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原生家庭与孩子心理问题的关系

一个喜欢抱怨先生是软骨头的太太不知道,她恰好是他骨头越来越软的原因……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展中,母亲的作用远大于父亲。

想想孩子是从母亲的身体和怀抱中逐步的分离出来,你就相信这样的观点没有错。

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了每个人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与成长动力。

而父亲却是他最初的成长和自我认同中重要的伴侣和领路人。

在面对患有神经症性冲突(恐惧、抑郁、焦虑等)和行为紊乱的成人和孩子时,需要对早年母子或母女关系做细致分析,我们往往能找到一个很严厉很正确很负责任的母亲或者有类似严母般仔细的父亲。

和这样的家庭打交道,要说服母亲给予孩子犯错误说“假话”干“坏事”的自由有时比登天还难。因为这样的母亲肯定是一个很讲道理的人,做事总在理上,做人做得勤勤恳恳,当母亲当太太也当得很认真。和她们说话,你常常感觉有点气短,有点理亏。

早在五十年代,从事家庭治疗的精神科医生就提出“婚姻倾斜”的心理学概念,认为家庭中父母的一方有采用破坏性方式来支配家庭的倾向,而另一方却显得依赖和柔弱,对其逆来顺受。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将这种倾斜关系视为正常,失去成为平等关系的能力,要么依赖,要么强权。

观察2:倾斜

你们怕什么?

平衡是家庭关系的第一原则,倾斜是另一种平衡。

在图片常常观察到母亲的角色感太强,使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迫游离于家庭的亲密关系与教养关系之外。

由于不平衡,孩子与母亲的互动中,没有因父亲的插入产生的心理缓冲空间,也失去了在双亲行为中作适应性选择的权利,孩子与母亲的行为应答方式被简单化到服从和不服从。

久而久之,成长的动力被压抑,变化与对抗的欲望被耗竭,导致孩子的心性发展延迟。

正如漫画中表现的,母亲的咄咄逼人和父亲孩子的怯懦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由此,处理时会不自主的想压制母亲,迫使母亲退后一点,再扶父亲一把,以此让孩子在居中的位置上比较好过。

实际上,家庭治疗师并不会匆忙的否认画面上的情景,“倾斜关系”常常隐含着一种内在补偿和和谐。

换一句话来说,没有一个怯懦的父亲,也不会冒出了一个强悍的母亲,两者谁是因谁是果很难分清。

家庭治疗师把倾斜看成是家庭的一种存在方式,分析孩子的问题是非是在维持或者破坏这种关系。

如果家庭希望孩子的问题消失,可以问家庭是否愿意先改变倾斜关系,看看在均衡的关系下孩子的问题会怎样变化,这是家庭的选择。

聪明的则会与母亲结盟来寻求母亲的大力协助。最糟糕事莫过于咨询师试图帮助母亲“镇压”孩子,挫败孩子潜意识里的“反抗”,以为错都在孩子。

其实,大多数孩子的行为紊乱最初都是指向家庭的,尤其是指向最亲密的人——母亲。要孩子有变化,父母要率先有变化。

观察3:平衡

你总不能不顾孩子

母亲与孩子死死纠结在一起,有时不是为了要挟丈夫,而是为了自保!

“母子同盟”是心理医生对家庭关系的另一种描述,它几乎是“婚姻倾斜”的反转。

在一些家庭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很权威的父亲,斥责母亲过度的娇惯和纵容孩子,而不争气的孩子一心一意的粘着母亲。

“母子结盟”常常是经久绵长,无坚不催。这样的母子关系可能会是男人心中无穷的烦恼。你和太太翻脸的时候,就能从孩子的眼中读到恐惧或是愤怒,你叫他“宝宝”的时候,他会扭头不理你,甚至不再管你叫爹。

如果你有心要给孩子一些苦头,找孩子的一些别扭,你立即会发现自己陷入一种困境,因为任何对孩子的不满都自然的归因于太太,本是一腔的好意转眼就成了驴肝肺。

“母子同盟”的另一个心理学描述是父亲在家庭情感关系或权利系统中缺席,比如长期的出门在外,个性松散自由,放任不羁,没有责任感等。

母子依恋成为家庭情感维系的中心,母亲和孩子构成一种补偿性“婚姻关系”。

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是父亲腿上的一个“袢马绳”,母亲会主动的给丈夫呈现甚至夸大孩子的问题,以此来向丈夫“索取”应该得到的关心。

