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探讨族群边界族界符号与族群认同——海外华人族群边界意识探析

“边界”的英文对应词为“border”或“boundary”。“border”一般用来指代国家或政体之间的界线,“boundary”更多地指代地理和社会的各种界限。国家、地区和地理的边界也许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而社会和文化的各种界限却是抽象的主观意识,也就是人的大脑认知。从广义上看,边界是造成社会和空间区分的地方、个人和群体间的差异类别。但在种类和内涵上,“边界”是个纷繁复杂的概念。例如,族界研究的开创者弗雷德里克·巴斯(FredrikBarth)就归纳出“边界”的三个内涵:其字面意思是划分地区的地理界线;从抽象意义上看,“边界”是为区分社会群体而做出的限定;从认知角度上看,“边界”是为区分不同思维类别而设定的模板。由于边界种类繁多且无所不在,本文只集中于族群边界的讨论。

(一)族群边界

在族群研究中,族群边界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建构,而不是自然或自然法则的既定事实。同时,族界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族界的建构进行探索。例如,美国学者安德里亚斯·维莫(AndreasWimmer)结合马克斯韦伯和布迪厄的族群分类及政治机制理论,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出发,指出族界是社会场中行为者分类斗争和协商的结果。我国学者范可则从主体互动的角度,指出族界是在不同族群的“遭遇”之际才体现出来,即族群成员的“他我之别”产生了族界。

由于族界具有复杂多层的内涵,研究者们必须对其进行概括和分类,才能对这个纷繁复杂、高度抽象的社会现象及大脑图式进行系统、全面和细致地考察分析。

1.分类:社会边界和象征边界

在族界的分类上,维莫认为,族界包括类别和社会或行为两个维度。类别维度指社会分类的行为和集体表达,社会或行为维度指个体连结和疏离所导致的各种关系的日常网络。在个体层面,类别维度和行为维度呈现为两个认知方案:一个把社会世界划分为社会群体——“我者”和“他者”,另一个提供了行动的脚本——如何在特定情况下与被归为“我者”或“他者”的个体发生联系。维莫指出,只有当这两个维度碰巧重合,当世界观与行为方式一致时,社会边界才会产生。

2.考察:族界符号

如果我们把族界分为族群社会边界和族群象征边界,那么,如何对其进行考察?也就是说,族界的存在具有哪些表征或外显符号?由于族群社会边界是显性的社会现象或个体行为,如居住区隔、社交网络等,因此考察起来相对方便和直观。但作为主观认知的象征边界就较为隐蔽和抽象,需要通过其外显符号进行考察。那么,何为族群象征边界的外显符号呢?

在早期的族界理论建构中,巴斯强调族群调查的重点应该放在“定义群体的族群边界,而不是群体所附带的文化特质”,其理由是标志族界的文化特征可以变化和迁移,而族群成员和外来者之间可能持续存在“二元性事实”。也就是说,巴斯认为族群的存在和族界的维持主要取决于族群成员的“归属”认同,即族群成员对“我者”与“他者”的区分认知是族界的符号,而不是族群的文化特质。

维莫综合上述的主观归属和客观文化特质两个维度,在《族群边界构建》(EthnicBoundaryMaking)一书中采用了三个案例综合考察族界的构建和维持:第一个是对瑞士三个多族群的工人阶级居住区进行访谈,考察该区居民对“我者(insider)”与“他者(outsider)”的主观认知;第二个是对脸书上的一个美国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交网络分析,考察其上传到脸书上的朋友照片,研究其朋友圈和社交行为;第三个采用“欧洲社会调查(ESS)”的数据,分析欧洲少数族群与主流族群的价值观差异及其原因。可见在维莫的实证研究中,“我者与他者”的划分标准、社交行为和价值观差异都是考察族界构建和维持的符号。

