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民政部官网公布的《2024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同比减少94.3万对。
其中,第三季度结婚登记131.7万对,同比减少44.5万对。这也是多年来首次单季度结婚人数跌破140万对,上次最接近该数据还是2020年的第一季度,受客观因素影响,该季度登记了155.7万对。
从历年趋势来看,我国结婚人数从2013年开始连续下跌,从当年的1346.93万对跌到2022年的683.50万对,10年间减少了近一半。2023年登记了768.21对,迎来回升。而今年前三季度结婚人数(474.5万对)已经低于2022年的544.5万对。2023年的止跌回暖或许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类的传统伦理逐渐让位于“自我价值”和“个体自由”的现代观念。适婚人群,特别是青年男女对于恋爱和婚姻的看法越来越多样化,近10年结婚数量锐减或许就是体现。
婚姻关联着生育,在当前人口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如何让更多青年男女“擦出爱的火花”,重拾“结婚生子”的夙愿,成为迫切的社会问题。
有专家撰文表示,高校应当成为婚恋教育的主阵地。
01
高校也要“保媒拉纤”?
很难想象,大学生谈恋爱还需要外界(高校)的鼓励和支持?
正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正是最纯真的校园岁月,正是内心感情最激荡澎湃之际。大学男女相互倾慕,互生情愫,相爱相依似乎是自然而然的。
大学不仅承载了科学知识传递的任务,更有完善大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的重要工作。鉴于此,该文作者认为,高校要充分发挥婚恋教育的桥头堡和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开设婚恋教育课程的方式,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的责任。
不少高校其实已经开设了婚恋主题课程,包括:
华东师范大学的《婚姻与爱情》,旨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婚姻观,学习“恋爱的艺术”。课程覆盖从追求异性到“经营”婚姻的整个过程,包括爱情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郑州师范学院的《爱情心理学》,通过游戏和实践环节,教学生如何谈恋爱,包括撒娇、告白、拒绝等技巧。同时,课程还涉及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恋爱中的心理问题;
天津大学的《恋爱学理论与实践》,由该校学生社团“鹊桥会”打造,主讲教师包括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校外情感专家等;
此外,武汉大学、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均有类似课程。
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喻丰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能想到学生关心(婚恋问题),但没有想到会如此火爆。
2020年,《中国青年报》分析了180所高校1702份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只有35.33%的学生表示自己学校开设了婚恋课。而在上过婚恋课的群体中,超九成认为“有用”,超两成认为“非常有用”。
《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一文作者调研发现,82%的大学生反映其所在的学校没有开设婚恋课;仅有2.51%的大学生上过婚恋课;65.99%的大学生希望所在高校开设婚恋课。
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婚恋教育的需求比较旺盛。结合社会背景和国家政策,高校应当考虑将婚恋教育纳入本校的课程体系,而对于课程具体形式和讲授内容则需深入思索。
02
性教育,接踵而至
“性”“爱”同行,不必讳言。
对于多数人,恋爱后发生性关系是水到渠成的正常行为。然而,处于性成熟阶段的青年学生,对于性风险的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容易发生高危性行为。
根据《羊城晚报》11月26日报道,我国每年约有3000例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案例,平均每天有8名学生“中招”。其中,性传播,已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洪波老师接受采访时表示,广东省大学生艾滋病哨点2016至2021年数据显示,18到21岁是大学生发生首次性行为的年龄段,并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广东药科大学与珠海市疾控中心曾调查过6所高校近1800名有性经历的学生。结果显示,22%的学生发生初次性行为时不到18岁,而首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仅为73.9%。江洪波解释,“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有助于今后选择稳定、可靠的性伴侣,形成安全的性伴侣关系。”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羞于谈“性”,总认为“大了,自然就懂了”。加之中小学缺乏性教育专业师资,重视程度也不足等,种种原因导致了已经成熟的大学生只具备“不够成熟的”性知识。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玫玫统计发现,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在内的数十所高校开设有性教育课,但总体数量少,课程内容也相对单一、薄弱。张玫玫表示,有些学校的性教育课偏重生理解剖和医学等专业知识,“实际上,性教育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心理、审美、社会、安全等多个方面,对于较单一的课程内容,很多学生反映‘不解渴’。”
麦可思曾于2018年通过问卷形式,收集了近3000名在校大学生对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性教育的看法。结果显示,超两成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性知识“缺乏了解”,超九成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接受性知识教育,而“选修课/必修课”“专题讲座、科普宣传活动”是大学生最愿意学习性知识的途径。其中,女生更希望了解“性侵犯和性犯罪防范”等内容。
彼时受访学生如今多已离开校园,而高校性教育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湖北某高校《爱情社会学》和《爱情、婚姻与家庭》两门课程的教师表示,相比20年前的大学生,如今“00后”的婚恋态度和选择都有了较大改变,现在的年轻人相比10年前似乎更加焦虑。
主要参考文献:
[1]民政部网站.
[2]杨华磊,李双双: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中国人口报公众号.20241202.
[3]恋爱课教什么?大学生感觉如何,又期待什么?.光明网.20240422.
[4]平均每天有8名学生“中招”性教育与安全意识亟待强化.羊城晚报客户端.20241126.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回复“月收入”,可获取2023届本科、高职月收入TOP30专业名单。
回复“本科就业满意度”或“高职就业满意度”,分别获取2023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TOP30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