在旁人看来,这样的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永远长不成熟的丈夫,一个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第三类“母子同盟”的心理学描述是指那些人格不完整,内心缺少安全感,缺乏自我认同和对亲密关系不信任的母亲,通过下意识的对孩子的深层依恋来获取内在的稳定。

一般来说,母子热恋是孩子从出生到两岁之间的一种母子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的状态,个性依赖的母亲会被这种深度亲密带来的愉悦感所迷醉,以至于对孩子“成瘾”。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母亲要和孩子一起睡到孩子很大的时候,父亲却常常是过厅或小房子里的睡客。有时侯,个性弱的父亲可能成为一个家庭情感的边缘人或流浪者,他不得不靠讨好母子来维持他在家庭中的位置。

观察4:恋母

当丈夫还没有长大时,母子的结盟有时也是为了家庭功能的补偿。

根据家庭病理学说,“母子同盟”让孩子成为夫妻个性冲突的一个投射“容器”,夫妻无意识的把婚姻的问题转嫁给孩子,孩子活得像一个替婚姻受罪的“道具”。

由于母亲性格,情绪对结盟中的孩子有很强的认同与内化作用,孩子的自我发展被压抑,这种压抑会延续到青春期并被猛烈的释放出来。

同样,母亲的过度亲密使男孩性别认同与性意识发展延迟,不少的男孩内心印刻着无论如何也摆不脱的“俄底浦斯情结”(恋母)。

对母子同盟关系的认识与临床心理治疗可能是两回事,心理咨询师并不会拘泥于以上简单的逻辑关系来看待“母子同盟”。

一般我们首先接受这种同盟是家庭关系的一种补偿状态,在新的平衡关系没有确立以前,

“母子同盟”可能是家庭内部平衡的有效机制。带着这种观念走进家庭,心理咨询师更能保持位置的中立和更广阔的观察角度。

我们会狡猾的绕过家庭成员给予我们的是非因果,也不去充当家庭的教育者或关系的调解人。

我们对家庭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保持高度的尊重和认同,并协同家庭找到今后发展的多种变化的可能,以此来降低家庭内部的焦虑。

我们不讨论家庭为什么会这样,或者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相反,我们乐于承认我们对问题的成因一无所知(装傻)。

我们只愿意与家庭讨论这种“母子同盟”是怎样被维持下来的,如果家庭选择不改变现状,每个成员需要怎样做才能使“结盟”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糟。如果家庭选择变化又要怎样来建立新关系和怎么样维持变化的可持续性。

在治疗中,家庭治疗师很愿意和家庭坐同一个板凳,如果习惯坐在家庭的对面,让家庭把麻烦恼怒一股脑儿的抛过来,那才是吃不了,兜着走。

观察5:束缚

妈妈会一直在!

“双重束缚”是家庭治疗大师贝特森对家庭动力学中一种矛盾情景的经典描述,他认为:“双重束缚是这样一种情景,即父母之间或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时在关系水平与内容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矛盾,使家庭交流发展出一种矛盾的不确定性,家庭成员不知道对方是关心自己还是抱怨自己”。

正如父亲说:“我这样做是为了爱你!”,而孩子却知道接下来可能是大祸临头。贝特森认为这种矛盾情景是儿童产生精神分裂或情绪障碍的决定因素。

在中国的文化中,父母喜欢把对孩子的愤怒,包藏在一种对孩子的貌似关心中,越是与子女关系不好的父母,越易于通过“教育”来发泄对子女的不满。

结果,孩子长期处在一种内容水平被关心,关系水平被伤害的悖论情景,而且还不能评述或反抗这些矛盾信息。

慢慢地孩子会借助矛盾的信息来逃避惩罚,以扭曲的行为方式来应付所有的关系,失去了发展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出现人格分化延迟。

