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警惕!相亲直播暗藏陷阱,良偶未觅反遭损失
短视频平台上的相亲直播间悄然兴起,一些“红娘主播”长期在直播间为适婚男女举办线上相亲直播会,成为网友热议的相亲新模式。这一相亲模式具备良好的发展趋势和拓展空间,但目前也存在少数主播引诱相亲嘉宾“刷礼物”、嘉宾身份造假、遭遇诈骗后维权难等情况。监管部门和平台应进一步完善直播相亲活动的规则,明晰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给相亲参与者营造更加诚信、公平、安全的相亲服务环境。
“直播相亲”沦为“相亲陷阱”
设置套路“请君入瓮”,诱导男嘉宾冲动消费。半月谈记者蹲守相亲直播间发现,通常而言,女性在直播间里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而男性大多是被动的等待者。因此,主播会抓住男嘉宾急于婚恋的心理,引诱男嘉宾“刷礼物”,助力自己心仪的女嘉宾留下来和自己“连麦”,从打招呼、表白到交换联系方式都要刷礼物,男嘉宾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相亲陷阱”。
监管治理亟待补齐
业内专家认为,直播相亲出现一系列乱象,背后凸显出平台对相亲直播间的监管存在漏洞。
个人相亲信息真假难辨。直播相亲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相亲嘉宾主动上传个人信息,其中掺了多少“水分”很难知晓。在缘分一线牵的网络上,“红娘主播”只能对姓名、学历等基础信息进行审核。对此,北京市盈科(呼和浩特)律师事务所律师乌日罕表示,现有法律规定没有直接要求平台或主播审核相亲嘉宾的个人信息,但是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第七条第一款中含有“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健全信息审核”等内容,所以平台应当对相亲嘉宾的个人信息负有审核义务。
交友行为难界定,一旦遭遇诈骗维权难。湖北赋兮律师事务所律师尚满庆认为,一些通过刷大额礼物获得女嘉宾联系方式的男性可能最终并未“喜结良缘”,甚至遭到拉黑删除。他们想要找主播和平台退款,但是由于主播提供的只是居间介绍服务,一旦直播结束,男嘉宾和女嘉宾顺利相识,钱货两讫,很难认定主播和女嘉宾之间存在“串通”“勾连”的情况,受害者只能放弃维权,自认倒霉。
直播相亲需规范细化平台规则
网上直播相亲,“成人之美”,值得鼓励,但亟须细化短视频平台规则,规范直播行为,必要时依法启动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程序,让违法侵权的“红娘主播”“相亲托儿”等付出法律代价。
三是基层政府为适婚青年提供更多婚恋交友的机会和平台。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向贤认为,基层政府可以积极搭建交友平台、培育社会组织,组织跨地区青年联谊活动,提供更多婚恋交友的机会,并且推进移风易俗,降低单身青年婚恋成本,宣扬正确的婚恋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