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买房加群,省钱不踩坑,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央军委办公厅原顾问卓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1978年12月12日,卓琳在南宁会见红军烈属
1983年8月13日,邓小平和卓琳在长白山天池前留影
从前天下午开始,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的邓家已在操办后事。据门前的警卫称,里面在设灵堂,昨天开始接受国家领导人与至亲好友的吊唁,但暂不会开放公众去家中的灵堂。
卓琳1916年4月6日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新闻材料室组长,1950年3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学校长,1952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机要秘书。“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她也受到牵连,1969年10月随邓小平到江西,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年任国务院办公厅机要秘书,1978年1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他们的故居位于景山后的米粮库胡同1-3号
1977年总设计师第三次东山再起,回北京后就搬进了此处院落,从此以后,他们就一直住在这里,直到分别去世。故居是一个两进的院子,外表看没有什么更特别的,外院子是秘书们办公的地方,里面住着警卫、司机和其他办公人员,总设计师和家人住在里面的院子。整座院子在外面看,东西长约七八十米宽,五十多米深,面积大概有十几二十亩吧,院子里古树参天.
米粮库胡同在地安门内大街路西,今称米粮库胡同,处于油漆作胡同南面。米粮库属内宫监,京师坊巷志稿米粮库,疑即明之米盐库。又东北则地安门也。《明宫史》:内宫监所管十作日木作、石作、油漆……并米盐库、营造库等。明之米盐库,清代改称米粮库。由清《乾隆北京城图》上看,库址在油漆作之南。
据了解,这故居在清末期间乃取名“淑园”,为光绪朝刑部主事陈宗藩所有。到了民国中后期,为中国天主教大主教于斌所住。陈宗藩,字莼良,祖籍金陵,福建省福州市生人。光绪甲辰科(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任刑部额外主事。燕都从考作者,光绪末年官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学法政经济。归国后在邮传部及懋业银行工作。1923年在米粮库(胡同)东口内路北(即米粮库胡同1号院),置地十余亩,自行设计,建成一座花园式的住宅,取名“淑园”园内有山池荷塘、花木极盛。30年代以前,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北大教授傅斯年均先后在淑园住过。
陈垣,广东新会人,1913年定居北京。曾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次长、京师图书馆馆长、辅仁大学教授。解放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傅斯年,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予科。后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回国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北平大学教授。1949年任台湾大学校长。于斌(1901—1978)黑龙江兰西人,早年就读于吉林省天主教会开设的神罗修道院。1924年留学意大利,精通拉丁、英、德、法等国语言。回国后任津沽大学教授。1944年发起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1949年到美国,1954年到台湾,从事宗教和教育活动。1960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78年7月16日在意大利参加教皇保国六世葬礼时,死于梵蒂冈。
米粮库胡同东口,即是故居的外围墙,因为他们住这里,所以成军事禁区了
因为是军事禁区,无法进去里头细看,只能在故居外围墙随拍了
米粮库胡同1号院门,即故居正门,值班室里有武警战士在站岗
1号院门,虽没有挂门牌,但附近邻居都知道这是一号院
从一号院门再往西走七八十米,就是米粮库胡同3号院门,也是故居的边门,估计是邓办工作人员专用门
位于一号门和三号门之间还有一个大门,门内有烟囱,可能是后勤专用的门
看不到院内情况,只好随拍槐树下的大屋顶了
1939年9月初,邓小平、卓琳在延安结为伴侣
与红色婚恋不离不弃的革命夫人卓琳
1939年秋,邓小平派人向刚刚认识不久的卓琳求婚。遭遇拒绝后,邓小平就主动找上门去对卓琳说:“我这个人年纪大了,在前方作战很辛苦。我想和你结婚……你不同意。我这个人不太会说话,希望你考虑一下这个事情。我年纪比你大几岁,这是我的缺点,我希望在其他方面可以弥补。”卓琳一想,她自己那时已经23岁了,反正早晚都得结婚。于是,她对邓小平说:“算了吧,就凑合吧!”
婚后,两人还来不及熟悉和了解对方,就开始了离散生活。尽管有时候邓小平也带着卓琳一块儿到打仗的前方去,但还是很难见面。卓琳就说:“我们这样也不行呀,你是不是给我写个信啊。”邓小平说:“我写什么呢?”卓琳说:“你就写写你怎么生活,你有什么感想等等。”邓小平马上回答她说:“好,我以后叫秘书给我写一个,我印几十份,一个月给你发一份。”卓琳听完,就连忙说:“算了算了,你别这样搞了。”
在长期分离的家庭生活中,卓琳虽然有时觉得委屈,但她还是竖起心思去理解和支持他的丈夫邓小平。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解放后的一段落岁月,然后到“文革”,到改革开放,直到丈夫1997年4月逝世,卓琳始终跟着丈夫,经历风雨,不离不弃。
后人的历史叙述总是对涉及红色婚恋的部分渲染得非常浪漫,但都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即革命与婚恋的关系事实。当革命超越于婚恋之上的时候,所谓的恋爱、家庭亦不过是依附于革命的附加品,本身失去了很多本来该有的价值。一个最坚定的革命者只要被人为偶然定性为反革命,那么,他跟他身上依附的附加品立即就会界限分明。
邓小平在跟卓琳结婚之前曾经有过一个老婆,叫金维映,她在1931年邓小平受王明等人的迫害时断然决然地离开了邓小平。卓琳不是也没有离开邓小平的机会,“文革”这场政治风暴的爆发,主要矛头正是针对刘少奇、邓小平等“走资派”人物。那个时候,有好多妻子都跟“走资派”的丈夫划清界限。如果说卓琳顾虑于邓小平被定性为“走资派”之前的地位和荣誉,那么1959年浦安修对丈夫彭德怀提出离婚的做法则可以给她提供榜样和参考。可是卓琳不但没有跟邓小平划清界限甚至提出离婚,反而夫妻患难相随,跟被下放劳动的丈夫一道去了江西。
战争年代的邓小平夫妇和孩子们
邓小平、卓琳、陈毅、和他们的孩子
邓小平、卓琳、刘伯承、汪荣华和他们的孩子
60年代初邓小平全家福
1960年,邓小平和卓琳在淮南煤矿
1961年2月,邓小平、卓琳和孩子们在云南欢度春节
1972年,邓小平和卓琳在江西新建县
邓小平、卓琳在江西和妹妹邓先芙、女儿邓榕留影
1973年初,邓小平在望城乡留影
1974年8月,邓小平70寿辰,与家人合影
邓小平复出工作后,和卓琳在外出视察的旅途中
1980年,邓小平、卓琳在中南海瀛台
1984年夏,邓小平、卓琳在海滨浴场
1988年8月22日,在河北省北戴河邓小平过生日
1988年8月,邓小平和爱人在河北省北戴河金婚留影
邓小平和爱人在北京玉泉山迎春
邓家第三代正在成长起来。小孙子是个小淘气,拍照时还在东张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