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猫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包括《春日迟迟再出发》、《没谈过恋爱的我》、《做家务的男人》等等,都会请心理咨询师当观察团里的导师或专家。
有人据此判断,心理咨询正在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心理健康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其实,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话题登上电视、网络节目,这并不是第一次,甚至可以说渊源已久。
去年,喜猫就发文介绍过《奇葩说》、《脱口秀大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面谈到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介绍了电视剧《女心理师》和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而在更早以前,一些如《挑战不可能》之类的综艺里面,也能看到一些心理咨询师的身影。
当然,它们的侧重点不一样,其中呈现出来的心理咨询师形象,甚至心理科学及心理健康观念,也有非常大的差异。
“从古到今”地梳理一遍,喜猫发现,在综艺节目里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观念,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让我们先从那些“古早”的综艺说起。
几年前,就有自媒体撰文,介绍了央视综艺节目《挑战不可能》里出现的心理咨询师。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咨询师的形象和表现的话,喜猫只能说:神奇。
比如,里面就有心理咨询师宣称自己可以靠提问识别夫妻:“我不会去到丈夫的相貌,也不会听到他的声音,而我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就能精准地判断出夫妻二人。”
听上去是不是特别神奇?
更神奇的是,还有一位心理咨询师号称能“听声辨人”:“听到你的声音,我就能知道你的相貌。”
还有一位外国咨询师,则表示自己擅长“动物催眠”,并当场拉了一条狗进行表演。(狗狗看了也目瞪狗呆)
当然,要说心理咨询师最厉害的“能力”,那就是“读心术”了。
果不其然,该节目真的有一位心理咨询师跳出来表演了一番“读心术”。
而且这位擅长读心的咨询师,之前也在另一档综艺《出彩中国人》里表演过同样的技能,并获得了导师们的认可。
只不过,他当时的身份,还是个魔术师。
这还真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呢。
如果说要选一个问题,作为大部分心理人共同的噩梦,那么“你是学心理的?那你是不是会读心?你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吗?”肯定榜上有名。
没想到,这个噩梦能堂而皇之地在综艺节目里演出来,不知道观众中如果有咨询师,心里会作何感想。
从这些表现不难看出,在早期综艺节目中,咨询师更多的是被当成一种表演嘉宾,更多地是以其“神奇”力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些咨询师的表现,到底有多少专业的成分,是否真的符合心理科学不好说,但其吸睛的魔力是无可置疑的。
而且这些表演,在某种程度上,也迎合了当时大众对心理咨询的想象。
心理科学在广大群众中一直都被神秘化甚至神话化,甚至经常被等同于算命、测字、推演风水、周公解梦等等神怪法术。
早前的综艺节目里出现这种神奇的“心理咨询表演”,其实反应的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心理科学和心理咨询的误解。
伴随着这种对心理咨询“神秘化”的倾向的,是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
在很多人眼中,身体生病了,可以大大方方求医问药,但是精神、心理方面出现了问题,那就是一种耻辱,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情。
甚至于有些人会有把出现心理问题看成是“惹上邪祟”这样的迷信观念,这跟把心理科学看成某种“神奇法术”是一脉相承的逻辑:
如果心理科学是“法术”,那用心理科学去解开心理问题,就相当于用“法术”来“驱邪”,那心理疾病肯定是某种“邪祟”。
中国的心理行业一直难以发展、壮大,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整个社会大众存在对心理科学的“神秘化”和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倾向。
幸运的是,这样的情况正在改观,有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正在对抗这种“污名化”倾向。
近两年来,心理健康题材正越来越受综艺和影视作品的青睐。
国内三大视频网站,腾讯、优酷、爱奇艺都推出了相应的题材。
比如在腾讯播出的《脱口秀大会》上,直接以“心理健康”做单元名称,提出“没关系,我也有‘病’”的主题,直击心理健康问题。
而脱口秀领导程璐则上台调侃“大家对心理医生整体上是有抗拒的”,表现在“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会戴上口罩帽子,里三层外三层。”万一被人认出来,还会矢口否认:“不不不,我来医院不是来看心理医生的。我只是不孕不育。”
最后还呼吁:心理疾病应该被当成感冒、发烧一样的身体问题,患者应该可以坦然、大方地求助。
而优酷播出的《女心理师》,因为涉及原生家庭、校园暴力、产后抑郁、空巢老人、讨好型人格等众多心理方面的议题,一度引起热议,甚至被专业人士拿出来探讨。
这些话题,也在观众中得到了广泛的共鸣。
豆瓣上就有观众发帖,说看了《女心理师》后,妈妈主动跟她道歉了:
剧中对产后抑郁妈妈群体的细致描述还连续登上热搜,许多人看完之后都大呼“太真实”:
而剧中对讨好型人格的描述,有不少观众,看过了之后,都表示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另一个视频平台爱奇艺上面,由马东主持的《奇葩大会》上,青年作家蒋方舟也谈到自己一度被自身的讨好型人格所困扰:
每做一件事,都会顾虑“别人的反应,以及我做这件事情是不是在迎合他人的一种期待,我有没有符合他人的期待。”
#蒋方舟讨好型人格#也一度挂上了微博热搜,马东点评的一句“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也成了当年的年度金句。
而同样由爱奇艺出品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也有多个短剧涉及到心理健康议题。
比如短剧《当男人踏进民政局后》就展现了当下年轻人的恐婚心理、《生日快乐》则探讨了当代城市年轻人的孤独感。
许多观众看完后,都表示自己“破大防”、“狠狠地共情了”、“哗哗地流泪”。
可以看到的是,在这些节目中,心理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遮遮掩掩的话题,而是可以直接、坦然地讨论。
而从这些节目的火热,以及大众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共鸣,诉说自己和人物的”感同身受“,承认自己”被戳到“种种反应来看,新一代的年轻人其实更能坦然地承认自己遇到的心理障碍。
而且从表达的积极性来看,年轻人不仅愿意承认,还渴望被看到、被理解。
从中不难看到大众对心理知识的渴求,和对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认同与需求。
这背后反应的,其实是整个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正视乃至重视。
这一点,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据统计,2015年以来,心理门诊每天的门诊量已经从8例、10例,以十倍的速度,猛蹿到150例以上,心理专科医生也从5人增加到16人,仍然忙不过来。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心理专业人士开始受到重视,在各种节目中出境,于是我们才看到有那么多的综艺节目会把心理咨询师延请为导师。
而近两三年,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十部以上的综艺节目,都聘请了心理咨询师在其中。
包括:
《心动的信号》、《恋梦空间》、《我们恋爱吧》、《机智的恋爱》、《做家务的男人》、《屋檐之夏》、《初入职场的我们》,以及今年的《春日迟迟再出发》《灿烂的前行》等等。
那么在新的这些综艺里,可以看到,心理咨询不再只是被用来解决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而更多的参与到婚恋、职场、个人成长等等话题中。
在中国社会里,心理咨询师常常被与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混淆,很多人都把咨询师的功能看成“治病救人”,甚至把心理咨询室看成医院之外的精神科室,觉得要“有精神疾病了”才能来看咨询师。
其实这是对心理咨询的大误解。
心理咨询并不负责精神疾病治疗,而且也没有治疗的权力。事实上,虽然康复期的精神障碍患者也是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但是,心理咨询的真正的、最广大的受众是:心理正常的人。
在一个心理行业更成熟的社会里,人们不会有这种误解。
比如在美国社会,公众有一种普遍的认知:成功人士一般离不开两类人的扶持,一类是法律顾问,一类是心理咨询师。
雇佣法律顾问,不是因为犯法了才去雇佣;心理咨询师也不是等到心理出现疾病了才需要。
心理咨询的重点,其实是面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心理疑惑、人际关系误区、情感困惑等看似简单的小问题,以及由它们引起的情绪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也不是治病,而是让一个人能够更好地成长,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所以,心理咨询师出现在恋爱、职场等等综艺节目中,更多地参与到恋爱、成长等等议题当中,去为节目里的嘉宾进行心理变化和情感走向的分析,甚至帮助他们纾困解难,其实能够更准确地向观众传达出心理咨询的价值。
如果说,心理咨询师们在真实生活里本职工作所锻炼出来的敏感性、共情力以及精准度,能够给予节目专业性加持;
同时,通过他们简洁但直中要害、有分量的点评和观点的输出,能够形成金句,增强节目看点和传播点。
那反过来,这些综艺节目,也给了心理咨询师一次“曝光”在大众面前的机会,让更多的公众能够看到他们的专业性,同时也更能理解咨询师工作价值所在,也能减少诸如“为什么你们咨询师坐着聊聊天就要收那么多钱”的困惑与质疑。
从综艺节目中咨询师形象乃至担任角色的转变,可以侧面地反映出来,在中国社会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
对咨询师的认识,正慢慢从“神秘化”乃至“神话化”走向正常化;
对心理疾病/障碍也不再遮遮掩掩和“污名化”,而是能够正视乃至重视它;
而对咨询作用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治病救人”,而能意识到它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
可以想见,随着这些节目的播出和传播,会有更多人受到影响。
当然,对中国心理行业的发展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但它至少是一个良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