母亲生气的对女儿说:“瞧你都15岁了,还不愿替母亲分担一点家务,你真是太懒了!”即表达一种对子女的成长期望,又表达一种对女儿的失望与抱怨。

女儿要平衡母亲的情绪,觉得该做点什么。女儿对母亲说:“好吧,我来拖拖地”。表达的是一种服从,甚至是一种刻意的讨好,但内心隐藏着一种防御,害怕与母亲继续交流。

女儿在拖地的时候,如果得到母亲夸奖,则应答成功,内心得到满足,拖地行为就转为成长的动力。但母亲却大声叫到:“瞧你拖的地!还不如不拖。养你这么大,连拖地都不会!”女儿被迫处在一种应答无措、左右为难的位置,无论如何都是输,变与不变都毫无出路。不拖地,要继续忍受母亲的指责和埋怨;去拖地也要忍受母亲新的指责和埋怨,横竖都是不快乐。

由于来自母亲的信息矛盾,反倒使子女成长的动力被减弱。孩子心中的感觉是:“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摆脱母亲对我的不满。”

观察6:矛盾

你们刺我不着!

许多孩子都是在“战争”中成长的!

应对这样的“亲密交流”使孩子们变得圆滑而成熟,最终胜利的还是孩子。

如果在父母都是社会精英,孩子可能就不会那么幸运地蒙混过关,父母与孩子不交谈则罢,一交谈就要触及孩子的“灵魂”,直到把孩子的心灵挫伤得百孔千疮。

心理学专家塞奥多尔·利兹研究精英家庭的孩子在成长中的适应不良,发现家庭地位越高,孩子的心理问题越多,解决症结也更麻烦。从遗传学的角度,由于孩子智商很高,他们在与父母的“交锋”中易于找到或创造一种情绪或行为障碍来有效地应答困境,并从中获益。

心理咨询师看到许多孩子的问题是被不当的教育孕育出来的,企图用教育父母的方式达成一种家庭内部交流的平衡,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好的,但效果难以预测。有些家长听信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在教育孩子中变得束手束脚,无规无矩,让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更大的危险中。

聪明的治疗师不去为难父母。相反,在孩子的面前表示出对父母足够的尊敬与肯定。我们会和家庭一起重新来描述家庭的“情景”,并改变家庭呈现给我们的“故事脚本”,让家庭得到一种新视觉和新感觉。

我们要给孩子的“症状”或家庭的冲突一个意料之外的赋义,使这些引发矛盾的信息产生积极互动的作用。

我们还要改译孩子内心对父母教育的感觉,让他看到教育中包藏着的那颗无私慈爱的心。我们会利用孩子的问题,给了父母一个展现自我的广阔天地,让父母变得更像是个好父母,孩子更像是个好孩子。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给出我们的暗示:“家庭必须在爱与教育的冲突中找寻隐藏着的和谐,让动荡的心趋于安宁。”

观察7:分裂

孩子,还是我对你好!

如果孩儿成为三头六臂的哪咤,也许能够满足双亲多重的需要!漫画中的情景是心理学对家庭关系的另一类描述——“婚姻分裂”由五十年代的心理学大师塞奥多尔·利兹提出。

利兹研究儿童精神病(躁抑症)时认为:家庭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结构和角色分化,夫妻间过分独立,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亲密依赖。

甚至是夫妻同床异梦,彼此疏远,满怀敌意的竞争,拼命试图从孩子那儿得到忠诚与亲近,导致孩子无力适应。

孩子会强烈的感觉到家庭内部的不稳定和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迅速发展起一种自我控制,来应付或摇摆在家庭对立观念或非此即彼的关系模式中,

用自我“分裂”补偿性地满足父母对家庭关系的需求,以维持家庭分离中的统一,冲突中的和谐。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平衡是靠孩子勇于“自我牺牲”来实现的,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家庭维持的一种要件。

但补偿总会有个极限,一旦缓冲失败,孩子可能陷入大麻烦,要么过度控制自己——抑郁,要么就是发泄性失控——躁狂,并持续摇摆在这两种情绪状态中。

过度控制的孩子可能会把这种家庭冲突潜抑在内心深层,成为成年神经症或心身疾病的心理根源。

失控的孩子却像是反叛“家庭现实”,逼迫父母改变态度,调控家人,这种失控被医学称为儿童神经症或儿童精神病。

观察8:无奈

不做是你笨,做不好更是你笨

在大人看来是天使的东西,小孩子心中是魔鬼!

