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婚恋新观:“男闺蜜”吃香正室战“小三”

海口网12月22日消息生活频道综合报道,2011年,都市人情感话题不断上演,国人婚恋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从“淑女班”到“太太学院”,从“小三”人人喊打到渐被宽容,从早期的红颜知己到现在人人都爱的“男闺蜜”,人们对待两性关系的多样化更趋理解和宽容,下面就一起跟随中新网生活频道来看看这一年,我们的婚恋观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正室战小三:从“淑女班”到“太太学院”

其实,太太学院并不罕见,教做菜的、教插花的早已有之。北京这家新开的太太学院之所以名扬四海,是因为学院课程里包含了“防小三”。不管这门课是必修还是选修,对于一部分女同志来说还是相当具有诱惑力的。小三要不要防?当然要防!虽说恋爱自由,但小三破坏婚姻、拆散家庭也确实不太道德,作为正室,加强防小三的意识和技能实在无可厚非。

但是听几堂课就能解决“防范小三”这个颇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吗?更有网友质疑,“经营婚姻情感”,那是夫妻双方的事,为什么独独找“太太”们来上课?有人认为这还是反映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但也有人认为,无论是从最初的“淑女班”还是到现如今的“太太学院”,女性为了提升自己而参与培训,本身并没有错,大家也可以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并不一定是为了取悦男性。防小三课程有多大实用性,大家都会有估量,上“太太学院”大可以看作是女性之间的一场较量,是女性追求自我提升自我的体现。

岳母不要房:婚姻法新解释冲击国人婚恋观

同时,也有人认为婚姻法新解释体现了公平原则。“如果有些女性结婚时一毛不拔,那未来没有保障也是合理的,男方已经供你白住了。”网友“八卦秀场”的话代表一部分人的想法:“司法解释三打击了结婚不肯出钱买房的女人和无房不嫁女的丈母娘们。”婚姻法新解一出,更有丈母娘放出狠话:啥都不陪送也要给女儿买房。

究竟“婚姻法新解”是偏袒强者,还是保护弱者?法律界人士、情感专家见仁见智。而凸显物权的新司法解释让还没结婚的年轻人感到了婚姻的现实和复杂。感情和金钱的纠结被摊开,直接而赤裸的财产关系带来巨大的冲击,打破了原有的浪漫期待。当女人明白不能把结婚当成人生第二次投胎,找老公不是找房东时,也许会促使女性更加独立,最后导致两性关系发生翻天覆的变化。

让爱做主:“小三”从人人喊打到渐被宽容

据调查,“第三者介入”是恋人分手的重要原因,排位仅次于“双方性格不合”。但是,人们对第三者或者是婚外情的态度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人喊打”已经渐渐发展到今天的接纳宽容。

据“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婚恋观念与方式调查报告”显示,人们对“婚外恋”所持的看法越来越倾向于中立,认为是“开放社会的正常现象,无可非议”,“作为生活的一种情感补充,虽然不道德,但可以理解”,“只要不影响与配偶的关系,可以赞成”,这三者相加,有高达4成的受访者对婚外恋持宽容态度。

调查还发现,婚外情是婚姻的最大杀手,它是导致目前离婚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然而为何破坏家庭的“小三”逐渐得到宽容和理解,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婚恋观,值得我们深思。

我爱王小贱:从红颜知己到男闺蜜

没有血缘,没有亲昵,没有暧昧,却可以陪你哭、陪你笑,听你倾诉、借你肩膀,给你心灵慰藉。他们是“男闺蜜”,逐渐出现在日益多元化的中国社会。

从美剧《欲望都市》、中国热播电视剧《男人帮》,到正在火热上映的电影《失恋33天》,从“康熙来了”中的蔡康永,到“超级访问”中的戴军……贴心的“男闺蜜”闪耀荧屏,打动女人心。

“他不是你的爱人,却是你最好的知己;你可以对他撒娇对他开不着边际的玩笑,他愿意陪你疯陪你闹;你可以抱着他痛哭不已,鼻涕眼泪都擦到他身上也没有关系;他会陪你走过坎坷和心酸,永远在你身后的某处守候你。”网友这样形容“男闺蜜”的特质。

