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者围绕情感劳动开展了不少研究,包括区分情感劳动的类型、探讨情感劳动中蕴含的权力支配关系、揭示情感劳动中的性别视角和探讨情感劳动的各种后果等。这些研究丰富了情感劳动理论,美中不足的是忽略了它的演进过程。情感劳动刚开始是作为劳动过程理论分析的对象,随着研究者对劳动议题的深化,以情感劳动为焦点探讨劳动者与客户的人际互动成为研究重点。从对资方与劳动者关系的讨论过渡到对劳动者与客户关系的讨论是学界不断深化情感劳动研究的过程。本文依据资方、劳动者和客户的关系将这些文献区分为三类。
第三类是以资方、劳动者与客户三方关系为主的研究。这类研究尽管仍以家政业作为研究对象,但是会聚焦情感劳动进而展现更丰富内容。家政公司通过业务培训对家政工进行双重转换:一是将育婴家政工的劳动者角色替换为母亲角色,将雇佣关系转化为类家人关系;二是将家政工零碎的育儿知识转化为科学育儿知识。然而,这种双重转换机制形成的专业妈妈身份受到公司和客户的冲击,导致家政工在情感上的疏离。还有研究发现家政机构通过界定雇主—家政工关系、形塑家政工情感规则从而影响家政工的情感劳动,而家政工通过与雇主建立私人关系来提供相应的情感劳动。类似研究呈现了资方、劳动者与客户的三方关系,但对客户类型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对空姐的研究就注意到客户内部差异。空姐尽管受航空公司的监督和控制,但是会借助女性特质和中国人际互动的特性,对不同类型的乘客投入不同的情感劳动。这类研究不仅注重从劳资客三方来探讨情感劳动,而且注重分析关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类研究其实可以更进一步,从检讨情感劳动理论上升到对一般性理论的反思。
上述三类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各有不同且研究发现各有亮点,但问题是上述文献会不会有刻意突出理论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倾向?比方说客户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劳动者通过与客户营造关系将对情感劳动产生何种影响?对情感劳动理论有开创性贡献的霍克希尔德在最初论述中有没有提及后来学者提到的诸多因素?往深处说,霍氏的论述会不会隐含一些重要前提而不自知?本文将从历史视角重返霍克希尔德的情感劳动理论,在表述其观点的同时寻找理论创新的契机。
二、重返情感劳动理论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在1983年出版的《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是情感劳动研究的经典文献。本小节运用乔治·瑞泽尔的超理论框架来透视情感劳动理论,随后再展示其主要学术观点。
(一)通过超理论框架来透视情感劳动理论
乔治·瑞泽尔依据内部与外部、知识与社会两个维度建构出超理论分析框架,借助这个框架来透视某一具体理论。外部的社会影响指的是对理论家产生影响的社会历史背景,包括经济形势、战争、本国背景和基金会支持等;内部的社会影响指的是对理论家及理论产生影响的各类因素,有家庭、种族、阶层、无形团体和思想家群体等;外部的知识影响指的是对理论家产生影响的社会学以外的思想;内部的知识影响指的是对理论家产生影响的社会学的其他思想。接下来,我们从四个方面来揭示情感劳动理论生成的历史过程。
二是来自内部的社会影响。如霍克希尔德在初版序言所讲,她对人们如何管理情感的兴趣在她父母在美国外交部工作时就产生了。当时,她留意观察外交官们的微笑,倾听父母解释各种不同姿态的含义,逐渐察觉到微笑、握手可以传递各种信息。
三是来自社会学外部知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观点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艺术理论对霍克希尔德有重要的启发。霍克希尔德受弗洛伊德关于情感研究的启发,指出情感具有信号发出的功能。然而,在情感发生学上,霍克希尔德不认同无机论者的说法,即情绪不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引发的本能反应,而是采取互动论立场,以杜威、格斯、米尔斯和戈夫曼为基础,探讨到底是什么作用于情感之上。此外,她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表演艺术的讨论,将表层扮演与深层扮演引申到对空乘情感劳动的分析。如果说表层扮演注重改变外观模样,那深层扮演就是通过改变个人的内心体验,使其情绪表达符合外界的要求。
(二)情感系统在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展演
在呈现情感劳动理论产生的历史过程后,本文在遵循原著表述结构的基础上依然从两个方面来阐释:一是展现情感系统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的转变;二是围绕空乘人员和收账员探讨情感劳动的正反两面。在本文看来,最精彩的是著作第一部分,即情感系统如何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转变。霍氏在第一部分的论述不仅将心理学论题转化为社会学论题而且将私人情感工作转入公共领域而成为情感劳动。
以上是霍克希尔德关于情感劳动理论的主要观点,她对空乘人员的精彩分析被后来学者屡屡借鉴。此外,她还从四个方面对情感劳动做了拓展:一是探讨情感劳动在不同阶层的分布状况,指出绝大多数情感劳动从业者属于中产阶层;二是借鉴家庭控制系统的研究,指出地位型家庭和个人型家庭在子女情感管理方式上的差异;三是分析女性在情感管理上的优势及深层次原因,为后来从性别角度分析情感劳动提供了重要范例;四是情感劳动将会导致劳动的自我疏离,这开启了情感劳动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反思。