综合以上的文献和研究,本文认为,族群边界的考察应该从社会边界和象征边界两方面进行:一是考察体现社会边界的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行为,如居住格局、族际通婚和社会交往等;二是考察其象征(符号)边界,即考察族群成员的主观归属认同及其对族群的类别和差异区分,具体表现在族群成员对“我者”与“他者”的划分和对族群文化差异的看法等。总而言之,族界的考察应该包括行为和认知两个方面,并侧重调查行为者的主观认知。

(二)族界与认同

由于族界理论对主观认知的强调,学界普遍认为族界理论就是族群认同研究的一种理论。有学者指出,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关于族群认同的理论层出不穷,其中有以巴斯为主要代表的族群边界论,以安德森和盖尔纳为代表的民族想象论,以及工具论、原生论、符号论等。巴斯族界论的中心论点就是族界是由族群认同生成和维持的,可见族界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于族群认同,巴斯把之定义为“行动者自我认定的范畴归并”,并强调“归属”是族群的关键特征。维莫继承了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也把族群认同界定为“建立在共同祖先和共享文化信念上的主观归属感”。陈志明先生也多次强调华人族群认同的主观性,其引用的例证就是马六甲的峇峇人一直认为自己是“华人”——“东南亚讲马来语的华人”。当然,陈志明先生并不认为族群认同只是主观的归属感,而是“包括三个部分:标志、主体意识和构成认同的共同特性的客体特征”。陈志明指出,族群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语言,但语言的丧失并不一定意味着族群认同的丧失,因此必须区分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另外,很多学者也指出,族群认同在于自识(self-ascription)和他识(ascriptionbyothers),即“他者”的存在和态度是族群认同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之一。

王明珂吸取了巴斯的边界理论,从华夏边缘(边界)角度研究华人族群认同问题。他既赞成“根基论者”(primordialist)的立场——族群认同是人们从其生长的社群中所得到的根深蒂固的社会与文化身份,也支持“工具论者”(instrumentalist)的观点——族群认同是人类资源竞争与分配的工具。王明珂提出,“造成族群边界的是一群人主观上对他者的异己感以及对内部成员的根基性情感”,这些根基性情感来自成员共同的祖源记忆,但为了现实利益,个人或群体都可能改变其祖源记忆,由此造成族界和族群认同的变迁。

二、研究设计与调研过程

(一)研究问题与访谈设计

现有的一些研究表明,很多海外华人具有较强的族群认同,这是否表明这些海外华人具有较强的族界意识?他们对“我者”与“他者”是如何区分、如何分类的?其分类的标准和符号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本研究的缘起。也就是说,本研究试图探索以下三个问题的答案:第一,当代海外华人存在怎样的族群边界意识;第二,何为其族界的象征符号;第三,其可能的族界意识反映出其怎样的族群认同。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半结构化访谈大纲包括以下6个主要问题,分别考察受访华人的族界意识、族界符号和族群认同:

1.您最好的朋友是华人吗?您的华人朋友占多少比例?您的社交圈构成如何?

2.您希望自己或子女与华人谈恋爱或结婚吗?为什么?

3.您认为华人具有最本质的文化特征吗?当地人呢?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4.您和当地人在文化方面(如价值观、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节日纪念等等)具有很多差异吗?还是有一些共同点?

5.您同意以下观点吗?为什么?

(1)如果条件允许,应该住在父母附近或跟他们住在一起,并经常照顾他们。

(2)必要时应该支持亲戚,即使必须做出较大的牺牲。

(3)无论如何,一个人都应该不惜代价捍卫家庭荣誉。

(4)不管哥哥姐姐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弟弟妹妹都应该尊重他们。

(5)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应该传承下去。

(6)家庭责任和义务比个人自由更加重要。

(7)人际关系比个人能力更加重要。

6.作为海外华人,您是否觉得当地华人是内部人/自己人(insider),而当地人或其他族群是外人(outsider)?为什么?

