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一个模板化的导师能为自己寻得爱情,这不太现实。
文|江城
日前,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现在出现了一批打情感牌的博主或咨询师。他们以修复或促进亲密关系、提升社交能力等为噱头,瞄准失恋或渴望恋爱的人群。同时以低至几十元的咨询服务为诱饵,再逐步以化解情感危机或促成关系为由,推出万元代聊服务或情感课程。
但这些课程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不少消费者表示,所谓服务或课程根本没有效果,甚至导致自己和异性的关系反倒一落千丈,由此大呼上当受骗。
事实上,这种服务本身就是可疑的——由他人指导自己谈恋爱,甚至精确到如何邀约、如何回信息,这听着就不太靠谱。每个人、每段感情的具体情况都千差万别,指望一个模板化的导师能为自己寻得爱情,这不太现实。
不过,这也并不能全怪消费者丧失理智,关键还是这些所谓的咨询师精心布置了“套路”:先用低价引诱消费者上钩,再将自己的效果夸大,直至推出高价课程,让消费者彻底入坑。
从这个角度看,有些机构已经不再像是服务,而是一种精神控制。咨询师抓住了一些消费者的性格弱点,比如,不善言辞、缺乏交往经验等,再利用他们为情所困的困境,精准进行收割。
更离谱的是,很多机构似乎也预判到了自己的不靠谱会招致纠纷,故而在过程里留下了“后门”。比如,收集消费者的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等信息。当消费者想要维权时,咨询师则声称要曝光、“开盒”,用以吓退消费者。种种手段,不一而足。
而这些所谓的咨询师在维权时祭出的各种手段,如拿个人信息恐吓消费者,也涉嫌对消费者的权益侵犯。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咨询师的各种服务,当然也要遵循这一要求。
除此之外,作为消费者,也不妨在这些乱象中逐渐厘清一个真相——爱情不能“买卖”,更没有捷径可走。相比于天花乱坠的宣传,更应当相信真诚的态度、人格的契合、长久的陪伴。在面对类似服务的时候更要擦亮双眼,谨防被别有用心者所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