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广州市广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花城街社工服务站
一、案例背景介绍
1、小组名称:“梦想启航,生涯焕彩”青少年学业规划小组
2、服务对象:12-18岁青少年
3、参与人数:8人
5、小组地点:社工服务站多功能室
二、案例分析(预估)
(一)提升自身潜质挖掘能力,增加自信心的需求
根据《2023-2024年辖区困境青少年服务需求调研报告》,辖区在学困境青少年中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和优缺点非常了解的仅占13.33%,比较了解的占53.33%,一般了解的占33.33%;
以上数据说明辖区内多数困境青少年对自身潜质的了解程度不深或是不够了解,需要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二)提升学业规划认识,增强学业规划意识的需求
根据《2023-2024年辖区困境青少年服务需求调研报告》,辖区在学困境青少年中对学业规划非常了解,学习过一些原则和方法的仅占6.67%;
比较了解,听说过一些原则和方法的占40%;不太了解,但听说过的有占43.33%;不了解,也没听说过的有3人,占10%。
以上数据说明辖区内多数困境青少年对学业规划是不了解的。
根据《2023-2024年辖区困境青少年服务需求调研报告》,社工对不同学历阶段的在学困境青少年与学业规划重视程度进行交叉分析;
发现辖区在学困境青少年中认为现阶段有必要进行学业规划,有助于明确生涯目标,激发学习内驱力的有占53.33%;
认为不清楚,现阶段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考上理想大学,生涯规划是大学的事的占16.67%;
认为不清楚,生涯发展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现在进行规划针对性不强的占13.33%;
认为没有必要,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学习,职业规划是大学毕业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占16.67%,以上数据说明辖区内多数困境青少年需要对尽早进行学业规划的意识不强。
三、服务计划
(一)优势视角理论
1989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的Weich等四人发表了论文《社会工作实践的优势视角》,被看作是优势视角理论的开端。
1992年,DennisSaleebey出版了《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优势视角》一书,该书成为了解优势视角的主要文本,使得优势视角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得到广泛认识。
优势视角理论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打破传统作将个体抽离环境,以问题为本的社会工作的这种言说方式。
优势视角理论的社会工作实务要求社会工作者不是孤立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是看到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
在创伤、痛苦和困境中帮助服务对象寻找希望并将希望转化为行动,最终走出困境。
(二)小组目标
1、目的
通过小组,帮助参与者提升对自身特质的了解并建立学业规划意识,提升学业目标规划的能力。
2、具体目标
(1)75%的组员在参加小组后,对于学业规划的认识提升2分及以上。
(2)75%的组员在参加小组后,对于学业规划的重视程度提高2分及以上。
(3)100%的组员在小组结束后,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业目标规划书。
(三)小组计划
节数
小节目标
具体内容
道具
小组筹备
完成小组筹备工作
1、参加者筛选规则:
2、辖区内初高中在学、处于升学阶段的困境青少年;并通过探电访、调查问卷筛选出部分对未来职业选择、学业道路规划比较迷茫的青少年。
3、准备小组课件、布置好小组场地,准备小组所需物资
1
参与者认识对自身特质进行挖掘,同时通过他人肯定对自己优秀特质进行挖掘。
1、社会工作者自我介绍及介绍小组
2、破冰游戏-萝卜蹲
3、认识自己并了解对方-我就是我
2游戏规则:
社会工作者为参与者发放自我介绍卡,介绍卡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喜欢的事/感兴趣的话题、我眼里的自己三个部分。参与者填写完介绍卡后由社会工作者进行打乱,参与者重新抽取一张介绍卡并了解对方。
4、社会工作者与参加者一起指定小组契约。
5、探索并了解自身潜质-潜在的自己
首先,社会工作者让参与者想出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各3个良好的习惯,并用一个形容词形容这个习惯,写在“隐私我”的格子里;然后回忆自己周围的人,比如父母、老师和朋辈对自己有过的夸赞,写在“背脊我”的格子里。然后,社会工作者让参与者结合两个格子里相同的内容,写在“公开我”的格子里,不相同的内容写在“潜在我”的格子里,对比并了解两个格子里不同的自己。
6、总结本节小组,填写小组前测,布置小组作业,预告下节小组。
电脑、投影、8张自我介绍卡、照相机、第一节小组测评问卷
2
参与者从人生履历桌游中体验人生历程模拟、人生规划
1、回顾上节小组内容,查看自己的优势卡。
2、学业规划目的、过程介绍。
3、参与者了解人生履历桌游游戏规则
了解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了解卡牌含义以及筹码代表的意思,第二步了解游戏流程和过程,第三步了解游戏内需要达成的游戏目标是什么,怎么达成。
4、体验人生履历桌游
社会工作者作为带领者带领参与者参与桌游互动,并提醒和维持游戏规则和秩序。