除以上6个基本问题外,访谈中笔者还根据受访者的叙述或观点进行更多提问。访谈最后收集了受访者的个人信息,如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出生国家/地区、国籍/绿卡和父母情况等。

(二)访谈对象和调研过程

从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笔者通过目的性抽样和“滚雪球”的方式对美国、南美洲、东南亚、欧洲等地的30名华人进行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受访者的个人信息统计如表1。

三、分析与讨论

(一)族群社会边界

本研究从两方面考察受访者的族群社会边界:社会交往和对异族婚恋的态度。首先,在社会交往方面,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华人移民的朋友圈和社交网络主要是华人,当然,有些受访者也有少数的非华人朋友。例如,美国加州的杨女士说:“我的社交圈主要是工作中的同事和华人教会的朋友。华人教会都是华人,公司里有非华人,我们相处不错,没有文化冲突,但不能成为亲密朋友。”已移民30多年的陈女士也说:“在波士顿,中国人还是一个圈子,没法进入外国人的圈子。我觉得很难消除种族差异。”丹佛华人张女士告诉笔者:“我有两个黑人好朋友,是读博时的同学。现在的同事都是非华人,但我现在的交往圈和朋友圈还是以华人为主,80%以上是华人。”

访谈发现,东南亚、南美和欧洲等地区受访华裔的朋友圈也是华人为主。例如,一些马来西亚的华裔学生们从小到大都就读华校,所以其社交圈和朋友圈基本都是华人。南美华裔学生小妮也说:“我的朋友圈华人占比较大,主要是以华人社交圈为主。”意大利华裔学生小芳说:“我的好朋友主要是华人,有一个好朋友是菲律宾裔。在学校读书时也跟当地同学交往,但不能成为很贴心的朋友,因为文化不同,有些事情无法引起共鸣。”

相比之下,美国华裔青年的朋友圈和交往圈比较复杂多元,很多受访者的朋友圈扩展到亚裔或其他族群。例如,波士顿大学的华裔学生大卫说:“我最好的朋友目前是华人,华人朋友约占30%,他们大多是学校(初中、高中、大学)的同学。”美国很多华人移民也说其子女的朋友呈现出族群多元化。然而,不可否认的一个现象是:在美国很多地区,种族界线仍然比较明显。例如,加州余女士观察到:“孩子上了初中,尤其是高中,就自然分开了:亚洲人一堆,白人一堆,黑人一堆,界线比较分明。”

此调查结果与维莫的研究结果一致。维莫对脸书上一所美国大学的736名学生的朋友圈照片进行研究,以分析影响美国大学生社交网络的因素。其研究结果证明,由于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种族仍然是大学生社交圈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黑人学生。然而,族群是影响亲密关系的首要因素。例如,华人的亲密朋友一般也是华人,而不是其他族群的亚裔人或黄种人。

其次,异族婚恋现象和倾向是考察族群社会边界的另一重要指标。本调查结果显示,总的来说,第一代移民多数不赞成族际通婚,华裔后代则持相对开放的态度,但地区和性别差异比较明显。

相比之下,美国华人对异族婚恋持相对开放的态度,尤其是华人女性。例如,波士顿林女士说:“很多华人女孩都喜欢找白人结婚,而男性一般都想找亚裔女性作为婚恋对象,所以华人男性的选择范围就缩小了。”华裔学生大卫表明自己理想的婚恋对象是亚洲女性,说父母也希望自己找个亚裔媳妇。二代华裔汤姆(Tom)和约翰(John)也持同样的观点。由此可见,在异族婚恋态度上,美国华人显示出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是,上述东南亚和南美等地的华人受访者并未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受访的华人女性也倾向于同族通婚。

综上所述,从社会交往和异族婚恋倾向这两方面看,受访华人的族群社会边界总体较为明显,但存在一定的地区、性别和代际等微观层面上的差异。这些差异说明族群身份只是族界构建和存在的众多因素之一,种族偏见、居住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更多微观和宏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对族界的建构、维持和变迁影响更大。

