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分析:
(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二、【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
1、教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我们今天就以大国崛起为题,研究大国兴衰更替给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思考和启发。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课堂探究:探究一:大国之路
多媒体播放《大国崛起》视频片段并展示材料
材料:葡萄牙的西部和南部是大西洋的海岸,葡萄牙只有不到十万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资源十分匮乏。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封建制度内在矛盾加深,货币地租盛行并取代劳役地租使得农民对领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使得农奴制趋于瓦解,并最终导致领地经济衰败和封建贵族破产,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加深了封建制度的危机。当时的欧洲正从蒙昧的中世纪走出,发轫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如星星之火逐步燎原,科学和人文的思想一点、一点地照亮了欧洲的天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改进了中国指南,他们还成立了一个由数学家组成的委员会,把数学、天文学的理论应用在航海上,使航海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设问1: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称霸世界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依据多媒体讲解略)
教师总结:在葡萄牙崛起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一种是物质因素(资源、人口、经济发展)一种是精神因素(人文精神、探索精神、科技的辅助),在社会历史观中,我们把这些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因素分别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结论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过渡)那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怎么样呢?
设问2: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社会为什么能孕育这样的思想文化运动?
在法国的先贤祠长眠着对启迪人类思想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在当时的社会又为什么能够发生启蒙运动呢?请结合历史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回答)
教师引导、总结:
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反对神权,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资本主义较快发展-------启蒙运动(反对封建制度,提供直接理论依据)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
结论2:有什么样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过渡)无论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都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宗教,为什么要批判宗教,宗教在当时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影响呢?
材料一: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二: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多少年来,法兰西共和国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根源也许就在于此。
设问3: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归纳:
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
思想文化上:垄断教育、思想、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教会本身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它是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发展的巨大障碍
说明了当时的宗教已经落后于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了,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了阻碍作用,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西欧文化教育的发展,打击了封建神权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体现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作用。
结论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对社会发展期阻碍作用,先进的对社会发展期促进作用。
总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生活是物质的,社会意识又源于社会存在,所以其内容也是物质的,因此,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观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
(过渡)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发现不同的国家崛起的道路是不同的,那么不同的崛起道路背后有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呢?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课堂探究:探究二:大国之思
多媒体播放《大国崛起》视频片段
历史的规则是什么?这些国家又是如何适应这个规则的?
材料: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时,王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已经解决,随之而来的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专制王朝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的力量大大增强.而专制王朝采取变相抑商政策,对资产阶级进行种种限制和搜刮,限制商业范围,不断加征商税,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
设问1:英国率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回答)
教师引导总结:封建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并且对资产阶级进行限制的搜刮,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为获得发展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的土地等资源,迫切需要对旧有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建立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前提,并直接催生了工业革命。由此可见:
结论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过渡)那么法国又是如何适应这个规则的呢?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材料:革命前:1)有严格的社会等级,第三等级(农民、工人、城市平民、资产阶级)毫无民主权利:
2)宗教神权思想蔓延
3)君主专制
立宪派掌握政权后:1)颁布废除农民人身依附、徭役和贵族特权的法令
2)1789年颁布《人权宣言》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颁布1791年宪法(根据三权分立思想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设问2:以上材料说明阶级利益与政治法律制度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生产资料掌握在极少数贵族和教会手中,特权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建立了一整套的法律制度和思想文化体系,比如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加强专制王权,吹嘘君权神授,散布专制和愚昧思想,这些社会意识严重压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通过革命后,资产阶级立宪派掌握政权,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颁布了《人权宣言》,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提倡科学、平等、自由,并通过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饿国王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国工商业的发展。由此可见:
结论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过渡)在过去的300年,西方的这些国家先后崛起了,但是中国变得越来越落后了,看到世界的过去,目的在于带来现实的思考,这些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又给中国的崛起带来哪些启示呢?(学生思考、交流)
探究三:大国之悟
教师总结:(1)树立探索意识,建立创新鼓励机制,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葡萄牙)
(2)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先进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3)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中不相适应的部分,不断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英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