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孩子一年赚了700多元有孩子坑了买家3万多块(引题)
孩子网上卖货违规谁来担责?(主题)
北京晚报记者徐慧瑶实习生伍颖欣
案例1
出售明星周边产品
12岁女生一年赚700元
对于小八在网上出售明星周边的行为,家长并没有进行过多干涉。在他们看来,孩子网上卖货涉及金额并不大,不会出什么问题。而且无论是追星还是出售周边,孩子只要不是过分痴迷就可以。
像小八这样在网上做生意的中学生不在少数。记者发现,孩子们做生意的初衷,往往是希望可以多赚些零花钱。除了明星周边商品以外,珠串、手链、黏土玩具等手工制品也是中小学生喜欢在线售卖的商品。
案例2
组团购买明星“小卡”
高中生收了钱却不发货
大学生饼饼(昵称)向记者讲述了她网购过程中被高中生“坑”的经历。去年6月,饼饼在网上看到有人组团购买明星“小卡”,从中发现有两张自己心仪已久的“小卡”,便私信联系了组织团购的“车主”。据介绍,组织开团的发帖人为“车主”,实际拥有物品的人为“物主”,“车主”通过集结买家、代理出物等方式帮助“物主”出售明星“小卡”。
一个月后,原本承诺发货的“小卡”依然没有收到,饼饼和其他网友便去催促“车主”发货。然而,“车主”没有回复群内任何人的信息。不过,有网友发现这个“车主”在另一个群里仍然十分活跃。当买家打算讨要说法时,“车主”却将所有买家全部拉黑。买家们又联系上“物主”,“物主”却表示,自己从未收到任何款项,也没有发过货。此时,买家们才意识到被这个中学生给坑了。从这次经历中,饼饼吸取了教训,“以后再看到卖家主页写着学生不能及时回复,就果断放弃交易。”
记者了解到,由于少数未成年人卖家的“不靠谱”操作,导致不少买家对“学生老板”也变得有所顾忌。为此,一些“学生老板”会在商品简介中避免提及自己未成年人的身份。同时,也有初中学生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成熟可信”,则称自己已经上高中。
家长观点
孩子网上卖东西金额小
跟参加跳蚤市场差不多
如何看待未成年人在网上做生意的行为?“卖闲置和手工制品,涉及金额都比较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商,只要孩子喜欢就好。”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范先生认为。初中生家长林女士则向记者表示:“在网上卖一些手工和闲置物品,和线下参加跳蚤市场差不多,对孩子是一种锻炼。但是,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交易,家长要时刻了解孩子在做什么。”
对此,也有一些家长并不认同,认为网上从事买卖行为会占用孩子太多的精力,不利于学习,同时未成年人生活经验不足,稍有不慎就容易上当受骗。
“喜欢做生意的孩子,一般思维都比较活跃。”北大附中张老师表示,不建议低年龄段的孩子卖货,如果稍大一些的孩子对于商品买卖具有浓厚的兴趣,可以由家长主导经营实践,让孩子适度地参与其中,以此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法官说法
未成年人开网店有限制
平台家长都须尽到责任
北京互联网法院曾审理过一批由一个未成年人卖货引发的案件。17岁的高中生小雪在某电商平台上以自己的个人信息开设了店铺,出售定制版明星图册,并在平台上发货。买家在收到图册之后,发现图册的尺寸、纸质等与店铺描述不符。于是,几十位买家先后将小雪和电商平台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要求小雪退还货款。收到法院传票后,小雪的父母表示,并不知道孩子在网上做生意的情况。案件审理过程中,经法院主持,双方达成了和解,由小雪的监护人向原告进行了退款。
崔璐特别提醒,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也应切实尽到相应的责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合理用网。“如果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由其监护人承担相应责任。”她补充道。
记者手记
未成年人进行网上交易
尝试为主避免引发纠纷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展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新舞台。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未成年人在网上适度地转让二手闲置和手工制品,能够培养实践能力,锻炼沟通与协调能力,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发展。
首先,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风险防范意识,容易受到网络诈骗和不良商业行为的侵害。其次,过度投入经商活动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价值观的偏差。此外,未成年人在网上的商业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容易引发法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