(二)族群象征边界

如果说“边界”意味着差异(difference)和区隔(distinction),那么族群边界就是族群差异。为了体现差异,就必须采用一些公认的标记和规则与其他族群相互区别,这些标记和规则就是族界的象征符号。毫无疑问,在不同的族界符号中,肤色、体格等外貌生理特征是最显性的标记。其次,语言、食物、传统节日和价值观等文化特征也是较为明显的族界标记。巴斯在《族群与边界》的导言中就指出:族群分化的文化内涵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来进行分析:一是显性符号或标志——人们寻找和展示可标示身份的可分辨性特征,包括服饰、语言、房屋式样或一般的生活方式;二是基本价值取向,即判断行为的道德与优秀的标准。以下按照这些标记分类讨论受访华人的族群象征边界。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在族群差异方面,很多受访华人并未提到外貌和生理等方面的显性标记,但都强调了华人的血统和历史等原生性特征。在笔者的田野调查中,所有受访者都说自己是华人族群成员,很多人为自己的华人出身和背景感到骄傲,都说华人族群具有相同的血统和祖先,拥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这个结果体现出受访华人的原生性族群认同,也反映出族群身份类别(标签)的持久稳定性。这是因为出身和背景等核心族群性是天生给定而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成为族群边界中最明显、最持久稳定的符号。正如巴斯所指出的,“即使个体跨越边界或产生新的认同,族群标签也会经常存在”,也说明了族群边界主要是靠类别(范畴)结构保持和建构的。

其次,在文化差异方面,受访华人也并未强调语言、食物、传统节日等文化显性符号,可能是因为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下,对经常接触或跨越不同文化边界的海外华人来说,这些显性的文化符号已经变得相对模糊,或逐渐失去其重要性。相反,在调查中,很多受访者提到的族群文化差异是民族性格或族群特性。例如,波士顿华人刘先生说:“中国人注重信用,讲究礼义廉耻,而美国人自由、开心、比较随便,不摆谱。”同是波士顿老华人的梁先生这样描述:“中国人谦虚、包容、低调,儒家思想是我们的传统。美国人崇尚自我,个性张扬。”加州余女士说:“华人的特点是吃苦耐劳、忍耐和大事化小。华人强调奋斗提升自己和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外国人比较自我,注重享乐,这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南美华裔青年小欣说:“华人最本质的特征是勤快、孝顺、内敛,当地人的性格特征是自由和直接。文化差异较大,特别在为人处事方面。”小君也提到南美人天性随和乐观,但懒散懈怠。东南亚华裔小郑对华人民族特性的理解也大径相同:“华人最本质的特征是耐心,具有能适应不同环境的智慧,所以华人总能在不同的土壤上扎根和成长。而马来人的本质是安贫乐道、怠惰散漫。”

其实,以上受访华人所提及的族群特性都可以称为族群原型(prototype),或者说是族群刻板印象(stereotype)。“原型”是指人们用于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归类的内群体的界定性特征。有学者指出,原型是情境化的社会知觉的产物,具有模糊性、多变性与情境性的特征。还有学者认为,族群成员对自身和他者的原型化认知往往会造成双方的隔膜和误解,从而强化了族群的象征边界。很多情况下,原型中的重要特征并不是“正确”的特征,而是指具备本族群成员认知或想象中的“典型”文化特征。也就是说,原型既是对群体特征的部分的真实反映,也是一种自我想象。王明珂也指出,客观的体质和文化特征是人们主观上用来划分人群的工具,但人们往往会“扩大”或“创造”这些差别特征,所以“原型”经常是人们的“主观印象与想象”。

马克斯·韦伯(MaxWeber)认为,社会群体基于语言、生活方式、教育和宗教等文化特征区别于其他群体,在区分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优越感和光荣感(honor),并形成群体成员的准入标准。以上受访华人的族群原型化认知就反映出他们的文化优越感和光荣感,其认知中的族群“原型”是“典型华人”的标准,而一些华裔后代与这些族群“原型”不太符合,成为华人族群的“非典型成员”,即“复制或习得本族群文化特质较少,甚至只保留民族成分的成员”,也因此被形容为“香蕉人”。

