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楼市调查之买房婚恋观情人节后买房结婚好吗?

在当下,有人喊着“没有房子也可以,我要我们在一起。”,有人则从浪漫走进现实,宁可当起房奴也不愿租房,喊出“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的口号。婚房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比较重的,成家立业是中国不变的传统,在以前儿女长大就要分家,盖一栋新房过自己的日子,沿袭到*,儿女结婚也都渴望有自己的小窝,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但是我们要清楚,爱情和房子都不是婚姻的全部。

调查显示:有半数人认为稳定婚恋的要素是“物质条件”

有调查显示,网民选择婚恋对象的第1标准是“学识水平”,占60.8%,23.6%的人选择了“性格脾气”,11.8%的人选择“形象气质”,选择“工作能力”的占2.8%,只有1%的人选择“家庭条件”。但是当婚恋从浪漫的云端走进现实生活,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对“稳定婚恋的较大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154386名被调查者中的72562人选择了“物质条件”,占47%。而在父母一方看来,“家庭背景”是考察子女结婚对象时的首要因素,占61.5%,其次为人品性格(30.9%),经济基础(4.2%),外貌条件(2.7%)等。还有一份调查显示,2010年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仅为27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头次购房者平均年龄都在30岁以上。该调查通过对19869人(其中37.3%的人住在一线城市)为样本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84.1%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有“毕买族”——即一毕业就买房的人。而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2010年40%左右的头次买房者已经有孩子。

观点一:房子只是家的形式,我是结婚,不是“结房”

刘某25岁某网站编辑

我觉得结婚要房子,是为了有一个家,但是家的形式不一定非得是买的房子,只要感情好,租的房子也是家。买房的事还是要量力而行,以目前的房价,年轻人刚出社会打拼,哪里买得起房子,多数买房的人还不是“啃老”。

我觉得买不起房的时候,租房也无所谓,哪怕和婆婆一起住也可以接受,一个男人如果愿意靠自己的努力给你打拼一套房子,那才是真正值得托付的。其实,我们父母辈的婚姻大都是白手起家、患难与共、一同成长走过来的,这种患难与共、一起经营婚姻中的点点滴滴的爱情更长久。相对来说,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婚姻中的比重更大些,是婚姻中的核心。租房结婚的婚姻虽然有所磕磕碰碰,但由于结婚后两人有共同购房的一致目标,一起努力打拼,反而更容易感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观点二:生活中,爱情是必需品,面包也是

陈某26岁银行职员

我是在杭州打拼的宁波姑娘,在我眼里,婚房也是结婚的一大前提,有三大理由:首先是安全感,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没有房子就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东飘西荡的,租房也没有安全感,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小窝,现在自己一个人在外打拼主要是靠租房,如果结婚后还是要租房,那么结婚后的生活状况和现在一样甚至更糟糕,那为什么结婚?再者房子给以后生活带来了保障,即使发生什么事也有个栖身之所,还可以抵押房子应急;另外和父母同住也不方便,买房是构造家庭的首要条件,只有有了房子才有了组成家庭的资格。更何况现在租房的成本也挺高的,反正迟早要买房,为何要把钱都给房东呢?我觉得两个人可以一起还贷款。希望过上富足的生活乃是人之常情,与价值观和道德无关。希望是一回事,行为又是另外一回事,希望找一个有房的老公,不代表人家会因为没有房子而放弃爱情,“认房子不认人”的女性或许有,但应该是少数。

房子是怎样绑架了婚姻?

有专家认为,一些发达国家公民租房成为常态,一方面是因为有着很高的公共福利水平,租房居住完全可以达到满意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人的流动性强,租房比买房更方便。而反观我们,公共福利水平和租房生存所必需的配套建设非常不完善,租房只能是权宜之计。在一个城市中,没有住房就等于是没有立锥之地。没有房产证,孩子上学就要交借读费;没有房产证,就无法获得户籍,就要办理暂住证,就不能享受城市所有的社会福利……很多社会制度都依托“房屋产权”而设定和存在,房子怎么能不重要?要走出这样的怪圈,除了完善保障房体系外,还要剥离附在房子上的各种“附加特权”。

晒各年代婚房账单

年代变迁婚房成本不断增高

70年代结婚账单600元

三大件及三十六条腿共:420元(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十六条腿:立柜、平柜、梳妆柜和高低床等)