电脑、投影、小组课件、人生履历桌游卡牌
3
参与者从职业兴趣测评中挖掘职业兴趣,进一步了解自身特质
2、社会工作者与参与者探讨职业理想
3、介绍霍兰德职业兴趣评测并填写评测问卷
①介绍霍兰德职业兴趣评测的背景和内容
②社会工作者讲述填写的规则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求参与者尽量根据自己的主观第一感受、对自己能力的评估来进行填写。
4、测评结果大公开
①社会工作者展示测评结果以及计算规则,引导参与者计算自己的评测结果。
②社会工作者与参与者一起探讨结果中代表的职业类型与自己潜在特质的相似之处、自己的潜在特质是否与理想职业类型相匹配、是否符合自己对评测结果的预期以及与自己理想职业的差距在哪里、为什么会有差距等等。
霍兰德职业兴趣评测问卷、评测结果展示课件
4
服务对象学习学业阶段行动计划撰写,并进行风险预估
①总目标。通过职业兴趣评测结果或自我规划选择一个职业或职业类型作为总目标。选择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自身发展兴趣、自身能力和潜在特质等等因素。社会工作者引导参与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达成目标需要的行动,并设定考核标准。
②长期目标。根据总目标对未来2-3年中自身学业设定目标,自己达成该目标需要做什么(行动),怎样来测量自己是否达成该目标(考核)。
③中期目标。根据长期目标对近1个学期或者半个学期设定目标,计划做出的行动和设定考核标准。
④短期目标。根据中期目标对未来3周内设定目标,且该目标可以根据周期进行调整。
3、实践操作: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进行阶段行动计划撰写。
4、进行可能存在风险以及应对方法预估——头脑风暴:社会工作者与组员探讨目标达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自身、家庭和环境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和交流,并进行应对方式讨论。
阶段行动计划撰写课程PPT,
阶段行动计划表格
5
巩固学业规划过程,提升参与者执行计划的自信心和增强其动力
2、邀请参与者撰写《给未来自己的信》;对自己的肯定
使用肯定的句式对自己潜在的特质进行肯定,并使用鼓励的话语对自己执行计划、应对风险进行鼓励。
3、参与者制作学业目标规划书
4、通过PPT回顾整个小组过程:
回顾重点:
认识自我以及潜质挖掘方式,学业规划的目的、过程,阶段行动计划撰写方式、对未来的期待以及鼓励。
肯定句式和鼓励句式课件、《小组后测问卷》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第一节:认识自身特质
1、自我介绍及介绍小组环节
社会工作者向参与者介绍本次小组共分为五节,第一节是参与者认识自我以及相互认识,对自身特质进行挖掘和了解;
第二节是通过人生履历桌游体验人生各个阶段过程、体验人生目标达成过程;
第三节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评测对自身学业特质进行发掘和了解,并且进行初步的学业规划设想;
第四节学习阶段学业目标制定,并在头脑风暴环节里探讨应对方式;
第五节展望未来,增强对自己的肯定和执行学业计划的信心。
社会工作者希望通过本次小组,能和参与者一起体验制定学业目标计划过程,帮助参与者在小组中找到自身学业兴趣和挖掘自身学业特质,增强对学业规划的重视,初步制定阶段学业计划,建立参与者进行学业规划的信心。
同时社会工作者也了解参与者对小组的期待,与参与者进行互动和沟通,并回应参与者对小组内容的疑惑。
2、破冰游戏——萝卜蹲以及自我介绍卡填写交换
本环节顺利开展,促进了社会工作者与参与者彼此间的相互认识,并活跃了小组气氛,降低参与者的陌生感。
此外,社会工作者向参与者介绍小组契约,了解参与者对于小组契约的想法并与参与者一起制定了5条契约内容,最后通过相互击掌表示愿意履行契约。
3、主题设计——探索并了解自身潜质(潜在的自己)
社会工作者首先给参与者发放优势卡,引导参与者对自己在生活上、学习上以及对人、对事、对物中寻找一些良好习惯,并使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一个习惯,写在优势卡“隐私我”中,回忆老师、家长以及朋辈对自己的夸赞,写在优势卡“背脊我”中。
写好这两个格子后,社会工作者继续引导参与者寻找两个格子中都有的共同优势,并总结出来写在“公开我”中,将“背脊我”里有的但“隐私我”里没有的优势写在“潜在我”中。
在本节小组临近结束时,社会工作者和参与者一起总结了本节小组的环节内容,邀请参与者在小组后可以继续留意“公开我”和“潜在我”,并邀请参与者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同时社会工作者布置了关于人生履历桌游介绍的小组作业,让参与者提前了解桌游规则,预告下节小组的重点内容是关于学业规划过程和内容体验。
(二)第二节:学业规划初了解
2、介绍学业规划的内容、目的以及流程
社会工作者从学业规划的背景开始讲起,并介绍学业规划的历史背景,提出观点,以故事形式将学业规划的内容和背景呈现给参与者,并引导参与者对学业规划的流程进行思考,邀请参与者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
在参与者表示都理解游戏规则后,社会工作者作为桌游引领者带领参与者体验桌游。
在过程中,参与者需要达成一个“共同目标”和自己的“个人目标”才能拿到胜利点数,并且胜利点数的积累也会综合考评参与者在游戏中持有的“筹码”情况,最后所有参与者比对各自的胜利点数,点数高的参与者即为游戏获胜者。
游戏分为童年阶段、青年阶段、中年阶段和老年阶段,每一个阶段能够获得的筹码和购买的卡牌都不一样,每位参与者需要根据自身“投骰子”和持有筹码的情况来进行卡牌选择。
游戏过程烧脑有趣,参与者讨论激烈,与社会工作者互动良好。
部分参与者表示自己在游戏过程中运气比较差,投骰子每次的点数都不能够购买本轮卡牌,所以分数很低,社会工作者表示那手中持有的部分筹码是否充分利用了呢?