再次,为验证族界的存在是否意味着族群成员享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统一的评价判断标准,本研究调查了受访者对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看法,以考察文化价值观对族群象征边界的意义。调查结果发现,对于本访谈所列举的7个中华传统价值观,受访者反应各异。除了照顾父母这个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外,大多数受访者对家族观念、照顾弟妹、尊敬兄长、谦虚的美德、家庭责任和人际关系等其他传统价值观基本上都持各不相同的看法。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在文化价值观方面,受访华人并不存在完全一致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这一方面体现出价值观的个体性、时代性和变动性,也证明了维莫的结论:同一时代不同族群的价值观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封闭和种族排外所造成的,而不是族群文化本身。

总而言之,本调查结果发现,受访华人的族群象征边界意识也较为明显,体现在其对族群身份的分类和族群特性的认知上。因此,血统、出身等原生族群性、族群标签和族群原型化认知是受访华人的族群象征边界符号,而文化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在当代的语境下因人而异,难以成为整个族群的象征边界符号。

(三)族界意识与族群认同:“他我”之别?

南美华人华侨对“他我”的看法也与美国华人接近。例如,厄瓜多尔的小欣说:“我认为主要看人、看缘分,对于我来说,相处得来就是自己人,我自己也有些当地好朋友。”委内瑞拉华侨玉姐说:“这边华人越来越多,所以没有感觉华人特别亲切或是‘自己人’,有时还要相互提防着。以前就不一样,听老华人说以前华人很少,见到华人就感到很亲切,像自己家里人一样。但现在不一样了!”小君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中心做杂货和水产生意,来自恩平农村,教育程度较低,除了跟自己店铺的当地员工有较多接触外,基本就是生活在华人圈中。但是,她对中国同胞们的评价是:“这边中国人赚中国人的钱,他们跟本地人勾结,坑自己人。陌生的中国人是不能相信的。中国人是自己人吗?(她沉默思考了一会儿)有一些是的,但只限于那些认识很久的中国朋友。”

以上访谈结果也验证了维莫在瑞士一个多族群社区的调查结论。在维莫的调查中,国籍、族群身份和族群类别并非“他我”之别的决定性因素,而是“秩序体系”,即干净、准时、安静,以及在社区内具有稳定的社会关系等“小资产阶级”美德。因此,不遵守“秩序体系”的人,如新搬来的瑞士年轻人和一些新移民都被当成“他者”,而来自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老劳工移民却被当作“我者”,因为他们已融入到其“秩序井然”的社会体系中。当然,在维莫调查的居民区中,人们仍然使用族群类别来描述当地的居民,如土耳其人、意大利人、葡萄牙人等等,但“我者”与“他者”的界线划分是另一种不同的逻辑,而不是族群类别。这种不同的逻辑就是“秩序体系”和对其尊严及社会地位的维护,而不是所谓的“文化距离”或“种族亲近”观念。

总而言之,本调查结果显示,在族群类别和身份归属方面,受访华人存在明确的“他我”界线,但在族群认同感方面,受访华人的“他我”之分并不以族群身份为界线。这个结果一方面凸显出受访华人族界意识和族群认同的原生性、象征性和类别性特征,也说明在“他我”之分这个复杂的认知问题上,研究者应该对族界意识和族群认同进行更加细致的区分。

四、结语

(摘自:刘燕玲:《族群边界、族界符号与族群认同——海外华人族群边界意识探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4年第2期。注释从略,如有需要请参见原文。)

