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西门外的羊大爷涮肉招牌总在翻新,但不改大红门面,不用进门,就闻得到很重的羊肉味儿,被夏夜暖风挟裹着吹开散去。21世纪初,清华学生爱在这儿以及不远处的新疆大盘鸡、迎风撒孜然的烤串店之类的小店里聚会,要么以班级为单位,要么是社团聚餐。如果听到某一桌互称id,席间提及“水车”、“名媛”、“灌水”,那必是水木清华BBS(SMTH)各个版的版聚。
羊大爷一直是摇滚版的根据地。airbag第一次参加摇滚版版聚,去的就是这里。他那时并不知道,自己将因这次露脸而忝列“水木四大帅哥”之一。作为新人,airbag见过所有的id,却想不到id后是一个个如此鲜活的人。
“我们不谈音乐,就是互相开玩笑,嘻嘻哈哈逗乐的那种。最后抢着买单的都是摇滚版元老,他们已经毕业工作好几年,平时在版上不大说话,但版聚必参加。那次聚会完,就去钱柜K歌了。这也是版聚约定俗成的活动,我第一次听到’OneNightinBeijing’,qiudali和icier唱的,唱得很好。icier是从小就出国演出的京剧特招嘛。”
大家好!我是大尖果儿airbag!我今年已经红梅岁了!我是抽烟座的!我来自于红塔山!我平常比较好往人身边扔烟头这口儿!我觉得玉溪最有范儿!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摇滚精神,就一定要收听中南海!我经常念叨的一句话是“万宝路不如登喜路”!最后,我衷心的祝福本版万宝路!此外我还有抽云烟等癖好,有兴趣可联系我,通过抽完之后意淫等方式!
水木社区精华区中,还能搜出airbag当年这个报到帖。“这是摇滚版的报到模板,我在版上已经混了很久后才发现没报过到。瞎填的,一看就知道是逗乐的,大部分问题跟音乐一点关系都没有。”还好,他的报到帖被放入了精华区,不然也找不到。
2014年1月15日,摇滚版被关版了。由SYSOP(系统操作员)发出公告:
生长
水木清华BBS真正在校园内形成影响力,是2000年底清华宿舍通网之后。宿舍通网之前,学生上网得去主楼地下的信息中心开放实验室。那里整整齐齐摆放着100多台电脑,1小时收费1到2元。说是去上网,但其实是去查文献查资料。“那时大家还没有太依赖网络,因为网络世界还没那么丰富,在网上干不了别的,也就是刷个网页聊个天。”
结网
“突然有一天,隔壁班一经常挂在系版的同学很激动地来宿舍找我,说刚才有一个人在系版发了个寻人帖,说在老图书馆看见了一个什么样清清瘦瘦的人,读了一下,觉得要找的就是你。”
找人的是一个女生,要找的确实是airbag。airbag早在高三毕业的暑假就读过《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却想不到网络上会有越来越多的爱情表白、一见钟情式的寻人。他和这女生约着见了面,陆陆续续吃了几次饭,聊聊过去啊小时候啊爱好啊,终归还是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奇怪感。
对airbag而言,校园生活中的社交本能地以兴趣为主,选择常驻哪个版也首先依据兴趣。这是他打开水木清华的方式,而他的女朋友都来自水木清华结交的版友。
“我系里同学的音乐段位离我太远了。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听大友良英、灰野敬二,他们还在跟我讲枪与玫瑰,没法交流。”摇滚版让airbag找到了身处同一校园的同好。一个版把一群有共同兴趣的人圈住,营造出彼此身体距离缩小的亲密感。
听民谣的听哥特的听金属的听后摇的能济济一堂。如果一天没有新帖,便总有人随便转载个新闻发在版上。或许可以说,每一项讨论的内容本身并不重要,只不过是炒热气氛的由头,重要的是确认大家正在交流这件事本身。