三、情感劳动理论的学术贡献与研究局限
霍克希尔德对情感劳动研究的开创性贡献在丰富既有知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本小节将从学术贡献与研究局限两个部分来介绍。
(一)学术贡献
其一是丰富了劳动社会学传统。劳动过程理论是劳动社会学中颇具影响力的理论流派,可以追溯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过程的分析。布雷弗曼将劳动过程视作研究对象,对管理与劳动、概念与执行的区分进一步拓展了劳动过程理论。劳动过程理论从对制造业的分析拓展到对互联网产业的研究。然而,时代变化意味着研究对象也在变化,而情感劳动可以让我们“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劳工在劳动过程内外的心境,由此构成界定劳工主体性的新维度”。后来关于情感劳动的研究更加多元化。一是区分出情感劳动的不同类型:外卖骑手根据互动主体与利益关联程度采取差异化的情感劳动;护工根据与患者的“关系”来提供不同的情感劳动,用“消极情感劳动”来维持现有情感连接状态,用“积极情感劳动”来促进情感连接。二是探讨不同情感劳动之间的转化:护士提供的情感劳动包括工具型情感劳动、表意型情感劳动和慈善型情感劳动,而且这些情感劳动可以在不同层次转化。简言之,对情感劳动采取多元化视角既可以拓展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又可以丰富这个分析视角,使我们能全面认识复杂的社会劳动生活。
(二)研究局限
综上,霍氏的情感劳动理论在丰富既有知识脉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局限源于理论前提预设的制约,因此需要采取松动前提预设的办法来扩展该理论的解释力。
四、迈向关系视野下的情感劳动研究
通过将霍氏观点与当前研究相对照,我们可以判定借助深入探讨劳动者与客户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拓宽情感劳动研究的格局。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但还没有上升到一般性理论层面的考察。本节将借鉴关系向度理论来讨论这一问题。
(一)通过关系向度理论来检讨情感劳动研究
从关系向度理论出发,西方情感劳动研究的预设是人际交往的起点是从松散关系开始,个人是社会交往的中心。即使从松散关系转向约定关系或友爱关系,强调个人意愿或权利依然是这类社会交往的特点。从该预设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这类研究隐藏的两个前提:一是强调理性客户对情感劳动有高需求,而客户投诉机制从制度上进一步强化了这个需求,于是公司会通过严格的职业培训来规训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进而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二是强调劳动者的自主性是获得积极心理体验的保证,而密集式情感劳动则会威胁劳动者的自我认同进而产生情感疏离。显然,社会交往起点的不同以及对关系假设的不同,会影响研究者的前提预设和分析进路,霍氏对空乘人员的研究就是重要例证。
与此相反,中国学者在具体研究时却发现了关系的重要性。一是在解释反常现象时意识到关系的不可或缺。无论是月嫂采取拟亲属化策略还是福利院儿童照顾者在情感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新身份认同,关系都功不可没。二是调研发现关系在公司培训和劳动者情感劳动实践中的重要性,家政公司在培训家政工时会反复强调要将客户当作家人,家政工也会通过与客户营造关系来开展情感劳动。无论是公司培训还是劳动实践,研究者之所以察觉到关系的重要性,根源就在于中国人的社会是以固定关系作为起点的,即使后来衍生的约定关系和友爱关系也带有固定关系烙印。从固定关系出发的中国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会重视感情和名声,即使是自发的情感也会被约束在儒家伦理规范中,在讲究情理原则的中国社会,个人行动要合情合理。
(二)通过关系向度理论来发展情感劳动理论
如关系向度理论所言,中国社会交往的起点是从固定关系开始,个人在交往过程中不能随意解体关系。即使从固定关系转向约定关系或友爱关系,交往方式要么是原先社会的延伸(同乡会、商会)要么是原先社会的变型(结拜、称兄道弟)。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劳动者与客户不只是冰冷的合同关系,而且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关系类型。服务行业的丰富性恰好提供了合适的素材。
总结与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回顾霍氏情感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关系向度理论来拓展研究格局,但是仍有一些需要思考的话题。一是客户类型能否在理论上做进一步的提炼。我们既然可以区分情感劳动类型,为何不能区分客户类型?二是专业性与自主性在情感劳动中到底是什么关系。行业门槛高强调专业性,劳动者据此可以获得专业自主性,那么影响专业性的因素有哪些呢?这些问题还有待做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