服装:180元

婚宴:10桌100元

礼金:(减)100元

婚房:与父母同住0元

点评:那个时候许多人结婚几乎不用花钱,新人面对毛主席像,由证婚人完成证婚就可以了。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的结婚及婚房成本。

80年代结婚账单3500元

电器三大件(冰箱、洗衣机、电视机):1900元

衣物、被褥:500元

家具(包括自己做的):500元

婚车(租)2辆:60元

照相:50元

婚宴10桌:600元

礼金(减):100元

婚房是老家腾出房间:0元

点评:80年代谈婚论嫁的时候,“三转一响”、“36条腿”已经被彩电冰箱家电取代,生活宽裕了,不过房子问题依然难解决。父母家如能腾出一间独立房间作婚房很令人羡慕。

90年代结婚账单48000元

家具电器:15000元

婚纱照:500元

衣服首饰:2000元

婚车4辆桑塔纳:400元

婚宴20桌:8000元

礼金(减):7000元

婚房单位分房,仅付装修:15000元

点评: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开始了商品房时代,许多年轻人结婚为房子发愁。但当时装修不贵,1.5万元就能把新家搞的像模像样了。结婚买套老房子在90年代是很少的。90年代初期有不少单位还有分房,那时候有些单位还要求结婚登记后,才能排进分房队伍。

21世纪的结婚账单570000元

家居家具:80000元

家电厨浴:40000元

服饰:5000元

婚纱摄影:3000元

婚庆礼仪:22000元

蜜月旅游:20000元

婚房*+税费+装修:400000元

点评:21世纪,房价不断上涨,购房开销成了婚礼中的较大成本,在一线城市的一套普通小户型的*都要二三十万,加上装修动辄十几万,婚房成本就要四五十万,给年轻人带来了承重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多的人“啃老”付*买房之后又背上承重的银行债务,不得不做房奴。(吉屋龙杰)