“虽然时不时会钻出来几个不认识的,但经常在版上的就是几十人左右,id互相都熟悉,所以就互相逗乐。”
摇滚版的镇版帖是一篇转自《南方都市报》的乐评:“邱大力称颂KidA”。由于看似资深的乐评中竟将Radiohead新专辑《KidA》译作《欺骗A》而引发了版友们的围观,持续回复“夯”。
后来版友们每天都要re邱大力,“夯!我领证了!”、“夯!新年快乐!”……版主icier每天都要删一批水帖,一怒之下将主贴标题改为“邱大力称颂KidA(不许再re了!)”并锁了帖,这让老版友怒不可遏,认为剥夺了他们那一代的青春。帖子解锁后,大家再re帖的时候就连带那句‘不许再re了’一起re。
“其实大家有时没话可说,来re这帖纯属为了发个帖而发个帖,就像来跟朋友们打声招呼一样。”
这个帖子被设计成了版衫,成为了摇滚版的自我标识和集体记忆,穿上这件衣服的必是自己人:正面印着ROCK的logo,下方是“邱大力称颂KIDA”的小字,背面印着“不许再re了!”。
ROCK版版衫设计稿
浪潮般的欲望和热望持续涌来。最基础的技术和简单的设施足以将它们托住。
分裂
水木清华3.16进站画面
那个让人觉得会一直不变的网络空间破碎了,与大家一起享受的单纯快乐恐怕再难寻觅。
在这场剧烈变动中,airbag不属于情绪激动的那一批:“我也搞不清到底谁是伪站了,是新水不够正统,还是旧水没了水木的精神。我对新水彻底脱离校园并不是很抵触,觉得是迟早的事,有社会的人进来也是好事。只是新水的人不再生活在同一个物理环境里,没法说见面就见面,说组织活动就组织活动。”
旧水的在线人数断崖式跌落,域名被收回后,直接指向新水。而大多数系版和社团协会版在新水零落。新水变得更加社会化,功能性更加突出。纷争之中流失了一部分老用户。新生入校后不再需要注册水木。更多类型的网络平台开始萌生,分去了曾经统整在BBS之中的各项功能。新水的商业化发展步履维艰。
2005年3月,豆瓣正式上线,专注于做兴趣社交,为用户找到“和你口味最像的人”。
2005年5月,百合网正式发布,推出了“心灵匹配,成就幸福婚姻”的独特婚恋服务模式。
2005年12月,校内网的运营者敲开了清华学生的宿舍门,递去小传单,邀请学生们实名注册校内网,上传自己的真实照片。
化石
airbag来到空无一人的摇滚版,突然想起以前版上有个很奇怪的id,叫bagair,“别人都以为是我的马甲,但还真不是,我也不知道是谁的id,他会发站内信和我说话,看对话他知道我是谁。我搜了一下,发现这个id已经注销了,就把它注册成了我的马甲。”
可怜痛楚的人民这时永远成了追求瞬间幸福的市民
只剩下酒馆、公共厕所、澡堂子
诸神撤离了这座城池
万圣朝宗
B面:PTT营队
但magician擅长说,是个天生的话唠。要让一群陌生青年男女在一周内彼此熟悉,燃起未来从事政治工作的热情,magician认为口才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台湾岛。
营队的目的是培养到各个社区和地方去帮政治人物选举拉票的青年团队,所以教学内容很注重实用性,比如如何破冰、如何带团队活动,学一些诸如怎么握手、怎么进餐的国际礼仪。最重要的是,教他们演行动剧,通过表演话剧来让大家了解你想传达的议题,最后一周结束发个证书,这些青年人就变成了政治土壤里的青年种子、下一代的主人翁。
magician在学生时代就混政治类社团。这些教学内容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非常擅长。“我参加社团也是因为兴趣,只是那个兴趣正好是政治啊。”
从这群青年人的对话中,magician才知道PTT(批踢踢实业坊)。
