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没有哪一份工作是完美的,每一份工作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烦恼。
今天,我就来吐吐槽,作为一名工作了8年,咨询经验近4000小时的咨询师,我都有哪一些烦恼呢?
这次,先讲讲心理咨询的“慢”和来访者期待的“快”之间的冲突。
1
心理咨询是一个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因为心理咨询行业在中国发展滞后,心理教育和科普还远远不足,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
导致不少人对心理咨询服务有过高的期待,会认为心理咨询师是像神一样的存在,只要自己付了几百块来咨询一次就能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他们常常很着急:“老师,这个问题做一次咨询你能帮我解决吗?”“老师,做一次咨询有多大的效果?”
心理咨询是一个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首先,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匹配程度和关系建立的如何,心理咨询师的技术和经验,来访者改变的动力和个人的领悟能力,还有是否有支持来访者改变的外部环境因素等。而这些都是难以准确量化的。
其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人的心理问题是过去几十年各种问题缓慢累积叠加,最后以非常态或者症状的形式爆发出来(有人的问题甚至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
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形成的问题,如果用两年去改变,也还是算快的了,但不少人却期待用更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那种“药到病除”效果显著的心理咨询不是一个能够百分百确定发生的事。如果有心理咨询师对你承诺:“你来做三次咨询,我就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这多半是假话。”这人很可能是鱼龙混杂的心理行业中搅浑水的鱼。
还有,任何一种改变本身并不容易。心理问题的改变更加复杂,需要一个人抽丝剥茧的深入认识问题(没有认识问题,何来解决问题),慢慢清扫由过去的伤痛带来的长期淤积的情绪,再逐步调整思维、认知,改变行为习惯和应对方式,持续巩固成果,最后才能达成真正的改变。
所以,这注定心理咨询对人的改变是一个慢慢来,需要很多耐心的过程。
2
一种冲突:心理咨询过程的“慢”,与来访者的过高期待以及社会节奏的“快”之间的冲突
以前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时,老师告诉我们,第一次咨询,甚至前面两三次咨询,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不断提问,搜集个案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料。
如果心理咨询师在第一二次咨询中,更多的是在认真、用心听对方倾诉,只是“嗯”、“哦”的给予回应,一样会被认为这是好的、成功的咨询。
当然,这是书本和老师说的话,这话对的前提条件在于:来访者一开始准备长期做心理咨询。
而现实复杂而多变。
等咨询师自己开始实操,接个案,会发现这样的方式,新手咨询师在中国市场很可能活不下去,也没办法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事业。
因为这样的方式容易没有市场,它不符合来访者对改变的期待,和对速度的渴求。
对于不少来访者而言,如果第一次咨询,咨询师只是听ta倾诉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很多人自己的情况都没怎么说清楚,就希望心理咨询师帮ta解决问题:“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做?”“老师,你告诉我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有的来访者非常着急,希望咨询效果立竿见影,一次咨询就解决很多问题。
当然,这一点本身就是很好的咨询切入点和探索材料,也许正因为ta的急躁和缺乏耐心,才出现了生活和情绪的上的困扰。
通常心理咨询需要预约,可现实情况是,我经常面临着情绪救急的“紧急咨询”。
“老师,我现在情绪很糟糕,你现在可以安排咨询吗?”如果我刚好有空,便会接这个个案,如果没空,对方要么找其他人做咨询,要么等ta情绪过去就算了,不再做咨询。
有时候,我一天会遇到3个这样的客户,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过程也需要一个人很多的付出和努力,是很艰难的自我探索之路。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回避问题,逃避是我们的天性,很多人只想把问题丢给别人,或者期待问题能够自行消失。
加上我们整个社会正在高速运转时期,什么都在讲究速度和效率,一切都要追求“快快快”。
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一点的影响,包括我本人。
也许,很多人的心理病正和整个社会节奏太快有关。
总之,心理咨询过程的“慢”,和来访者对快速改变的期待以及整个社会节奏的“快”之间,会产生一种冲突。
这种冲突会影响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对其平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
只接受一次心理咨询服务也是极好的,也许这是一次自我探索的开端
基于现实和本土化的咨询经验,我会采取了更灵活的策略,对于每一个第一次来咨询的个案,我不期待他们会长期进行咨询,比如做个10次、20次咨询什么的。
还有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匹配的问题。
我这个心理咨询师并不适合所有的来访者。有的来访者者做了一次心理咨询,觉得我不好,不喜欢我,或者感觉我不适合ta,这都是很正常的事。
我通常假设:他们可能在做了一次咨询之后,基于前面讲到的各种原因,就回到生活中修行,暂时不再来做咨询了。
如果我们可以多做几次咨询,我也会和ta们讨论,ta们希望咨询的节奏是怎么样的,对咨询师的期待是什么,怎么样的方式ta们会感觉舒服……
愿意长期做咨询,进行深度自我探索的来访者我们就慢慢做,做得细一些,希望“短、平、快”的来访者可能一两次咨询就结束了。
心理咨询在中国还不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服务,被不少人认为只有“有病”的人才去做心理咨询,导致很多有心理困扰的人讳疾忌医。再加上花几百块做咨询,很多人会舍不得,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花钱买有形物质而非精神健康需要的阶段。
事实上,很多有心理或者情绪困扰的人平常一直在忍耐,如果不是情绪累积到一个实在受不了的点了,ta不会选择来做心理咨询。
所以,第一次咨询,来访者很可能会哭,也许是大哭一场,咨询师需要陪着ta哭,直到情绪平复后开始谈话。
基于这些原因,我越来越对来访者的第一次心理咨询心怀职业的敬意和责任感。
因为你知道这一次咨询可能对ta们意义重大。
也许帮助ta们更正确和更深刻的认识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
也许这次咨询会促进ta们更好的自我反思,是ta们自我探索和的开端,以后会看更多心理学书籍、电影,尝试做更多次心理咨询(这些都有利于心理咨询服务在中国的普及);
也许这一次心理咨询帮助ta们发泄了一下内心堆积的情绪,缓解一些内心的孤独,让ta们多了一点力量去面对生活的难。
孤独是很多来访者的共同点,很多人在生活中找不到一个可以安心说心里话的人,找不到一个可以被他人理解的地方。
这是一件让人感到难过的事。
而接受心理咨询服务是满足这些需要又健康的方式之一。
我们人生会有不同的阶段,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难题要应对,比如青春期的挣扎和烦恼,大学刚毕业面临着职业的迷茫,之后会有婚恋的压力,有孩子之后又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步入中年还有中年危机等着你,老了还要面临衰老和死亡恐惧……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来自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更好地生活,走过漫漫人生路。
所以无论来访者第一次咨询之后是否继续再来做心理咨询,我都发自内心的祝福ta,希望内心痛苦更少,生活更好。如果以后有心理困扰可以再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也许是找我,也许是找其他人。
我也认为哪怕只是做一次心理咨询也是极好的,一直坚信做一次咨询有一次咨询的效果和帮助。
这让我可以保持比较平稳的职业心态,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我就在这里,一切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