THE END
1.9个群,3000位单身人士已报名!沈阳男女可在线匹配对象相亲恋爱1个本地同区群 偶尔长距离的奔波约会 确实能让人感受 小别一日如隔三秋的甜蜜 但远距离的不确定性 导致互相背叛组合 让成年人时时感受着 被“墨菲定律”支配着恐惧 “我不管 我就要谈一天24小时 随时都能腻歪在一起的恋爱!” 本地同区交友群带你认识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ISBJK305179MS2.html
2.附近二婚征婚群征婚交友群因为群是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离异者可以在家中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加入征婚群,与其他人一起聊天、交流,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社交活动。而且附近二婚征婚群中的人大多都是同龄人,生活经验相似,更易于交流和相互理解,这让群组成为了离异者们相互交流的渠道。 https://www.bynsq.com/m1/article_detail.php?id=100
3.营口婚恋交友群联系方式大全我在找一个营口附近的女人,离异,没有孩子的我今年32岁,(营口市皇家英里小区)房子和车子我都是全款买的,没有房贷和车贷。我不喜欢不懂事和不孝敬的女人营口离异单身交友群营口学生交友群营口单身征婚营口征婚交友聊天群营口中老年交友群营口女士征婚启事东营婚恋交友群营口征婚平台聊天群营口中老年男士征婚营口单身http://city.zhenai.com/zt/ykhljyq22376
4.同城单身交友群在线相亲征婚群同城微信恋爱聊天吉缘红婚恋平台提供全国同城单身群入口,助力协助全国同城相亲会员寻找同圈子、同爱好、同兴趣的同城征婚婚恋相亲单身有缘人!http://20709.oesns.com/qzform/
5.13款德国社交软件和平台推荐软件特点:适合寻找附近的约会对象,照片分享 Lovoo 是德语系国家里(德国、瑞士和奥地利)最受欢迎的约会应用,于2011年问世,主要通过分享兴趣爱好在附近寻找与自己2024正规国外交友及婚恋网站推荐(优惠码+50%返利)-遇到你喜欢的人和喜欢你的人 2024国外最热门的11个短视频平台/App推荐 - 除了TikTok,还有Snapchat,Inshttps://www.extrabux.cn/chs/guide/6355691
6.找对象的11种途径接亲网掌上婚恋交友应用,一搜一大把,跟大小婚恋网站是一个意思,只是服务延伸到移动客户端。 使用者多是有明确征婚意愿的年轻人。 优:方便,可利用碎片时间。 弊:新闻里关于受骗的报道多集中于此;同类APP多而杂,选择困难症患者慎入。 推荐:★★★ 7、民间相亲群活动 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111251.html
7.恋爱类手游排行榜华为手机恋爱游戏大全语音聊天、视频约会、家族群聊等丰富多样的交友场景,总有适合您的脱单需求。 功能特点【同城交友】同城陌生人交友,线上聊天交友,线下约见恋爱,你心仪的TA也许就在你的附近。【真实高效】实名认证,真人认证,视频认证,点击头像即可见到你喜欢的TA,一键开启语音视频聊天,随时随地交友处cp!【亲密礼物】给喜欢的TA赠送礼物https://www.diandian.com/phb/44/2-1.html
8.西安单身离异交友群现国内大概有3000千万的单身汉和剩女以上是西安婚恋微信群、西安交友群、西安交友微信群二维码等免费内容的介绍。 西安婚恋交友微信群二维码_西安单身、离婚交友集团 中国约有3000万单身女性和剩女。 如果你在西安单身或者离婚,如果你只想一个人住,你可以离开。 只要你想在西安找到你的理想伴侣,就可以继续读下去,我们将免费教你一些在西安认识异性的渠道,从http://www.bjhwtx.com/h-nd-45785.html
9.大龄未婚青年择偶问题调查报告5篇(全文)制定“管理员公约”,邀请热心青年事业的管理员,管理日常事务。发布“会员公约”,审核入群人员的可靠性,管好人员信息,保证人员数量和质量。聘请心理辅导员、婚恋专家入群,针对当前群内一些共性的问题,以公聊、公告、发贴、个别谈心的形式,引导大龄青年正确评价自己,以正常的心态面对择偶标准。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6ujej9r.html