“闺密”原是女孩子的专属名词,新鲜出炉的“男闺蜜”,颠覆了人们从前对“闺蜜”的想象。调查显示,近80%女性表示,她们有“男闺蜜”。

从男人都渴望有个红颜知己到人人都爱的“男闺蜜”,国人的婚恋形态更趋于多元化,这种介于友情与爱情之间的第四类情感或许可以填补一些感情空白,让人们能体会到更多温存。

裸婚时代:新结婚时代开启

按照国人传统观念,结婚是终身大事,必须风风光光操办婚礼。从上世纪70年代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到80年代的“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再到90年代的“彩电、摩托车、影碟机”……各个年代的结婚“三大件”承载着时代变迁留下的烙印。

然而由于生活压力以及现代人越来越强调婚姻的“自由”和“独立”,“婚礼”在年轻一代的婚姻中被重视的程度日益削弱,因而“裸婚”也就成为“80后”最新潮的结婚方式。高房价的现实压力以及不断攀升的结婚成本,导致不少年轻人患上“结婚恐惧症”,现实的逼迫下,有年轻人在没房没车的情况下选择了“裸婚”、租房婚,这种现象在北京、上海等房地产价格高涨的大城市更加普遍。

有人认为,“裸婚”对于现今普遍的“无房不婚”、“婚姻物质化”的一些观念来说,是一种挑战,它的出发点,是要让婚姻回归到“唯爱”的角度。但“裸婚”也很容易变成“快餐婚姻”,当婚姻只需要花费九块钱领两张结婚证就能在一起的时候,夫妻心目中的重视程度、责任感难免会有所下降。婚姻的门槛过低,势必产生一批来去匆匆的快餐婚姻。(中新网生活频道)