THE END
1.这就是爱:细数30年中国婚恋观变迁然而90年代的婚姻,也开始逐渐打下现实的印迹。随着经济发展、“万元户”不断诞生,情感需求迅速膨胀的同时,功利和金钱的价值观也越来越浮躁,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物质”被人们看好,那些虚的、表面上无用的“感情”因素渐渐退出。 “社会上涌动着对事业成功和发财致富的冲动。对不少女孩来说,婚嫁似乎变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13/08/564876_92607188.shtml
2.真敢拍啊,90年代血腥爱情国产剧,吊打现在的婚恋三观但90年代开头,人们接得义无反顾。 那时,爱是唯一的英雄主义,足以对抗生活的种种动荡与庸常。 可是,当时代浪潮继续奔涌,哗啦啦地拍到每个人头上时。 曾经闪闪发光的“爱”字,注定碎成一地泡沫。 《北京人在纽约》,就是现实赤裸裸的写照。 试想一下,假如你在90年代,拖家带口地奔向纽约,想着一展音乐才华。 https://a.yiqingsu.com/news/107.html
3.60年来我国婚恋观变迁.pdf上世纪90年代以来,婚恋观更加多元 困难。到了“文革”时期,择偶标准上的阶级倾向日 化。从女白领青睐的经济适用男,到老夫少妻、老妇 趋严重,政治性要求进一步增强,甚至到了完全按 少夫的忘年恋婚姻搭配形式,还有“身高不是距离、 阶级类别划分决定婚姻关系的地步,人们的择偶观 年龄不是问题”的择偶口号,都反映出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630/119135242.shtm
4.北海日报这是青学生时代的婚恋观。工作后,青留在大城市。前不久,青谈了一个男朋友,各方面条件不错。青综合考虑后就全情投入了。青这样说:“爱情有一定的保鲜期。婚后会慢慢转变为亲情等其他样式,就像水的不同状态。既然这样,没必要来个马拉松长跑。所谓日久见人心是个伪命题,能知的只是之前的人心,之后的人心谁都不能https://epaper.bhxww.com/bhrb/h5/html5/2024-02/28/content_6_137613.htm
5.近代以来中国婚恋观的发展变迁(精选9篇)80年代初,报刊征婚兴起,与此同时,大中城市的婚姻介绍所也陆续出现,到90年代,通过荧屏谈情说爱成为时髦,进入二十一世纪网恋又成为现代人最前卫的恋爱方式。现今社会流行的《非诚勿扰》、《百里挑一》等节目,各种婚恋网站的兴起都是很好的体现。现代化的沟通方式,的确成就了不少姻缘,但落入圈套上当受骗者也不少,有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c81sz8l.html
6.光棍节来了!细数中国婚恋观变迁史新时空细数中国婚恋观变迁史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宣布废除包办强迫,实行婚姻自由,彻底颠覆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婚恋自由得到社会认同。 1950年 1981年,《市场报》刊登了“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80年代,职业、学历、家境成择偶重要因素。有知识懂生活的大学生是最佳择偶对象,作家、干部http://www.xinhuanet.com/forum/topic/zhuanti/201711/iframe_729.html
7.怀旧与圆满:90年代女性的婚恋图景婚姻与生活怀旧与圆满:90年代女性的婚恋图景 90年代,一个改革开放浪潮风起云涌、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的时代。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90年代出生的女性在婚姻选择上也呈现出独特的时代印记。 1. 独立与自主意识增强 90年代的女性从小接受着平等、独立的教育,她们拥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事业心。她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家庭主妇的角色,而是https://www.diyihun.com/baike/20883.html
8.中国改革开放30年婚恋观变化:婚姻法两度修改(图)CCTV.com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在进行转型的同时,“婚外恋情”和“家庭暴力”等现象浮现,国人的婚姻再次面临冲击。经过调研之后,法学专家们开始考虑再次修改婚姻法,来解决婚姻中出现的新问题。 1996年,巫昌祯主持的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向全国人大提出了修改婚姻法的建议。同年,民政部牵头再次成立婚姻法修https://news.cctv.com/society/20081216/101813_1.shtml
9.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观发生巨变婚姻家庭大心理网而这个阶段的年轻人,与80年代初期以及90年代相比,在婚姻观念上已有了明显的改变。80年代初期,是包办婚姻和自主婚姻同时并存的阶段。90年代以后,自主婚姻占绝大多数,婚恋双方还权衡对方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因素。而现阶段的婚姻观念,属于综合权衡模式,即在自主婚姻的基础上,婚恋双方除了考虑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外,http://daxinli.com/hunlian/hunyin/xinli-111593.shtml
10.江门市民婚恋观70年中不断更新:看淡物质,更重真心南方plus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江门人的生活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而江门人的婚恋观也在不断的更新中,近日,记者采访了新婚夫妇,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结婚的夫妻以及资深婚姻登记工作人员等,一探江门婚姻70年之变。 聘礼变化 从三大件到真心无价 “父母一辈哪有什么三大件的说法。”今年50多岁的周华妹回忆起父母和她讲过的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9/10/c2609433.html
11.中国人婚恋“内卷”困境:焦虑波及父代,有人甚至因婚致贫在杨华看来,城市“剩女”是假问题,农村“光棍”是真问题。城市“剩女”大部分不是找不到婚配对象,只是因主观原因在某个年龄阶段内没有结婚,或因教育、职业发展、新婚恋观等推迟了婚姻。 在农村是另一番景象。杨华称,2000年以后,80后登上婚姻舞台,在高适婚性别比下,农村“光棍”数量显著增加。2010年之后,90后进入https://36kr.com/p/1276290992686851
12.青年婚恋领域国内的法律政策及其不足在立法实践上,婚姻家庭法经由以1950年《婚姻法》为标志的初创、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停滞、以1980年《婚姻法》为标志的恢复和发展,至9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婚姻法》为主干的体系[2]。现今,我国青年婚恋领域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保障之本,以《婚姻法》《反家庭暴力法》《收养法》《继承法》《人口与计划生育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849472.html
1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小说的婚恋书写:性别视角下的考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小说的婚恋书写:性别视角下的考察》作者: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社:2012年3月 第1版,ISBN:39.00。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有关婚恋的书写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文学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小说的婚恋书写:性https://m.kongfz.com/item/43373036
14.半年营收增长700%,小猪佩奇是如何俘获90后的描绘的是上世纪90年代典型的中国家庭教育模式 那么《小猪佩奇》 就是二胎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只不过 看着这部片子长大的孩子如今已为人父母 对80、90后这一代新生父母来说 他们的婚恋观、育儿观 与上一代人已经大相径庭 在去年的《新中产生活大调查》里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373562604&efid=iRwnuyWbY63Ke8XXfrag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