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的“恋爱心理学”讲座吸引众多学生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李碗容见习记者张渊通讯员谢小琴晁悦易俊
湖北多所高校开设恋爱课
除了课程,不少高校还以讲座等形式开展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2021年,武汉大学的一场“恋爱心理学”讲座爆火,阶梯教室坐得满满当当,甚至教室的窗台上、窗外都“挂”着学生。
教恋爱更教学生学会爱人
武汉理工大学王梦同学说:“原来恋爱还有这么多知识,很多热点问题后面都有心理学解释。我以前其实不知道如何恋爱,在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对于开始爱情有了很大信心。”
本学期,华中师范大学的肖梦同学对每周三的《爱情心理学》最为期待,“余老师风趣幽默,讲的很多知识十分受用,使我对于爱情有了很多新认识和理解”。2015年起,华中师范大学余海军老师开始教授《爱情心理学》。“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个体在18岁到24岁阶段,最首要的任务是克服孤独感,获得亲密感,形成爱的品质。大学生和研究生多处在这个年龄阶段,这门课就是要指导学生懂爱、敢爱、会爱。”余海军说。
江汉大学李晓夏老师在教授的《爱情中的心理学》课堂上,注重教学生爱人,课堂内容包括认识爱情、如何选择伴侣、如何正确看待分手等等,“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学会谈恋爱,学会爱自己、爱他人”。
10月17日,湖北经济学院第一教学楼,法学院社会学教师严念慈在给学生们上《爱情、婚姻与家庭》课。“大学生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爱情婚姻、如何处理爱情与学业、如何对待失恋等问题大多都是一知半解或是困惑不解。”严老师说,“恋爱是做母亲和父亲的前奏,是一种巨大的责任,我希望能帮助学生理解责任,拥有幸福的能力,成长为更好的生命。”
学生追捧恋爱课却“怕”谈恋爱
恋爱课深受学生喜爱。2020年10月的《中国青年报》调查结果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
武汉理工大学的《爱情心理学》课程,每学期超过2000人选课,很多学生从大一选到大四,不少同学从第一堂课一直蹭到了最后一堂。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爱情心理学》选课人数累计超过70万人。
湖北经济学院《爱情、婚姻与家庭》上课前,学生们总是早早来到教室,围在严念慈老师身边交流各类问题。
“我自己对爱情不是很清晰,觉得一个男生学习厉害,也长得不错,那我是不是就喜欢上他了,听了严老师的课,我发现可能这个只是崇拜或者友情,而不是真正的爱情。”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大二女生陈芳(化名)谈到,课堂上她对于爱情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与20年前大学生相比,现在00后大学生的婚恋态度及选择都有很大的变化,有鲜明时代特征。”严念慈说,从她十几年的从教生涯观察,现在的大学生恋爱动机多元化,同时有不少学生对恋爱“不感冒”,也有“焦虑”。
武汉理工大学张晓文老师也表示,现在高校学生们对于恋爱可分为不谈恋爱、怕谈恋爱、爱情速食、不愿付出等几个方向,总的来说对待恋爱是较为消极,“这个时代,他们可选择的休闲方式很多,互联网世界精彩,线上社交很多,因而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去谈恋爱”。
恋爱课能补上情感教育短板
“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契合大学生现阶段的情感需求。在这个阶段学会爱,对于他整个人生发展都十分重要。”华中师范大学余海军老师说,恋爱教育也有利于建设和谐家庭,只有学会了爱,大学生们未来才有可能更好地承担夫妻、父母的角色,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婚姻、家庭关系有着积极意义。
但有观点认为,大学生的主要角色还是学生,谈恋爱不适宜鼓励提倡,鼓励恋爱可能让学生沉迷享乐,而忽视、荒废学业。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他认为,大学开设恋爱课,涉及的内容包括如何处理异性交往关系,大学生恋爱观和恋爱心理问题,大学生性道德与自我保护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对大学生的人格自我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恋爱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环,也涉及到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熊丙奇认为,要让大学的恋爱课满足大学生的“刚需”,需要全社会转变对大学生恋爱的认识,高校则要从重视人才培养出发,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上好大学生恋爱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