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尚集团坑死我,从去年至今硬骗我买了6万余元保健品,说让我和老伴可到云台山、西安、巴厘岛等地方旅游,至今一个地方也没去,产品也没拿到多少。”“眼看着我与老伴几十年来勤俭节约的近10万元基本泡汤,内心很难过,非常非常地抱欠(歉)……”
一辈子攒下的养老金,一朝醍醐灌顶,终于崩溃难忍。所有人唏嘘的同时,谁又知道自家长辈的身边,潜伏着多少这样的骗局?
近日,南都记者卧底广州
一家所谓的“绿色食品超市”,
揭开吸血营销骗局的惊人一幕!
近期,广州一家绿色食品超市的店员小玉(化名)向南都报料称,该超市表面上售卖粮油豆米等农产品,其实背后目的是搜罗50岁以上老人成为会员客户,择机以送山庄旅游的方式将老人拉至郊外某山庄再进行营销,通过轮番“洗脑”的方式向老人们兜售高价蜂胶等保健品。小玉称靠如此欺骗老人获利的工作,自己在良心上过不去,她为此在工作了2个月后辞职。
小玉报料所称的内容是否属实?通过南都记者数日的卧底采访和暗访,一个隐秘进行保健品营销的机构逐渐浮出水面!
面试:“高端定制蜂胶两万元一套”
面试在广州市越秀区水荫路的一栋大厦内进行。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总对假扮成应聘者的记者坦言相告,公司盈利主要靠后台运作,前台主要是依托绿色食品超市零售以吸纳会员。业务员负责让会员加深信任与了解,最终才会在销售会上让客户购买高端定制产品。
王总指着办公室架子上的一瓶蜂胶称,这就是公司向中老年人出售的高端定制保健品,一套产品定价约2万元,吃一个疗程约一年半,可以改善睡眠,调理肠胃,起辅助治疗作用。
王总还介绍,公司普通员工底薪是2000元,经理是2500元,店长是5000元。提成方面,员工是销售业绩的10%;经理是10%加上团队管理提成5%;做到店长提成则是整个店面业绩的3%-5%,另还有股份分红。王总表示,该公司旗下的绿色食品连锁超市中(据调查广州地区有18家门店),共有5家“百万店”(即月销售业绩过百万元),业绩最高的店一个月曾做到138万元的业绩。
上岗:神秘的超市
面试当天,记者被王总任命为“储备经理”。次日一早,记者前往公司旗下一家绿色食品连锁超市上岗。
该超市铺面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店面不大,仅20平方米左右。经营产品以五谷杂粮等为主,外观和普通超市无异,前来帮衬的多是老人。
值班的业务员正为一名老人登记会员资料并派发团购券。
见记者在门口驻足停留,一个长辫子女孩眼神警觉,上来盘问。得知记者是新来上岗的,她又问“做什么工作”,记者说出“卖蜂胶”三字,长辫子女孩瞬间脸色大变,把记者拉到门口,食指竖在唇边,“嘘!绝对不能在店里提蜂胶,这是秘密”。
长辫子女孩叫小娟,她领着记者来到店铺后门的“团购区”。打开门,里面别有洞天,中间一台投影仪,靠墙叠放几排椅子,大概能容纳三十多人。小娟说这是多功能室,可以做培训会、团购会、供员工午休用,墙上贴满老人旅游的相片。
小娟透露了超市暗含的“门道”:20多名员工中,除了两名店面促销员和两名收银员,其余都是推销保健品的业务员。
近日,北京市老龄协会和北京扶老助残基金会联合推出《老年人防骗攻略(2019年版)》,聚焦养生保健、投资理财等多类骗局,印制好的防骗手册将发放到社区和老人集中活动场所。
为什么老年人更易陷入诈骗圈套?我国跨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逐年增多。当人迈入老年,身体开始无可避免地走向衰弱,随之而来的便是高昂的医药费等,为了预防万一,人们总会给自己留点备用金,做“救命钱”。正是这些“救命钱”,成为了诈骗分子的目标。
有数据显示,中老年群体中65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最容易上当受骗。因为孤苦无依,他们内心总是希望多一个底牌多一份保障。诈骗分子通常以虚假的信息诈骗中老年人,其中就包括夸大一些保健品的功能和一些虚假功效的养老器械设备,甚至把一些“三无”产品换一个包装,对中老年人宣称是什么救命灵药,骗取中老人钱财。——这正是《防骗攻略》中排“头号”的保健养生类诈骗。
