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2年,心理健康问题从未像现在一样,受到全民高度重视。
2021年,大众的心理健康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心理行业从业者的生存状况是否比之前好一些?
壹心理运用问卷调查及平台数据分析的方法,打造了《2021心理行业报告》。
02
2021年,大众仍然“易怒”
壹心理在疫情初期和两年后,分别发起了两轮疫情心理健康调研。
对比发现,2021年,大众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状态良好”人群的比例显著增加,“状态堪忧”和“状态欠佳”的群体,也从去年的25.37%,下降至今年的18.37%。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已经调整心态,从疫情的恐慌中走出来了,能够良好地应对日常生活。
第二,女性比男性情绪相对更负面
心理健康程度是否有性别差异呢?
有,而且很明显。
比起被访男性,被访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在各个维度都欠佳。
这是由于女性相比男性,拥有更好的情绪记忆能力与更强的负性情绪易感性,所以在遇到巨大的公共卫生危机时,会表现出更加负性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a.不是学历越高,心理就越健康
2020年的调查结果中,“状态良好”的人群比例里,大专最高,初中及以下、硕士及以上健康指数最低,他们最轻信、最多疑、最害怕、也最抑郁。
到了2021年,大专学历人群仍然是心理最健康的群体。
本科和硕士学历群体的状态虽不如前者,但整体情绪状态有了明显提升。
第四,单身人士易抑郁,已婚已育人群最幸福
从婚恋状态来看,整体都是恋爱中人群心理健康状态相对最差,已婚已育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更稳、更佛系,最不易怒。
或是因为,稳定的婚姻里有伴侣一起抵御风险,增加了安全感。
而不管什么时候,抑郁倾向最明显的都是单身人士,最低的是已婚已育人群。
年轻人的四大情绪困扰: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
据调查,18-25岁组的心理健康指数低于其他各年龄段,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
因此壹心理发起了《当代年轻人心理健康状态调研问卷》(样本量=1580)。
整体来看,仅14.87%的年轻人反映没有量表中的不良状态;而42.21%的人群表示有轻度以上的不良状态反应。
抑郁是困扰年轻人的第一个心理难关。
仅有21.58%反映自己没有抑郁,有15.00%认为自己的抑郁情绪已到重度。
并且,女性比男性更加严重。
学历越低的年轻人,越感抑郁。最明显的感受是孤独,其次是感觉自己精力下降和过分担忧。
第二个困扰年轻人的情绪问题,是人际敏感。
在被调查群体中,仅20.95%没有人际敏感问题,中重度敏感人群占比达到42.53%。
家庭排行也会影响年轻人的人际敏感程度。
独生子女以及家中排行中间的个体,最易对他人过度敏感;
相比其他人群,家中的老幺自觉最容易受到情感伤害,且整体而言反映出比其他群体更明显的人际敏感表现。
第四个困扰年轻人的情绪,是强迫。
本次调研群体中,有40.63%反映有轻度强迫。
主要是觉得自己难以专注、记忆力减退、左思右想难下决定等,而强迫冲动与行为较少。
从不同性别来说,女性更多地反映记忆力变差,经常大脑空白,觉得难以完成手头的任务;而男性更常反复检查自己做的事。
从不同学历来说,学历越低,遇事越犹豫、越在意穿着打扮;高中或中专人群中有47.91%自感专注力差,有40.39%担心手头上的任务无法完成。
03
在中国,心理咨询师的生存状况如何?
经验在5000小时以上的咨询师,超过20%近一年职业投入超过8万元;且经验越多的咨询师,投入费用整体越高。
当然,咨询师的整体年平均收入会随着个案经验积累而增加。
那咨询师怎样才能更快地获取更多的个案,丰富自己的咨询经验?
调研显示,随着咨询经验的增加,咨询师的周个案量整体呈递增趋势:
98%的新手咨询师个案量都非常少,每周在5个以内;
个案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如5000小时以上,周个案量达到16个以上的比例超过67%。
整体来看:
新手咨询师更依赖人际关系。
而咨询师执业期间大都面临着三大困境:新来访量不足、经济压力、困难个案带来的压力。
0-10000小时之间的咨询师的首要困难是新来访不足。
不禁思考,咨询师又会如何排解这些困难呢?
05
去做心理咨询的是怎样的一群人?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里,看心理咨询依然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
那些敢于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人,又有怎样的特点?
壹心理发起了《2021年度心理咨询来访者调研问卷》(样本量=2185)。
参与调研的来访者,有84.17%是女性,是男性来访的5倍多。
来访者会首选在当地城市或者线上寻找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而在咨询流派偏好上,有39.09%的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流派和取向不太了解。除此之外,来访者最喜欢的前三类是:
在咨询价格的考量上,来访者能接受的单次咨询价格集中在301-500元之间。
那么来访会隐瞒自己做过心理咨询吗?
超过80%的人表示不会隐瞒,甚至有24.29%的人会主动告知身边的人,依次是朋友、伴侣、亲人和同事。
74.49%的来访者对咨询师主要的期待和需求,是为了探索“我是谁”。
其次是希望咨询师帮助自己分析问题,提供解决方案(45.34%);期待能在咨询中得到陪伴,被看见(34.41%)。
在咨询次数上,近25%的来访最长的咨询是4-12次,超过44%的来访咨询次数超过25次,超过100次以上的有13.4%;
在咨询花费上,花费1000-5000的来访最多,为25%;
其次是19.84%花费2-5万,11%的来访咨询花费超过5万。
对很多普通人来说,长期做心理咨询的确会有一定的经济压力。
那么心理咨询有没有用呢?
觉得咨询非常有帮助(即80分以上)的来访,超过46.3%。
他们认为,心理咨询能够帮助自己缓解情绪、认识自我、有稳定的陪伴、被理解等,这些都是很多人依靠自己或者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无法得到的。
同时,也有少部分来访者觉得心理咨询的帮助不大。
当来访者更换咨询师时,最常见的原因是感觉咨询没效果,其次是不喜欢,以及咨询进入瓶颈期。
主要源于,有的咨询师不规范,损害了来访的信任;以及咨询价格昂贵,难以负担。
但不管怎样,勇敢踏出心理求助的第一步,已经走在了自我疗愈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