双重束缚中的孩子,内心冲突持续存在,积攒着很大的焦虑。心理咨询师走进这样的家庭,易于同情孩子。如果一厢情愿的试图通过教导父母来消除家庭内部的矛盾信息,及易引起有强烈自尊需求的家长的不满。

结果,孩子在诊室里担惊受怕,有时不得不通过表达对心理咨询师的不喜欢来与父母“结盟”,让治疗陷入困境。

对逆反或者有攻击性欲望的孩子,这样的教导又鼓励了孩子对父母的对抗与责难,让家长在医生面前处境尴尬,尊严尽失。

许多渴望权威感的心理咨询师,热衷于给家庭灌输心理学思想,培训当事人,以为如此这般就可天下太平。

对有知识有悟性的家长尚可这样做,对悟性不高或矛盾纠结很深的家庭,心理学知识是双刃剑,帮助的同时伤害更深,会让家庭失去自我判断力和自我更新力,把家庭推向更大的危机与困境。

当然,不少的家庭也乐于把一切麻烦都推给治疗师,让孩子大事小事都来找心理咨询师拿主意,使治疗师在表面的辉煌下内心苦不堪言。

聪明的家庭治疗师会绕过对家庭交流模式的价值判断,通过家庭塑型(一种在诊室中的家庭心理剧)让父母与子女体验到彼此在关系水平中的亲疏近远,引发他们的内在联想。

并创造新的交流模式,引发新的情感体验,来促进家庭对未来的期待。

在与家庭的交谈中,需要灵活的避免发表对家庭事务对与错的看法,代之以引入一种有效或无效的判断。

心理咨询师把许多看起来很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与亲子关系理论束之高阁,找到非常个别化的东西,来解开家庭的症结。

当传递某种信息会给家庭带来价值判断或引发新的冲突时,治疗师乐于扮演一种模糊角色,并通过呈现多种交流来处理家庭中的矛盾信息,悄声无息地对家庭作修改。当家庭完全更新后,家庭会发现所有有益的决定都出自他们自己。

观察9:示弱

天啊!他的骨头到那儿去了?

孩子直不起腰来,难道是父母的基因遗传?

另一类更为困难的双重束缚,发生在个性分化不良或情感分裂的家庭,孩子无论依从母亲还是依从父亲都会遭到另一方的责难,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能得到双亲肯定或者否定的观点。

有时候双亲为了回避自身冲突,观点含含混混,要么就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孩子既不能在家庭找到规则,也形成不了有效的交流,凡事得先看父母的脸色,猜测父母的心思,难以适从。

母子纠结是家庭继续存在的情感核心,在没有新的平衡诞生前,你只能保持对它的尊敬。

我对母亲说:“你十年来,一直无怨无悔的照顾这个患病的孩子,你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我对孩子说:“你十年来,放弃你的自由,心甘情愿的陪伴你的母亲,你也是个很乖的孩子。”

当家庭在治疗师面前感觉到安全时,我建议母亲“退化”到儿子的年代,儿子“进化”到母亲的年代,父亲来扮演仲裁者,对游戏叫“暂停”。

扮演新角色时,儿子的脸变得明朗,语言也见清晰。

当一个家庭父亲的功能很弱的时候,为了家庭的稳定,母子纠结很容易形成,心理咨询师建议母亲可以多依赖社会的缓冲机制,逐渐让孩子的情感需要从母亲转向社会。

如鼓励孩子与同龄孩子,同学,邻居,老师交往,尊重友谊,热爱生命和自然等。很多个性发展不良的孩子在这样的鼓励下,会慢慢寻找到自己的心理领路人,心身发展得到补偿。

观察10:关爱

都是为你好!

许多对孩子的无力要求都被包装在美丽的语言中。

来看看这样的一种情景:

孩子快乐的回到家,兴奋的说:“爸!妈!我今天的物理考试拿了95分。”

妈妈认真的说:“先别高兴,告诉我你班上的最好成绩是多少”?

