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根据我国2005-2008年文献报道,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约5%-20%。是值得十分重视的问题。
1定义
产后抑郁症定义在产后一周内发生的情绪紊乱,表现为失眠,哭泣,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对轻微的刺激有过度反应,情绪不稳定,但这些表现的程度都较轻微而不严重,可以仅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就消失。有学者报道在产后3-6天内,几乎50%产妇曾有情绪紊乱的表现。
2发病机制及发病诱因
目前都认为激素的变化,特别是雌孕激素的突然下降可能是产后忧郁症的发病因素,但确切原因尚不明确,其诱因已明确。根据我国近年的调查,心里因素起到重大作用。社会因素方面;经济收入高者抑郁症发生率低,低收入者发生率高;居住条件好着发生率低,尤以2人居住者发生率低,而居住条件差,3人以上居住者发生率高;婆媳关系差着发生率高,夫妻关系不和这发生率高;产褥期受到服务不周折发生率高。生物因素方面:第一胎发生率高;有流产、引产、不良分娩者发生率高;年龄较大者发生率高;睡眠不佳者发生率高;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者发生率高;新生儿发育不良者发生率高。小城市及农村中对下一代性别的歧视也是一个重要诱因,生女儿这发生率高;分娩困难、剖宫产也是诱发抑郁症的因素之一;性格方向不稳定型在产褥期发生心里障碍者较多。
[关键词]抑郁症;家庭日常护理;健康指导
1日常护理
1.1创造和谐安宁的家庭关系。抑郁患者有时很小的事会产生伤感,常会因此赌气愤怒纠缠不休,所以要用心创造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气氛,尽量避免因家人在沟通交流中的一些疏忽而引起的不良刺激,使抑郁患者的情绪更加低落,心情更加烦躁。例如:谈话和颜悦色,经常交流一些令人快乐的好消息、少谈无关的坏消息,多赞扬对方,以幽默引对方多笑,笑能治百病。
1.4防止自杀倾向。本组对临床20名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有60%的患者有明显自杀念头,因此抑郁症患者,必须要有亲人陪伴。陪伴中要尽量做到理解和体贴,同情关心患者,引导患者倾吐内心的痛苦和心事,解除患者对自杀的念头和掩饰。同时要鼓励患者对于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让患者知道这个世界和家庭都需要他,他活着是有用的,困难是暂时的,坚持熬过去,就会有好日子过,激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希望,有时患者会口是心非地答应家人不自杀,但实际上正悄悄酝酿着如何自杀。因此,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异常言行,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动向,同时应把家中危险物品(小刀、剪刀、绳、药物等)收好,以防意外的发生。
1病因及发病机制
老年期抑郁症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1)社会心理因素:老年人身体疾病及精神挫折的耐受能力日趋下降,再加上遭受各种心理应激的机会越来越多,配偶亡故、子女分居、社会地位改变、经济困顿和疾病缠身等诸多因素都会造成或加重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无用、无助感,成为心情沮丧、抑郁的诱因。老年人在生理“老化”的同时,心理功能也随之老化。心理防御和心理适应的能力减退,一旦遭遇生活事件便不易重建内环境的稳定,如果又缺乏社会支持,心理活动的平衡更难维持,从而促发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各种精神疾病。(2)病前人格特征:老年人人格特征的改变,如内向、孤僻、被动、依赖、固执、情绪不稳、神经过敏和刚愎自用等。(3)生物学异常:①神经递质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不平衡。②抑郁症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异常。③生物节律紊乱,如快速动眼睡眠潜伏期缩短。(4)生理学退化:老年人大脑发生退行性变,学习及工作能力、思考能力减退,使得兴趣狭窄,主动性不够,不愿改变现状,性情固执,行动缓慢,以致对社会各种要求逐渐不适应,故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常成为老年性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2临床表现
2.1临床类型老年期抑郁症包括3种类型:(1)老年期前发病持续到老年期或老年期复发的抑郁症。(2)老年期继发于其他疾病成为老年期继发性抑郁症。(3)老年期首发的抑郁症。
2.2精神症状
2.2.1抑郁发作的一般临床表现抑郁发作临床上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1)心境低落临床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抑郁悲观。(2)思维迟缓表现为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临床表现为主动语言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3)意志活动减退表现为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为行动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愿与人接触,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及业余爱好,回避社交。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及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引起医务人员及家属的高度重视。
摘要:产后抑郁症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是女性生产之后,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及心理变化所带来的身体、情绪、心理等一系列变化。典型的产后抑郁症是产后6周内发生,可持续整个产褥期,有的甚至持续至幼儿上学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后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疾病也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对产后抑郁症发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诊断、护理等方面已有诸多报道[1,2],但目前国内的研究报道多局限于案例分析或者统计调查,尚缺乏较为全面的综合分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后抑郁症的研究报道,对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危害进行了阐述,并对其病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介绍了常用产后抑郁症的诊断手段,提出了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对策,旨在为产妇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15%~30%。产后抑郁症通常在6周内发病,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诊断;分析;治疗
1诊断
