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普|老年性听力下降那些事
据国家民政部最新发布的《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另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报告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还在加剧,这无疑加重了国家的疾病负担。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障碍患者的比例显著增加。据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6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听力下降的发病率高达65%以上。据此,推算2022年末时,我国即已有超过18202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因此,我国老年性听力障碍人群的数量是庞大的,也是不容忽视的。那么,老年性听力下降有何危害?如何早期发现老年性听力下降患者?如何对老年性听力下降患者进行康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健我们的耳朵?老年性听力下降的临床表现及特征
“哎呦!最近我耳朵响起来了!”
“我(耳朵)越来越不耐噪了。现在周围声音稍微响一点,我就听不清楚别人说什么啦!“
“现在,他们(家人)声音小一点,我就听不清楚。”
“他们(家人)说话,大点声,声音听得到,内容不理解。”
以上是最常见的老年人关于自己听觉功能的主诉,也反映了老年性听力下降患者的症状特点。早期患者常表现为“噪声环境下聆听困难、小声听不清、耳鸣”。此时,大部分患者并不会主动到医院就诊,觉得还能凑合,处于“将就期”。当老年性听力下降的患者出现“大声听不清、只听其声不解其意时”,其听力下降往往已经很多年了,此时处于“困难期”。因此,老年人的听力下降具有渐进性的特点。为了早期发现老年性听力障碍,当老年人出现了耳鸣、噪声环境下聆听困难,小声听不清等症状时,请立即到医院就诊。条件允许,老年人最好定期到医院检测听力,及时了解自己的听力状况。
听力障碍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大杀手
“我还能听得见,只是声音小了不行;等听不见了再说。”
“我年纪也大了,又不到哪里去,聋了就聋了吧!随它去了!”
老年人出现了听力障碍,即使是轻度听力下降,能否采取这种听之任之的冷处理方法呢?老年性听力障碍有哪些危害呢?
老年性听力障碍能用药物治愈吗?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龄大于60岁的人群中,22.28%的人听阈在正常范围;60.62%的人有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2.4%的人有传导性听力下降,例如中耳炎;14.70%的人有混合性听力下降,既有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又有传导性听力下降。可见老年人听力障碍主要以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为主,即感受声音的细胞和(或)神经病变引起为主,而人耳内感受声音的细胞数目在出生时即已是恒定的,一旦细胞出现了死亡,目前,尚无方法使其再生。因此,针对大部分老年人的听力障碍,尤其是感音神经性的,是没有特效药物对其进行治疗,使受损的听力恢复到正常水平的。
助听器--听力障碍老年人的福音
老年人出现了听力障碍,怎么办呢?助听器可谓是听力障碍老年人的福音,尤其是对辨音能力尚好的听力障碍的老年人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在临床上,听力下降的老年人验配助听器有几个误区:
1)等到听不见了,再配也不迟!
2)将助听器作为一件普通的商品,认为随处买来即可使用;
3)我也不到哪里去,戴一个能听见声音就可以了;
4)戴了助听器后,摘了还是听不清,助听器没效果?对助听器有依赖了?
针对以上误区,有以下解释:
1)前已述,老年人听力下降是个进行性发展的过程。即使是轻度、中度的听力下降也会影响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听力下降若不及时干预,“静”处理会加速听觉处理疾病(表现为:听得见声,不解其意)的出现,此时涉及听觉中枢的病变,即对言语声的解码功能受损;再者,完全听不见等同于眼盲,此时验配助听器,犹如眼盲戴眼镜,效果不佳。综上所述,听力下降应尽早干预。早干预近远期效果更佳。2)每个人的基础听觉-言语感知水平、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各不一样,同款助听器,不同人员的调试,同一个人佩戴的效果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助听器只有专业的人员经过合理的调试后,才可佩戴使用;2)双耳聆听具有空间定位、双耳加成、双耳静噪的作用,提高噪声环境下的聆听效果。以及前文提到的“静”处理的不良影响。因此,双耳听力下降,应双耳都干预。3)助听器是一个助听设备,无法改变听力下降患者自身固有的听力状况,不具有治愈、预防听力下降的效果。因此,患者“佩戴助听器听得清,摘了后听不清”不是助听器无效,而是听力下降的表现,是对助听设备需求的表现。
综上所述,有听力障碍的老年人应当:1)到专业的机构、由专业的人员调试的地方验配;2)双耳、可持续的验配。若条件许可,尽量选择高质量的助听器;3)助听器的调试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一旦发现助听器减效,应及时向验配的听力师反馈。从点滴做起,保护老年人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