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爸妈最爱的相亲角你们现在还好吗?
昆明翠湖公园北门原来有个相亲角,如果你是老昆明,即使你一次都没有去过,也一定听说过!说起翠湖公园的相亲角,最初是替子女找对象的父母们自发组织的,每到周末,熙熙攘攘的相亲角里挤满了老人家,一周一次的相亲角活动都会人潮汹涌……但一年前,翠湖公园相亲角综合整治后,西华公园和弥勒寺公园成了市民首选的最佳相亲地,半年多前,西华园考虑到管理难度和公园发展,从4月起不再续租场地,昆明的相亲角就只剩下弥勒寺公园一处。而且随着网络的发展,手机社交客户端、相亲网站、婚恋节目成为广大市民的首选,曾经用纸笔留下择偶条件和联系方式的相亲角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从曾经的火热到现在的冷清,究竟是什么还在支撑着相亲角的发展?它到底为大爷大妈们带来了什么?
从火爆到冷清相亲角里征婚信息仅十余条
11月9日一早,记者来到弥勒寺公园,和昆明大多数公园一样,不少老人在里面晨练健身,有的已是满头大汗地准备离开。刚走进公园没多远,一个红色指示牌放在路边,显眼的位置写有“免费登记填表处由此前行50米”,走近一看,原来正是记者要找的“相亲角”。朝指示方向往公园深处走了近50米后,记者在一条僻静的小道两侧看到了这个相亲角,可是如今,这里除了竖着两个征婚信息栏外,早已没有当年翠湖相亲角的火爆人气,在初冬的上午更是显得冷冷清清。相亲角征婚信息栏里,晒出的“相亲简历”上分别列着征婚人的年龄、身高、学历及对配偶的要求。张贴出的征婚启事大多是80后和90后,男士占了绝大多数。在张贴的十多条信息中只有一位女士。
说起相亲角,在附近晨练的李阿姨打开了话匣子:“这个相亲会每周六才有,你今天来当然就没有人了,你要是周六来了,从早上10点开始到下午5点,一天都有人。”李阿姨就住在西昌路上,基本每天都要和老朋友来弥勒寺公园晨练或者散步,“现在家附近难得有个这样的公园,和我们的小伙伴们来这里动动扭扭,聊聊天挺好的,相亲角有时候我也会来,倒不是为谁找对象,就是来和大家说说话,解解闷儿,也长长见识。”李阿姨说,在相亲角的人倒也不全像自己一样,大多数是来给子女找对象的,也有的是给自己找老伴。
从子女到自己为子女相亲自己也找伙伴
王大爹话语中透着无奈,过去几年,他为女儿介绍了不少男士,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我姑娘早觉得没希望了,只有我还不死心。”不过,来来回回相亲角这几年,王大爹也并非完全白忙活。他说,自己在相亲角结交了一大帮好友,“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儿女,有时候大家在相亲结束后还一起吃饭,因为大家知根知底,早都处成了朋友。”
实录去相亲角只为解闷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实,和王大爹一样,如今去相亲角的老人们并不完全是为了给子女找对象,有的儿子女儿已经有了谈婚论嫁的对象,可他们仍执着地往返于相亲角,这儿转转那儿看看。还有些老人,不去哪儿也不知道要去哪儿,却天天准点去坐公交车,这儿坐坐那儿转转……和李阿姨一起的何阿姨就属于这类人。何阿姨说,这里的相亲角针对会员有不少活动,“周二是30岁以下的,周三是30岁到40岁的,周四是40岁到50岁的,周五是50岁以上的。大型相亲活动则是在周六周天。之前只在周六办的,后来西华园的点取消以后,这里就连续两天都有了。就在记者跟何阿姨对话时,路过的一位老人问何阿姨,”你女儿不是去年就已经结婚了,你怎么还来呀?”何阿姨笑道:“女儿找到对象结了婚,我就不能来了?我还想跟你们多见见呢!”
李阿姨说,这里很少有年轻人来相亲,无论冬夏,每天聚集着大批老年人。老人们主要是为了帮孩子找对象,也为了能聚在一起解解闷儿,因此,像何阿姨这样孩子已有对象结婚了还每天来报到的老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老人的一种社交需求
采访中记者发现,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或许,相亲角的存在不过是老人们得以排遣年老孤寂与焦虑的一种社交方式,或许,这不过是他们早已习惯为儿女操劳一生的缩影。如今老年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更期盼的是精神关怀与慰藉,他们渴望交际,常常会选择一些特殊的方式去排解孤独。步入晚年的老人们没有了年轻时呼朋唤友的热络、没有了埋头工作的纷杂,远离繁华的他们内心仍渴望着融入社会,所以他们想方设法努力尝试社交,以此驱赶晚年的寂寞和孤独。(记者刘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