据媒体报道,2018年6月,国内最大的以免费旅游为幌子、利用保健品诈骗老年人的犯罪案件告破,38个“旅游会销”平台被打掉,638名犯罪嫌疑人落网。(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打着虚假公益组织的旗号,冒充医疗专家吹嘘、夸大产品功效,将十几元钱的廉价产品包装成中央高级干部“特供”药品,再以三四十倍的价格大肆推销行骗……这是该团伙坑老人养老钱的主要手段。
据受骗老人自述,落入陷阱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受到了“免费旅游”的诱惑,二是被诈骗分子嘘寒问暖的“感情牌”打动,三是被冒牌专家“洗脑”,轻信了保健品被夸大的功效。
《防骗攻略》提示,这类骗局的特征主要以施以恩惠、制造权威、夸大功效等方式对老人进行行骗,建议老人不要轻信陌生人说的话、不要轻易透漏个人信息、要多和子女及亲戚沟通、要注意保存购物单据等。
老年人常遇到的骗局有哪些?应该如何避免?事后该如何补救?
保健养生类诈骗
骗术:
免费旅游、VIP体检、夸大保健品效果;安排“老人”现身说法,忽悠老人往销售公司存钱;销售假药致老人死亡;销售“秘制神药”,保长寿体健等。
提个醒:
面对保健品诈骗,要做到“两要、两不要”,即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如果患有疾病,要主动到医院就医,保健品不能治愈疾病。
相反,伪劣的保健品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贻误治疗良机。
角色扮演类诈骗
冒充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谎称办理残疾证、低保补贴;冒充政府拆迁办人员诈骗;冒充财政局工作人员实施诈骗;冒充亲戚串门诈骗;假扮燃气公司或水电公司员工诈骗;“神医”看病行骗。
收藏品类诈骗
夸大价值骗取“标的费”;承诺高价回购收藏品行骗;免费鉴宝“局中局”诈骗。
拍卖藏品,须认准有拍卖资质的拍卖公司,正规拍卖公司在藏品未成交之前不会向卖家收取任何费用。如果需要签署藏品回购合同时,建议寻求律师帮助。
投资理财类诈骗
老年人在投资贵重物品时应当多方考量,包括注重出售方的主体、资质等,以及贵重物品是否符合其所应有的价值。以避免被虚假的出售方或不值钱的物品所欺骗,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老年人在选择理财产品进行投资时,不要盲目从众,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也不要贪利以防陷入更深的骗局。
骗婚骗财类诈骗
不法分子在网络上或公园等老年人聚集地炫耀财富、地位、家庭背景等个人信息进行利诱;不法分子以网聊痛陈失败婚恋史或不幸生活、虚构自己拥有雄厚的财富等骗取同情或博取好感,进而谋财谋色;不法分子编造虚假身份或人际关系信息作虚假承诺或索要财物;不法分子一旦无利可图或骗取钱财到手就会消失。
结婚与交往的前提是需要明确对方的身份信息,对于对方虚构的信息要及时分辨,不要轻易受欺骗。
老年人在交往过程中,遇到对方多次索要钱财,无论是以何种目的,都要谨慎对待,可以同子女进行商量。
旅游类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各种嘘寒问暖方式,用“温情攻势”取得老人信任;不法分子以低价旅游诱惑,骗取老人钱财后潜逃;导游与景点商店等相互勾结,强制老年人消费,并规定最低消费额,不买不准离开。
强迫消费侵犯了消费者自由交易、公平交易等权利,并且由于强迫交易造成人身损害更是对于老年人作为消费者权益的侵犯。
旅游景点以低价销售假货或以高价销售与质量并不符合的产品,是对老年人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商家欺骗的销售行为需要承担“退一赔三”的责任。
合同类诈骗
借款合同类诈骗;一房二卖类诈骗;低价旅游套取高保证金合同。
金额较大的借款,最好和家人商量,办理出借手续时,尽量咨询法律专业人士,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