爸爸接着说:“想想那5分为什么要丢”。

待孩子收藏笑脸,快乐尽失,躲进了自己的小屋,父母脸上才有了笑容,说道:“我们的孩子还真不错”。

也许是文化的原因,中国的父母习惯替孩子做决定,小到穿衣吃饭,大到读书就业,仿佛不仔细管就是父母的失职。大多数喜欢韩国音乐的孩子不会和喜欢看韩国电视剧的父母交谈对韩国文化的感觉,如果这样做一定是自讨不愉快。

喜好争强好胜的孩子不敢与同样好胜的父亲讨论人际关系,即便讨论也会是一些虚假之词。许多孩子被明令禁止讨论父母的对错,或参与父母间的情感活动。

父母本意是为孩子好,为孩子创造理想的生存空间,结果却是忽略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生动的,多样化得的特点,恰巧让孩子失去了在家庭舞台大显身手的机会,减弱了成长的动力。

抱怨子女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父母,常常是对孩子任何独立思想与行为大加压制的人,形成“恶性循环”,家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这种家庭教育中的矛盾情景,被心理学描述为家庭中的“假性互惠”。假性互惠中的家庭看起来一家子和和睦睦,父母替孩子着想,孩子替父母亲分忧,实际上,人人都受压抑与限制,个个心情都不舒畅。

