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新购手机号后频繁被骚扰号码二次销售惹祸
今天的节目,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朱巍、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胡钢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天天315:这种二次售卖手机号会给消费者带来哪些的问题?
天天315:所以提醒大家要慎换手机号。那么现在我们国家对于二次售卖手机号在法律方面有什么明确的规定吗?
天天315:您说的这个问题很关键,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个号码是别人用过的?在卖这个号之前,根据消法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营业者是不是有义务把这个情况提前告知消费者?
朱巍:我在买这个号码的时候,他有义务告诉我这是不是一个用过的号码,如果你没有告诉我,发生这个问题,例如冯女士的案例,就侵害了我的知情权,你不能随便给我换一个号码就把这些事了事。实际上冯女士是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
天天315:他并没有告知我们的消费者这个号码是循环使用的。那么移动公司方面,他还有一个规定动作,就是是不是把这些二次售卖的卡号进行公示呢?不泄露前用户信息的前提下,能不能告知一下消费者,就是前面消费者退号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细节能提供吗?
朱巍:其实这个不单是告知的义务,还有清除的义务,因为这个号码再进入市场使用应该是干净的号码,包括支付宝、包括电商,还有其他的服务,这些都应该通通解除绑定,如果没有的话,通信公司是有责任的。
天天315:接下来的问题,对于这些有犯罪记录的号码是不是要进行销毁?
胡钢:没有看到直接的规定。
天天315:像这样的号码在销售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对消费者进行一些补偿或者优惠?
朱巍:这里我想再插一句,这个不仅是您刚才讲过这个号码之前有过犯罪记录或者信用不良记录,现在我们的社会在搞征信,互联网征信包括手机都是人的信用的重要的标志。如果征信的记录本身不好的话流入市场,那么新的消费者很可能因为以前的不良记录影响现在自己的诚信记录,所以这个是必须要进行事前告知和明示的,对于信用不良的,绝对不可以再流入市场,欺骗下一个消费者。
天天315:但是现在我们没有这样的技术手段,完全掌握这些数据。
朱巍:我们现在正在搞这个,但是搞这个数据在技术上不是难点,还是在法律上是难点。因为有的人不打算换号码,为了预防你换号码,把所有的信息都收集起来,这样的话会侵害隐私,把所有这些信息、服务都绑定在一起,向一个人去公示,这个人是政府还是电信运营商还是网站,到底是谁?
天天315:是的。我们回到目前消费者遇到这些困扰当中。刚才的案例中,冯女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二手的手机号。所以朱巍老师也有提到,她是有权来索赔的。那么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这种情况它是一个什么范畴?对于商家来说是不是也涉及到欺诈的行为?消费者找谁来索赔?
朱巍:这里面有几个责任。首先这个产品应该是无过错的产品责任,还有一个,商家必须得告诉消费者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问题,之前有没有被人使用过,现在状况到底是什么,这个叫伦理责任,伦理责任属于过错推定责任,就是说推定商家有过错,商家要自己证明已经和消费者说了,如果你拿不出证据,那么商家就有问题,他就要承担责任。怎么索赔呢?我觉得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可以向当地消协投诉,这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这个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也没有人说了消费者具有执行权,如果你要是不和消协投诉,可以到法院直接起诉,其实这样就是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的隐私权。现在我们说出来一个生活安宁权,生活安宁权实际上已经进入中国司法系统。我记得在去年出了一个白皮书中,明确把生活安全权放在里面了,这个就是隐私权的下属概念,第二条的隐私权。
天天315:还有这样的情况,现在有一些听起来比较好的所谓的靓号,比如8888,或者6666这样的号码,消费者自身进行转让的,:这种情况是不是也有一些潜在的威胁?
朱巍::国外有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有100多个法律,但是中国没有统一的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