无论PTT的使用者还是旁观者,都很难想象,PTT在若干年后,会从众多BBS中脱颖而出、一支独大,成为台湾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平台。
奠基
有趣的是,1995年前后,除了大陆、台湾与香港以外,没有其他地区将BBS引进校园。因为先来后到,中国高校BBS诞生之初,采用的系统几乎都是台湾大学椰林风情的PalmBBS。
水木清华BBS和PTT也不例外。这一技术相当平民化,架设站点的成本和门槛很低,有一台保证全天候开机电脑和简单的软件硬件环境,就可以架站、自行建立一个社群。直到今天,PTT一直保持着最初架站时的黑色页面映着纯文字。它能成功抵制商业化,硬件、经费与人力都靠自筹,也是因为BBS这一简陋却实用的技术。
由于架站门槛低,各个学校的校站和私站一时如过江之鲫。校站有台大椰林风情、淡江蛋卷广场、中山美丽之岛;私站有PTT、不良牛和台大马克士威。然而,由于各类原因,上述站点一一倒下,只留下PTT成为言论的中心。
PTT的进站画面之一
PTT一开始的使用者,是以创立者台湾大学的大二学生杜奕瑾所在的系所同学为主,之后推广到其他高校,以及全社会。PTT各个讨论区,分为实体社群的虚拟空间(如校版、系版和社团版),以及围绕兴趣而展开的多样化讨论主题(如偶像、游戏、音乐、文学等)。大多数校园BBS延续了这样的版面分布模式。
“同学一看到我电脑上PTT黑底的进站画面,就会说我很宅。”网络刚兴起时,“宅”还是有点特别的。“虽然很多人去BBS上发表东西,但网络还没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一个选项而已。那时候是BBCall的年代,连大哥大都非常少见,生活中没有网络并不会那么不方便。”
magician是为了写网络爱情小说而注册了PTT。PTT不过是他发小说的平台之一。“我当时的女朋友丢给我痞子蔡的书,就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啊,我看完觉得我一个中文系的人应该会写得更好吧。”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一部关于网络恋情的网络小说,1999年付梓成书后,红遍海峡两岸。BBS的query和plan功能、“恐龙青蛙”的称谓、初代网络表情:)、《泰坦尼克号》和麦当劳的一杯大可乐两份薯条……那个年代的细节被保存在这个关于虚拟空间的虚构故事里。
“痞子蔡文字有趣的地方,就是一句话一段,不像我们习惯的分段方式,这就是BBS最原始的发文方式。而且,一篇网络小说,每章节大概都会分成1500字左右,因为大家真的看不下去超出1500字的东西。”
magician发现,在PTT上发小说,很重要的是句子的长短。因为网络的页面和文档不一样。他请图书馆系的朋友告诉他怎么分段,后来索性直接数着字数编辑,十几个字一行。“好麻烦啊,所以我经常写不下去,断头了就会被读者骂‘烂尾都比断头好啊’。”
对自己的第一本小说,magician一点也不想重新翻看。小说真的很俗套。“简体字版编辑觉得我废话太多,删了很多东西。我必须承认,他删完之后比我写得好太多了。我小说里还夹杂了很多政治的东西,讲李登辉的砍掉,讲宋楚瑜的砍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写的爱情小说里会有政治,大概是习惯吧。”
而他那些没写完的小说,估计会一直保持“未完待续”的状态。“要知道我主人公的青春故事都发生在1998年到2000年。哇,那现在他已经是个30多岁的大叔了,谁要看啊!”
面具
PTT人气指数与各色“爆”的对应
magician喜欢把玩网络上的真真假假。PTT的匿名性给人盖上一个面具,有面具还不用,不是太傻了吗?
