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绵延赓续,表达着新婚夫妻喜结连理的坚定之心及美好祝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彩礼文化逐渐走向“偏激化”,成为部分适婚女性改变人生的重要“敛财”手段,不少男性望而却步,特别是农村、乡镇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天价彩礼”成为适婚男性选择不婚主义的最后一根稻草。“天价彩礼”的时尚潮流深刻影响着新时代健康家庭的形成、社会结构的稳定、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社会综合治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力争回归现实生活、立足司法实际,通过对安徽省婚嫁彩礼的现状进行考察、分析,同时对近四年省内涉彩礼案件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研判,以期寻找遏制“天价彩礼”的最优司法之解,使婚姻回归自然,让婚来自爱,让礼止于礼。
一、安徽省婚嫁彩礼的现状考察
二、彩礼纠纷涉及的司法问题
(一)民事案件类型及争议焦点
通过浏览1097份涉彩礼民事判决书、调解书等法律文书,基本得出实践中涉彩礼民事纠纷主要为婚约财产纠纷(彩礼返还),其案件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诉讼主体是否适格、彩礼范围认定、返还比例、过错因素等。我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以下简称《解释(一)》)第五条对请求彩礼返还的情形作了列举式规定,但未对彩礼的认定、返还比例等方面予以详细说明,从而给予法官相当的自由裁量权,致“同案不同判”“同地不同判”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刑事案件类型及争议焦点
1.彩礼作为定罪情节,常涉及民刑交叉问题。实践中,法官在审理涉彩礼刑事案件,常涉及民刑交叉,从而引起案件在民刑定性、程序适用、证据交互使用之争。如借婚姻索取财物,即骗婚,涉及民事诈骗和刑事诈骗罪的行为竞合或牵连;买卖婚姻,涉及民事可撤销婚姻或无效婚姻和刑事拐卖妇女罪的行为竞合或牵连。如何妥善处理涉彩礼民刑交叉案件程序和实体问题,更好平衡和保障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主体权利,成为理论和司法实务界的难题。
2.彩礼作为量刑情节,对刑罚影响力大小较为模糊。我国刑法量刑情节分为法定量刑情节和酌定量刑情节。法定量刑情节包括从重、从轻、减轻及免除处罚情节,如累犯从重、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减轻等。酌定量刑情节主要包括犯罪的手段、动机、认罪态度、犯罪的时空、环境条件、侵害对象、危害结果等。司法实践中,彩礼多以酌定量刑情节的形式存在于刑事审判中,对刑罚量刑增减幅度、适用比例不明,多由法官自由裁判。
三、政法机关应对“天价彩礼”几点建议
(一)完善立法
1.明确彩礼定义、范围、归属性质及返还标准
(4)明确返还标准。一是完善返还适用情形。除《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第五条的三种情形外,另增加“虽已办理婚姻登记手续并共同生活,但生活时长极短的”的适用情形。二是明确返还数额标准。综合考量是否有结婚缔结手续、共同生活时长长短、有无妊娠经历和生育子女情况进行数额返还划定。
2.规定彩礼“上限”
建议应当以安徽省城镇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标准划定彩礼“上限”,对超过部分不予法律保护;对彩礼没有约定,视为没有彩礼;彩礼约定不明,当事人可以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予以确定,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3.划定涉彩礼刑事规范介入社会的边界
(1)亲属相犯,选择性的不入刑或不罚、降罚。涉彩礼民刑交叉案件多为亲属相犯,侵权人、被害人主体特定且单一,侵害权益多以财产性权利为主,人身性权利为辅,社会危害性较其他类型违法犯罪明显较小。针对涉彩礼民刑交叉案件,应保持较高的刑法谦抑性,在有序治理的前提下给予行为人定罪、量刑较大的容忍度。
(二)规范司法体制机制
1.打击涉彩礼刑事犯罪
坚持快捕快诉涉彩礼刑事犯罪。对以彩礼为名实施的诈骗、敲诈勒索、故意伤害等侵财、侵权类犯罪适用快捕快诉刑事程序,严格延期退侦、审查起诉等程序,积极适用速裁等程序,以快办快结彰显从严打击的决心和效果。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工作。对涉彩礼的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案件,紧密结合亲属相犯实情、被告人悔罪态度、赔礼道歉、补偿赔偿等情况,积极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宽严相济。
2.公益诉讼整顿婚恋行业乱象
针对婚恋中介提供虚假人员信息、收取高额相亲费、抽成彩礼等行业乱象,强化检察公益诉讼职能,整治行业乱象。一是规范婚介服务线下、线上平台的监督与管理,畅通城乡之间的婚介交友渠道,丰富婚介市场资源,拓宽适龄群体的“通婚圈”。二是大力打击非法违法的婚介服务行为,减少“骗婚”“卖婚”现象,保障农村适龄群体的合法权益。三是力促被告人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通过提供免费婚介服务、场所、婚介服务劳务代偿、支付婚介交易服务费等方式,履行其附带民事赔偿责任,着力修复其所造成的行业乱象和行业隐性损失。
3.发布指导性案例
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彰显时代特征,适时发布涉彩礼民事案例、刑事案例、公益诉讼案例。一是案例需突出类案性。案例需具有实际案件产生的高发性和案例的可参照性。建立并完善涉彩礼案例指引库及类案检索功能,将共同生活时长、彩礼返还比例、适用情形数据化、具象化,以选择勾选的形式建库入档,给予更加清晰的案例指引。二是案例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释法说理。彩礼问题归根是社会问题。将裁判案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相结合,强化裁判案例的释法说理功能,提升群众对裁判的法律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从而更能凸显法律的指引行为和预防犯罪功能。
(三)强化司法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
1.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司法治理新质效
发挥基层党组织、微法庭、检察室的排头兵和模范先锋作用,党员和公务人员带头树立正确的婚姻观,树榜样、强宣传,形成婚嫁领域新标杆。公检法司联合开展遏制天价彩礼专项行动,完善移风易俗工作落实机制。司法机关可适时创新性建设婚姻疏导室,依托各自职能就涉婚案件进行夫妻间心理疏导、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