THE END
1.家庭矛盾心理咨询免费心理论坛家庭矛盾心理咨询免费 问:女女 最近男朋友都不怎么找我 找我也就聊几句 他是不是不爱我 我的心好纠结 好难受https://www.geilixinli.com/question/247773.html
2.婆媳家庭矛盾心理咨询即时问答(女,26岁) 婆媳家庭矛盾心理咨询 医生回复 肖攀攀 精神科综合 主任医师 三级甲等 广州市惠爱医院 问题分析:每个人带孩子的方式不一样,当一个人认为做的事情对孩子有好处的时候,可能另外一个人觉得不合适,其实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指导建议:建议加强沟通,遇到困难时学会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必要时于精神科就诊,进行https://m.imask.xywy.com/ques/8408886.html
3.成都婚姻咨询,情感咨询,心理咨询,家庭矛盾调解专家修复婚姻关系、挽回爱情、恋爱技巧、挽救爱情、挽回老婆、挽回老公、挽回男朋友、挽回女朋友、情人劝退分离,摆脱情人纠缠,婆媳关系经营指导,亲密关系维护,心理困惑咨询,个人成长与提升指导等。 联系人:周老师 联系电话:028-86113405 导师微信: jinshizhongqing1314或19938477957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顺城大街27号嘉好大厦5楼http://www.jinshizhongqing.com/index.php?m=wap&siteid=1&a=show&catid=22&typeid=22&id=450
4.90%的家庭矛盾都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化解心理咨询能解决我的问题吗?点击求助 在中国,我们常见的家庭关系矛盾有6种:婚恋关系矛盾、夫妻关系矛盾、亲子关系矛盾、父母关系矛盾、婆媳关系矛盾、亲友关系矛盾。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矛盾?心理咨询会起到拨云见雾的效果。 家庭关系心理咨询,从本质上讲并非单纯的“谈话”、“聊天” http://m.miyue022.com/xlzx/qt/78.html
5.家庭矛盾(原生家庭隔阂)你好啊朋友,你多大年龄了呢?看到自己的父母吵架,影响了家庭的和谐,是谁都会不开心吧。同时,我们可https://www.ydl.com/ask/438148
6.烟台心理咨询烟台家庭矛盾疏导情感、恋爱、婚姻危机干预,婚外情心理疏导,夫妻关系调适,择偶心理辅导,离婚与再婚咨询,性心理咨询,亲子沟通,家庭治疗,家长学校。预约电话:6200518,地址:烟台市文经大厦12楼,QQ:1136316123http://www.ythyjtzxw.com/
7.个人家庭心理咨询6. 您认为家庭心理咨询对于解决家庭矛盾和问题有何帮助? A. 非常有帮助B. 有帮助C. 一般D. 无帮助 7. 在家庭心理咨询中,您更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可多选) A. 沟通技巧B. 冲突解决C. 家庭关系重建D. 子女教育E. 其他,请注明: 8. 您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对家庭关系的维系有多重要? https://www.wjx.cn/xz/273205054.aspx
8.深圳从心开始心理咨询夫妻矛盾「心理咨询」网上预约挂号平台主任级(特约)咨询师 擅长方向【情绪压力】失眠、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产前焦虑、产后抑郁【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网瘾、厌学、叛逆、注意力不集中、考前焦虑、学业规划【职场关系】职业压力、职业倦怠、同事关系、职业规划【婚姻恋爱】婚姻挽回、出轨外遇、恋爱困惑【家庭困扰】婆媳关系、原生家庭、亲子矛盾https://weixin.91160.com/h5/register/doctor/transfer.html?unit_id=200025952&dep_id=200373772
9.家庭矛盾家庭矛盾匿名用户#婚姻经营我们两一吵架,就沟通不了了!!!现在也有两个月没说话,男方每次吵架他就不出门,这表示他想的是什么?_?急求解决方案!!! 我们两一吵架,就沟通不了了!!!现在也有两个月没说话,男方每次吵架他就不出门,这表示他想的是什么?_?急求解决方案!!! https://m.xinli001.com/qa/100011434/
10.婚姻挽回与婚姻家庭心理咨询的首选维情集团,专注婚姻挽回,提供婚姻矛盾调解、第三者劝退、外遇行为矫正等婚姻家庭心理咨询服务.让您的婚姻重获新生,收获稳稳的幸福.http://www.99weiqing.com/index.html
11.家庭的矛盾北京市布菲心理案例(还有你在内心好像对母亲的离开有些许的愧疚)这里永远有一盏为你点亮的灯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网址:www.***.com预约**:***833预约**:***9415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大街青塔胡同71号(鲁迅博物馆西50米) 本次解答评价:未评价 有帮助0 收藏父母都退休了,我母亲非得让父亲出来再继续https://m.psy525.cn/case/12279-939984.html
12.寻求婆媳关系咨询,希望能解决家庭矛盾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决定去圣安米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婆媳关系的问题。最近和婆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感觉家庭气氛变得很紧张。希望能通过专业的咨询帮助,改善我们之间的关系。 进入咨询中心的大厅,温馨的装饰和柔和的灯光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工作人员很亲切地接待了我,耐心地询问了我的咨询需求,并给我一些安慰和鼓励。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243973277?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13.浅析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1.大学生对于心理问题持不重视的态度 由于相关知识薄弱,不了解心理疾病,当个体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只有在心理问题十分严重时,才会寻求帮助。 2.对寻求心理咨询的矛盾心理和双重标准 虽然大学生通过书本、网络及高校开展相关的课程及讲座等途径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支持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朋友进行https://www.fx361.com/page/2020/0526/8045743.shtml
14.广州家庭矛盾咨询增加,‘精神暴力’成新趋势近年来,广州人在处理家庭问题时,心理咨询已成为一种趋势。广州白云心理医院数据显示,去年因家庭问题寻求咨询和治疗的人数明显增加,其中婚姻问题咨询量占总咨询量的四成。‘精神暴力’逐渐取代‘肢体暴力’成为家庭矛盾的新形式。夫妻间的沟通障碍需要通过心理医生的帮助来解决。许多家庭开始通过心理咨询来处理矛盾,而缺乏https://cont.jd.com/content/1004004524507143
15.家庭矛盾致心理委屈如何调节即问即答家庭中因侄儿乱翻东西引发与母亲的矛盾,导致心理委屈,这可能涉及情绪管理、沟通方式、家庭关系、个人心理调适、亲子教育等方面。 1. 情绪管理:学会识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在感到委屈时先深呼吸,避免立即发火。 2. 沟通方式:采用平和、理性的方式与母亲交流,清晰表达https://m.familydoctor.com.cn/ask/q/13315136.html
16.呼和浩特婚姻情感心理电话6686529内蒙古心理咨询心理医生心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心理专家、婚姻情感专家,教您谈恋爱、约会、追女孩男孩技巧,疏导失恋、离婚心理,解决婚外恋、老公出轨、情感出轨、婚姻家庭矛盾、挽回情感、婆媳矛盾、女心理师、同性https://www.nmglove.cn/
17.重庆专业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矛盾重庆专业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矛盾 心理咨询口碑品牌重庆寸草心 重庆专业心理咨询品牌寸草心总结家庭教育不一致的严重后果 1、宝宝没有安全感。因为规则是经常变化的,在妈妈这行得通在爸爸那行不通,往往让宝宝无所适从。 2、宝宝容易学会钻空子。就是宝宝看人下菜碟的典型行为,他学会的并不是遵守规则服从道理,而是http://www.ccxxl.org/ccxxl/vip_doc/2662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