THE END
1.这就是爱:细数30年中国婚恋观变迁然而90年代的婚姻,也开始逐渐打下现实的印迹。随着经济发展、“万元户”不断诞生,情感需求迅速膨胀的同时,功利和金钱的价值观也越来越浮躁,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物质”被人们看好,那些虚的、表面上无用的“感情”因素渐渐退出。 “社会上涌动着对事业成功和发财致富的冲动。对不少女孩来说,婚嫁似乎变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13/08/564876_92607188.shtml
2.真敢拍啊,90年代血腥爱情国产剧,吊打现在的婚恋三观但90年代开头,人们接得义无反顾。 那时,爱是唯一的英雄主义,足以对抗生活的种种动荡与庸常。 可是,当时代浪潮继续奔涌,哗啦啦地拍到每个人头上时。 曾经闪闪发光的“爱”字,注定碎成一地泡沫。 《北京人在纽约》,就是现实赤裸裸的写照。 试想一下,假如你在90年代,拖家带口地奔向纽约,想着一展音乐才华。 https://a.yiqingsu.com/news/107.html
3.60年来我国婚恋观变迁.pdf上世纪90年代以来,婚恋观更加多元 困难。到了“文革”时期,择偶标准上的阶级倾向日 化。从女白领青睐的经济适用男,到老夫少妻、老妇 趋严重,政治性要求进一步增强,甚至到了完全按 少夫的忘年恋婚姻搭配形式,还有“身高不是距离、 阶级类别划分决定婚姻关系的地步,人们的择偶观 年龄不是问题”的择偶口号,都反映出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630/119135242.shtm
4.北海日报这是青学生时代的婚恋观。工作后,青留在大城市。前不久,青谈了一个男朋友,各方面条件不错。青综合考虑后就全情投入了。青这样说:“爱情有一定的保鲜期。婚后会慢慢转变为亲情等其他样式,就像水的不同状态。既然这样,没必要来个马拉松长跑。所谓日久见人心是个伪命题,能知的只是之前的人心,之后的人心谁都不能https://epaper.bhxww.com/bhrb/h5/html5/2024-02/28/content_6_137613.htm
5.近代以来中国婚恋观的发展变迁(精选9篇)80年代初,报刊征婚兴起,与此同时,大中城市的婚姻介绍所也陆续出现,到90年代,通过荧屏谈情说爱成为时髦,进入二十一世纪网恋又成为现代人最前卫的恋爱方式。现今社会流行的《非诚勿扰》、《百里挑一》等节目,各种婚恋网站的兴起都是很好的体现。现代化的沟通方式,的确成就了不少姻缘,但落入圈套上当受骗者也不少,有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c81sz8l.html
6.光棍节来了!细数中国婚恋观变迁史新时空细数中国婚恋观变迁史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宣布废除包办强迫,实行婚姻自由,彻底颠覆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婚恋自由得到社会认同。 1950年 1981年,《市场报》刊登了“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80年代,职业、学历、家境成择偶重要因素。有知识懂生活的大学生是最佳择偶对象,作家、干部http://www.xinhuanet.com/forum/topic/zhuanti/201711/iframe_729.html
7.怀旧与圆满:90年代女性的婚恋图景婚姻与生活怀旧与圆满:90年代女性的婚恋图景 90年代,一个改革开放浪潮风起云涌、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的时代。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90年代出生的女性在婚姻选择上也呈现出独特的时代印记。 1. 独立与自主意识增强 90年代的女性从小接受着平等、独立的教育,她们拥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事业心。她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家庭主妇的角色,而是https://www.diyihun.com/baike/20883.html
8.中国改革开放30年婚恋观变化:婚姻法两度修改(图)CCTV.com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在进行转型的同时,“婚外恋情”和“家庭暴力”等现象浮现,国人的婚姻再次面临冲击。经过调研之后,法学专家们开始考虑再次修改婚姻法,来解决婚姻中出现的新问题。 1996年,巫昌祯主持的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向全国人大提出了修改婚姻法的建议。同年,民政部牵头再次成立婚姻法修https://news.cctv.com/society/20081216/101813_1.shtml
9.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观发生巨变婚姻家庭大心理网而这个阶段的年轻人,与80年代初期以及90年代相比,在婚姻观念上已有了明显的改变。80年代初期,是包办婚姻和自主婚姻同时并存的阶段。90年代以后,自主婚姻占绝大多数,婚恋双方还权衡对方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因素。而现阶段的婚姻观念,属于综合权衡模式,即在自主婚姻的基础上,婚恋双方除了考虑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外,http://daxinli.com/hunlian/hunyin/xinli-111593.shtml
10.江门市民婚恋观70年中不断更新:看淡物质,更重真心南方plus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江门人的生活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而江门人的婚恋观也在不断的更新中,近日,记者采访了新婚夫妇,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结婚的夫妻以及资深婚姻登记工作人员等,一探江门婚姻70年之变。 聘礼变化 从三大件到真心无价 “父母一辈哪有什么三大件的说法。”今年50多岁的周华妹回忆起父母和她讲过的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9/10/c2609433.html
11.中国人婚恋“内卷”困境:焦虑波及父代,有人甚至因婚致贫在杨华看来,城市“剩女”是假问题,农村“光棍”是真问题。城市“剩女”大部分不是找不到婚配对象,只是因主观原因在某个年龄阶段内没有结婚,或因教育、职业发展、新婚恋观等推迟了婚姻。 在农村是另一番景象。杨华称,2000年以后,80后登上婚姻舞台,在高适婚性别比下,农村“光棍”数量显著增加。2010年之后,90后进入https://36kr.com/p/1276290992686851
12.青年婚恋领域国内的法律政策及其不足在立法实践上,婚姻家庭法经由以1950年《婚姻法》为标志的初创、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停滞、以1980年《婚姻法》为标志的恢复和发展,至9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婚姻法》为主干的体系[2]。现今,我国青年婚恋领域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保障之本,以《婚姻法》《反家庭暴力法》《收养法》《继承法》《人口与计划生育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849472.html
1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小说的婚恋书写:性别视角下的考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小说的婚恋书写:性别视角下的考察》作者: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社:2012年3月 第1版,ISBN:39.00。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有关婚恋的书写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文学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小说的婚恋书写:性https://m.kongfz.com/item/43373036
14.半年营收增长700%,小猪佩奇是如何俘获90后的描绘的是上世纪90年代典型的中国家庭教育模式 那么《小猪佩奇》 就是二胎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只不过 看着这部片子长大的孩子如今已为人父母 对80、90后这一代新生父母来说 他们的婚恋观、育儿观 与上一代人已经大相径庭 在去年的《新中产生活大调查》里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373562604&efid=iRwnuyWbY63Ke8XXfrag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