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30%的人会主动删掉很少看的公众号。
不到30%的人觉得阅读公众号性价比高。
【二】
你真的看得完吗?
【三】
作家和菜头说:
上网以后,我们把信息当做了知识,把收藏当做了学习,把阅读当做了思考,把储蓄当做了掌握。像个花栗鼠在秋天收藏坚果一样,把自己的阅读器和硬盘塞满,却依旧觉得饥渴难耐。
殊不知,没有经过思考和行动验证的知识,其实都不是自己的。
【四】
这些信息读了真的有用吗?
瑞士经济学博士罗尔夫·多贝里说,新闻及资讯对于我们精神的影响,就像糖对于身体的影响一样:这类信息是可口的,容易消化——但长期下来却是有害的。
为什么这么说?
最后,许多人在阅读新闻及资讯的过程中渐渐丧失了判断力,媒体认为这件事是值得高兴的,我们就高兴了,认为这件事需要我们愤怒,我们就愤怒了。
罗尔夫做过一个调查,他问周围的人:他们在1年内所看的大约1万则(每天约30则)短新闻及简讯中,对他们所做的决策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几条?结果没人能说出2则以上这样的新闻。可见这类信息的利用率之低。
【五】
什么是“断,舍,离”?
《人民日报》中提到一个“少而精”的概念,与断舍离有异曲同工之妙。针对这个目标,它公布了一个清单,鼓励我们做减法,努力创造更精简的生活。清单中,有一条就是“精简你的信息源”。
电脑、手机等接收的信息都被归类为“信息源”。这些信息源未必能增长我们的见识,甚至会使我们信息过量。如果能减少这些信息输入,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轻松、更高效。《人民日报》中提倡的做法是:
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定期远离互联网、远离手机,避免信息骚扰。精简电子邮件数量。APP使用少而精,删除长期不使用的应用。
【六】
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其意为:有关学习,要日益精进,广学多闻;关于修道,则是要日渐除去不必要的部分,去芜存菁而能明心见性。
巴尔扎克有言:
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常常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
媒体人杨澜说:
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用不断地获取、占有来获得某种安全感和满足感,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垃圾,那些我们并不需要的衣服,本应该扔掉的食物,还有情感生活中那些伤害,那些该断掉的,该舍弃的,就让它离开吧!
在物质极为丰富,资源看似无限,信息几何爆炸,人际关系异常复杂的今日。几位名人的说法,用另一种表达便是“断,舍,离”,即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东西、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七】
管理学博士邱昭良在其著作《系统思考实践篇》中,提到一个增强回路的概念,意即具有自我增强特点的回路。正是增强回路的存在,才驱动了系统行为的成长。例如,一颗小树根扎得越深,吸收的养分就越多,就长得越高,根愈发扎得深……如此循环,逐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小树正是处于这样的增强回路中,才能逐渐长成大树。
【八】
从现在,就开始行动吧!
【九】
财富为何也要断舍离?
比尔·盖茨夫妇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减去多余的物质需求,减去奢侈的欲望,你的人生才会更加丰盈与精彩。
1993年,比尔·盖茨夫妇在海滩上散步时,做了一个什么重大的决定?
为什么比尔·盖茨夫妇承诺,走完此生后要将95%的财富捐给基金会?
他们是如何说服亿万富翁们一起参与慈善事业的?
一起看看这段TED访谈:比尔·盖茨夫妇——我们如何放弃财富?(2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