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直播带货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越来越热,每天直播时长动辄百万小时以上,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然而,“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直播带货话术多、“套路”多,直播观看量和带货订单量存在不少“水分”。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规范直播带货行业秩序,加强行业自律,让消费者在直播平台能放心购物。
直播带货“套路”多
直播带货看似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但一些消费者“吐槽”,在直播间想要低价买东西并不容易,在种种“套路”下,买到的东西价格也未必便宜多少。
——直播话术多,想“秒杀”得看半小时直播。济南市民张晓芸告诉记者,为抢购一款“双十一”预售商品,她在某短视频博主的直播间内等候了近半个小时。“一开始主播说马上上架,并且是‘秒杀价’,但随后主播开始介绍其他商品,接着又介绍直播间的各种活动,20多分钟后我想要的商品才上架。”
——带货数据有“猫腻”,有的直播间没人互动,订单却不少。齐鲁工业大学大三学生王琪说,让她不解的是,有的直播间观众人数有几千人,但上架的商品少有人购买;而在另外一些直播间,观看人数只有几十人,主播上架的商品又频频被“秒杀”。
电商行业从业者张向阳告诉记者,为了提高直播间热度,很多直播间使用机器人刷人气,或大量刷单提高成交量,事后再退款。尤其是对于小主播而言,需要通过虚假的数据,营造出高人气假象,这几乎已成直播带货行业“潜规则”。
今年10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和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开展了直播带货消费体验调查活动。从结果看,调查活动共有100个直播带货体验样本,其中33个涉嫌存在虚假宣传、利用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误导消费者等违法违规问题。
直播“演技”培训竟成“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围绕直播带货的话术培训、数据造假等,已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一些培训价格不菲,“学费”动辄高达上万元。
这些文档还提供了很多营销手法。例如主播可以用送所谓“限量商品”的方式留住顾客,但这些“限量商品”仅仅是营销噱头,实际上每天都会有。此外,在商品宣传中,可以通过编造“剧本”的方式,凸显让利的夸张,再加上安排一些机器人账号负责起哄、刷单,从而吸引真实观众购买。
“我们团队培养出不少带货营收超百万元的主播。”这家店铺的客服表示,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培训,还可以缴纳2万元学费,有“专业导师”提供15天的特训。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说,直播带货“套路”存在诸多问题。一些话术涉嫌虚假宣传;先抬价后降价,或者通过夸张表演营造出“亏本让利”效果,诱导消费者下单,则涉嫌价格欺诈。
让直播带货少点“演技”、多点实惠
记者从山东省消协了解到,在今年上半年受理的投诉中,关于网络消费的投诉有增无减,尤其是近两年直播电商快速发展,出现了各种消费陷阱,部分商品质量不达标,商品售后服务难以保障。
艾瑞咨询今年9月发布的《2021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提到,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超1.2万亿元,年增长率为197.0%;2023年将超过4.9万亿元。
业内专家认为,直播带货市场越来越大,对于这个行业,应持续进行规范,引导其良性发展;对抖音、快手等责任平台要加大监管力度,让它们自觉维护平台秩序,担好自己应担的法律责任、社会责任。
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建议,监管部门应继续压实抖音、快手等平台的责任,对于使用不合规手段进行宣传的主播,及时引导、规范;对于屡次违规的,纳入黑名单管理,形成震慑效应。
清朗网络空间需要靠大家共同创造,请广大网民自觉抵制违法违规和不良信息,欢迎广大网民对含有有害信息的网络内容进行监督举报!
原标题:《【网络安全在您身边】话术多、流量假……直播带货还有哪些“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