美国精神病学会1994年制订的产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是:在产后两周内出现下列5条或5条以上的症状,首先必须具备(1)、(2)两条。(1)情绪抑郁;(2)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感;(3)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4)失眠或睡眠过度;(5)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6)疲劳或乏力;(7)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有自罪感;(8)思维能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9)反复出现死亡想法。
目前国内运用较多的产后抑郁症筛选诊断方法主要有有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Zung抑郁自评量表是一个20道题的自评调查表,将抑郁程度分为4个等级;中国常模SDS标准分为(41.88±10)分,分界值标准为53分,即将SDS>53分者定为阳性(抑郁症状存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可用于孕期筛查可能患有抑郁症的妇女,也可用于产后抑郁症的粗略诊断,EPDS为自评量表,共有10个项目,分别涉及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得分范围0~30分,9~13分作为诊断标准。此外,贝克抑郁问卷(BID)也是一种常见抑郁筛查工具,BID是一个21道题的问卷,包括认知、情感和身体因素,被证实对诊断产后抑郁临床病人和非临床病人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重复性;但是BID问卷中包含了身体状况方面的内容,对于身体处于不适状态的孕妇和产妇来说,BID问卷结果会比其他方法偏高。
2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危害
摘要:目的:探讨对抑郁症患者给予小组心理护理干预后对其健康教育效果以及个人情绪产生的影响。方法:收治抑郁症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抑郁症护理模式的研究。对照组(36例):选择普通护理模式完成临床护理;观察组(36例):选择普通护理+小组心理护理模式完成临床护理。最终就两组抑郁症患者健康知晓评分以及抑郁程度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抑郁症患者健康知晓评分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提升(P<0.05);同对照组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护理人员选择小组心理护理方式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护理,对于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以及个人情绪的改善可以作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抑郁症患者的病情改善。
关键词:小组心理护理模式;抑郁症;情绪;健康教育;临床效果
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诸多会呈现出自我封闭以及兴趣缺乏等系列特点,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给予心理干预意义显著[1]。本次研究将确定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最佳方法,以此通过小组心理护理模式将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以及个人情绪加以改善。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关键词】抑郁症;中药疗法;针刺疗法;灸法;综述文献
1中医治疗抑郁症理论溯源
把郁证明确作为一种独立病证来论述,始于金元时代。朱丹溪提出了“气、血、痰、火、湿、食”的六郁学说。明代徐春圃指出:“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说明以情志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狭义的郁证已逐渐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林佩琴在《类证治裁·卷之三·郁症论治》中“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而成劳”,指出了郁证的病理演变规律。《临证指南医案·卷六·郁》中“其原总于心,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矣。其症心脾肝胆为多”,简明总结了郁证常涉及的脏腑。
2中药疗法
1糖尿病性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1.1难以改变的抑郁心情:内心痛苦、情绪低落、沮丧忧伤、苦闷、兴趣减退、悲观失望、精神不振。
1.2认知功能障碍。
1.3自主功能紊乱。
1.4肌紧张亢进状态。
1.5焦虑、自杀。
【摘要】变态心理学的心理过程障碍、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一级概念所属的二级概念,其症状、病程、自知力、自控力的内涵外延存在交错重叠,变态心理学称为共病现象。当前因为变态心理学的媒体江湖心理学科普,导致常识概念的抑郁症成为精神病的代名词。这需要心理教师、心理医师进行科学的变态心理学和精神卫生学知识普及活动,以免造成江湖心理学对科学心理学的冲击,形成概念定势,影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科学治疗。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共病;抑郁症;晕轮效应;心理卫生院
早在2011年,笔者就发表论文论述逻辑起点的变态心理学与临床起点的精神病学的概念整合问题[1]。近几年,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拉越高,教育部专门印发文件,将学生抑郁症检查列为体检项目。网络新媒体更是铺天盖地宣传抑郁症案例和预防,凡是自杀身亡的干部、教师、医生、老板、员工、学生都被定义为因抑郁症而自杀,抑郁症已经产生扩大效应,成为所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代名词。媒体可以科普宣传和教育报道,但必须纠正片面的错误导向,使社会民众更加科学地认识抑郁症和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基于普通心理学概念体系的变态心理学共病现象理论分析
二、抑郁症媒体报道数量扩大效应的正向和负性后果辨析
摘要:目的探讨出院后药学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用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抗抑郁治疗的出院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药学干预。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用药依从性评分均分无显著性差异(t=0.5266,0.3271,0.0499,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HAMD,SDS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4.4994,14.7405,P<0.01),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t=6.9337,P<0.01)。结论药学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