途说当中,而是要自己真正走进一段爱情,才能逐渐改变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