如果实在无法购买卡牌可以触发的“社会救助”机制,自己有没有把握住机会并且规划好呢?
还有随机触发的“事件卡牌”是否对其他参与者精准使用并限制其发展呢?
社会工作者表示运气当然是一部分很重要的原因,但是其实如果对自身持有的“筹码”有较高的理解,并能规划利用,仍然可以获得不错的分数;
所以“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需要对“共同目标”和“自身目标”有充分理解,并规划“筹码”在各阶段的使用,才能获得胜利。
(三)第三节:探寻职业兴趣
2、主题设计——职业兴趣测评
社会工作者首先向组员讲授职业兴趣测评的内容和重要性,并且通过上节人生履历桌游体验的例子举例说明目标的重要性,并且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更加重要。
社会工作者先是说明职业大致的分类以及区别,且表示本节目标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拥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
(四)第四节:学业目标阶段计划及风险预估
最后社会工作者与参与者一起回顾本节小组内容,社会工作者也鼓励参与者对阶段行动计划再进行思考和完善,并预告下节小组内容。
1、回顾上节小组内容
回顾上节小组内容,社会工作者与参与者一起回忆了阶段计划撰写的维度,是怎样撰写阶段计划的,风险预估和应对方式又有哪些。
2、主题设计——《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社会工作者邀请参与者写下《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在信中表达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社工还展示部分给予肯定和鼓励的话语,提出参与者在参与过程的收获,并且鼓励参与者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写在信里。
接下来社会工作者带领参与者一同将小组中所有的材料整理并为他们制作了封面,做成一本学业目标规划书。
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课件和组员们一同回顾了整个小组的内容,首先回顾了自我特质挖掘和挖掘过程;
然后回顾了职业兴趣评测和阶段目标制定过程,并且提醒参与者阶段目标执行过程中的行动、考核在设定目标阶段就要进行思考和规划,不轻易变动考核的标准;
最后回顾在遇到转折和挫折时怎么鼓励自己继续执行计划,通过求助或者其他的方式面对可能遭遇的风险。
五、案例评估
分目标
评估方法
目标达成情况
75%的组员在参加小组后,对于学业规划的认识提升2分及以上。
小组前后测问卷
根据小组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认为自己在参加小组后,对学业规划的认识程度的评分提升2分及以上的参与者有6人,比例达到75%。目标达成。
75%的组员在参加小组后,对于学业规划的重视程度提高2分及以上。
目标达成。
根据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认为自己在参加小组后,对学业规划的重视程度提高2分及以上的参与者有7位,比例达87.5%。目标达成。
100%的组员在小组结束后,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业目标规划书。
学业目标规划书完成情况。
在小组结束后,社工共收到8份完整的学业目标规划书,在小组过程中社工观察到,在制定目标规划书的每一个环节,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并根据指引制定规划书。目标达成。
六、专业反思
(一)优势视角介入困境青少年学业问题
(二)提升困境青少年对自身能耐的积极认知
社会工作者在小组过程中对困境青少年在生活中优秀的品质进行了肯定和赞扬,认同其中蕴含的价值并且鼓励其不断挖掘自身的能耐,达到了优势视角的最终目的———透过对“问题”中优势的挖掘,个体能够更有自尊和自信地生活。
社会工作者帮助困境青少年辨识被束缚的思维方式,懂得生活中还有值得追寻的东西,并积极追寻他的意义,恢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