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报道北京中山公园、玉渊潭公园等老牌公园的相亲角现象。相亲的主角是一群大爷大妈。当然,他们不是替自己相亲,而是替自己的子女相亲。但从新闻报道来看,他们并不仅仅只是“相亲代理人”,而是对子女的婚姻极具影响力,甚至一言九鼎,拥有最终决定权。
去年以来,一档名为《中国式相亲》的电视相亲交友节目,已经让父母们在舞台上过足了相亲大戏的主角瘾。如今走下舞台,在年轻人现实的婚恋生活中,双方父母的“戏份”也越来越多,“角色”越来越吃重,甚至成为主角。而且,供人娱乐的电视节目、基于个案的新闻报道,都获得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调查研究的支持。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1950年到2006年之间,中国居民的婚姻状况经历了一个清晰的变化过程。先是从1950年到1990年代初期,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强化着以自致性特征为主的婚姻匹配关系。其后,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先赋性特征在婚姻匹配中的重要性逐步回升。相应地,在前一阶段,个人对自己择偶的决定权更大,自由选择的空间也更大。在决定婚恋成败的因素中,个人的相貌、性格、品质、文化素养等因素所占权重也比较大。在后一阶段,当先赋性特征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事人父母的意见、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所占权重越来越大。一些婚恋当事人逐步丧失或者放弃自由选择的权利,更多听从父母的意见,甚至退回到封建时代那种“父母之命”的“指婚、包办”状态。
显而易见,由当事人自主选择的婚姻,跟由当事人父母主导的婚姻,影响婚姻达成的因素,以及各因素所占权重大不一样。一般认为,从个人选择的角度看,爱情,以及爱情背后的力量,包括吸引力、容貌、人品、性格、价值观、生活习惯举足轻重。但从父母的角度看,户口、房子、学历、职业、收入、家庭经济状况等硬件条件可能更重要。原因很简单,“爱情”的匹配与否只有婚恋当事人才知道,而当事人的父母,只能评估双方家庭的硬件条件是否匹配。
然而,明码标价列出相亲和婚配的价码,已经不仅仅是父母的单方面行为。在1990年代中后期之后,户口、房子、收入、职业、家庭背景等硬件条件,在婚恋当事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加强,并在最近几年日益突出。年轻人和父母在这一问题上所达成的“共识”,客观上使父母对子女的婚恋选择更具影响力。人类学家阎云翔的一项研究发现,在“80后”独生子女群体中,相当比例的父母深度介入子女的婚姻生活,不但“包办”婚姻,还越俎代庖主导子女婚后的家庭生活和婚姻矛盾,甚至“包办离婚”。他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相当比例“80后”年轻夫妻的离婚背后,主导力量是双方的父母。
在一个社会中,青年应该是最渴望自由、勇于冒险、善于创造的群体。自由、冒险和创造,都以独立的人格为前提。然而,当青年人连婚姻大事的诸多权利都拱手相让给父母长辈的时候,他们还能建立起独立的人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