戴着面具的大家躲在屏幕后面,像极了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的“乡民”:“我是跟乡民进来看热闹的,只不过是往前站了一点,我退后就是了!”乡民们喜欢用推文(类似于点赞)来凑热闹。玩得再嗨一点,就变成了推齐。
PTT的推文文化
在magician眼中,网络上的人还是那些精神年龄没有长大的小屁孩,当然他自己也不例外,心理年龄测出来只有22岁。
“从PTT的推文和社交媒体上的点赞上得到的心理成就感是一样的,你在被用力推、用力赞,有一群快乐的小伙伴在一起努力。大家成为了成就正义里的一个id或一句话,如果失败了也不会觉得自己会怎样,但如果真改变了什么事情,就会觉得是自己的功劳。”
紫爆
《BBS乡民的正义》夸张地描述了紫爆和乡民正义,乡民们热血地亲身奔赴现场,用手机屏幕燃起灯海,拼出紫色的“爆”。但这些奇迹在电影上映前都未曾在现实中出现。
《BBS乡民的正义》中的“紫爆”现场
很多人都很难相信,乡民有朝一日竟成为支撑社会运动的中坚力量,直到PTT有史以来唯一一次“紫爆”。2014年反服贸事件期间,“爆”、推文和嘘文的功能设计,让网民的话题热度和情绪沸点变得可见,继而推动了群情感染。
“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从PTT和Facebook上得到了很多消息,我也有到现场,看到了成功号召50万人集结起来的结果,但是却没看到一个理性思考和推论的过程。
夜幕稠锁星子,magician在议场周围绕了两个多小时,走过一个个驻扎在外围的小舞台。这些小舞台提供了不同议题的讨论。
“听大家发表意见,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是理性沟通的方式。但是,真正有到那附近去看去听议题的,可能不到1万人吧。”
当社会正义是追随情绪,所促成的很多都是快意见。“PTT上大多数人就是在反对他不爽的东西,真正驱动游戏玩下去的不是理性,而是情绪性的认同。PTT无法代表台湾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声音,就是乡民和酸民而已,他们很酸,他们很呛,他们对什么事情都可能不满。”
在反服贸事件现场,magician找到了PTT的直接映射——“大肠花论坛”。参与者对这次事件和运动有什么不满和愤怒,都可以来这个论坛讲出来。
“他们对运动有一个什么样的憧憬,如何结合在一起,又如何分道扬镳。”
大肠花论坛的主持人与参与者间的言说互动,默契地结合了黑特版与八卦版的PTT乡民沟通模式。在这阵声浪中,反服贸事件中的所谓传奇被反复敲打——原来其中存有着那么多的猜疑、背叛、伤害、愤怒和感伤,还有更多说不出口的荒谬。
天亮了,阻挡人群的障碍物上,还缠绕着太阳花和祈福的卡片,在阳光下闪着金光。magician离开时,看到一位自称住户的妇人,对抗议群众吼叫。她说晚上被吵得全家无法睡觉。
“我结婚后真的很少看PTT。我老婆是大陆人,和她聊PTT没用,她不会觉得有什么意思。后来我都是和她一起看Youtube上的频道,卡提诺狂新闻或者老天鹅娱乐什么的,都是一些专门黑台湾政治的节目。”
那个带营队、写爱情小说的年轻人,是magician,却好似不是他了。他不停强调,“那都是小时候的事情了”、“谁没有小时候呢”。在这絮叨之中,他真的已经开始相信自己的苍老了。
尾巴
所以,当我看到澎湃研究计划“中国网民20年”时,我想到的是结结实实横跨了20年的水木清华和PTT。我在写作初稿时,采访了很多水木清华BBS用户和PTT用户,想无所不包、理性客观,却写成了说明文。如何回到已经逝去的历史田野中去?如何横跨两岸空间而展开对话?如何再现id和网络文字之外的活生生的细节?
最终,我深度采访的airbag和magician都是我很早认识、一度很熟悉,但起码10年没有再好好聊过天的朋友。尽管他们一遍遍告诉我“真的记不清楚那么多细节了”,但我希望,他们的故事能让人重返这两个网络平台的成长现场,看到相近的技术和文化如何生长出不同的发展曲线和各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