10.BB群呼appBB群呼手机版下载安装网络社交BB群呼是一款基于LBS主动陌生人群体社交的手机APP,用户可以通过BB群呼认识附近的人或附近的群,免费发送消息、语音、照片以及有效的地理位置和身边的人更好的交流,增加交友黏度,丰富自己的社交圈。 BB群呼简介: BB群呼-社交交友|聊天婚恋|社区结识约会|朋友群组|和陌陌微信QQ微博互通平台 。 https://www.crsky.com/soft/78342.html
11.群聊app免费下载群聊软件大全手机群聊软件下载IT猫扑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好用的群聊软件下载,重新定义年轻人自己的娱乐交友生活。有别于微信、微博、qq、YY、MSN等手机社交软件,为大家推荐有陌陌、米聊、易信、来往、比邻、遇见、派派、园园等群聊app,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各种话题随便聊,通过群聊认识你感兴趣的人,支持发送文字、照片、https://www.itmop.com/key/shoujiqunliaoruanjian/
12.未婚大龄青年调查报告制定“管理员公约”,邀请热心青年事业的管理员,管理日常事务。发布“会员公约”,审核入群人员的可靠性,管好人员信息,保证人员数量和质量。聘请心理辅导员、婚恋专家入群,针对当前群内一些共性的问题,以公聊、公告、发贴、个别谈心的形式,引导大龄青年正确评价自己,以正常的心态面对择偶标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h2iqdu1.html
13.重庆我主良缘微信交友群为重庆单身定制此外,重庆我主良缘微信交友群由专业婚恋顾问担任群主,维护秩序的同时,也会定期发布婚恋“秘籍”,帮助单身解决各类婚恋难题。并且群里的单身男女,可以随时随地晒照征婚,遇到喜欢的就加好友互动,不喜欢的直接拒绝。丰富的活动和便捷的交友模式,让平常忙于工作的单身男女有时间线上交友,也为想找本地对象的单身提供了一个https://www.7799520.com/news/99862.html
14.百悦源艺高端相亲茶会所宁波相亲会宁波单身群百悦源艺高端相亲茶会所是一家集宁波相亲会,宁波单身群,宁波公益红娘,宁波高端婚介机构,宁波单身同城精准圈层,宁波社交平台,宁波本土婚恋平台,宁波单身户外旅游群,宁波单身户外旅游群,宁波商务社交,宁波异业联盟社交平台,宁波婚介机构,宁波十佳红娘联系电话,单http://www.baiyueyuanyi.com/
15.搜索会员【北京良人佳偶网】简称“良人网”,是专注于基督徒的婚恋交友网站,主内程序员+主内退休大学教授+基督徒律师联手创办,严格实名认证,杜绝身份虚假,以保证会员身份真实,做假者即进入黑名单,全网曝光,打造一个真实的主内婚恋交友平台,基督徒找男朋友,找女朋友上良人佳https://www.glovem.com/index.php?c=user&m=wap
16.临泉县青年婚恋问题调查问卷临泉论坛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婚恋问题日益成为青年群体关注的焦点之一。每个人的婚恋观念、择偶标准、相处方式都独具特色,而这些选择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青年的婚恋现状、观念变化及面临的挑战,临泉县总工会、妇联、共青团委、民政局特此发起本次“青年婚恋问题”问卷调查。您的每一http://m.236400.com/bbs/sxinfo.aspx?id=11722060
17.兴化离异群泰州离异群化州离异群兴化离婚泰兴离异单身群化州离异群是一个致力于帮助离异人士重建家庭和感情的社群。离异使人们失去了原本的家庭,也可能感到失去了亲情与爱情。在化州离异群中,人们可以通过参与情感辅导和婚恋交友活动,重新寻找和建立对他们而言更适合的家庭和感情关系。社群会组织部分相亲活动,帮助离异人士重新迈入婚恋之门,为他们的未来带来暖和福。 https://www.hezegd.com/lawnews/zh/220268.html
18.移动社交进化史(上篇):谁主沉浮但Foursquare对LBS的应用却给人们带来了灵感,SKOUT、Blendr等交友软件开始利用这项技术帮助用户认识附近的人,让搭讪不再局限于酒吧、商场,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在手机上发生。而微信“附近的人”也是师从于此。 这种线上建立联系的方式,与脱胎于现实人际关系的IM和SNS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移动社交也因此进入了熟人通讯和陌http://www.bianews.com/news/details?id=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