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元恺(1944—),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6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1973年起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厦大艺术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国务院颁发的首批政府特殊津贴和文化部颁发的第七届优秀音乐教育奖。音乐作品代表作有:《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台湾音画》(管弦乐组曲)、第一交响曲《纪念》、第二交响曲《烽火》、第三交响曲《京剧》、童声合唱套曲《四季》《景颇童谣》等。世界著名唱片公司DG、Philips、EMI出版了他的作品。
朱培宾(1972—)厦门大学艺术硕士,天津音乐学院附中理论作曲学科主任。主要代表作:《C宫调前奏曲与赋格》《钢琴变奏曲》《弦乐三重奏》与管弦乐曲《香溪怀古》等。并有《裴波那契数和黄金分割在巴托克音乐体系中的运用》《春梦飞花——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的创作与演奏》等多篇论文和论著。曾在北京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多次举办《带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走进肖邦》大型学术报告会。
《炎黄风情》是鲍元恺在1991年创作完成,并于同年首演的一部由24首管弦乐曲组成的大型组曲。这部组曲以中国六个省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民歌为主题,组成了色彩绚丽的音乐画卷。作品先后在各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得到了国内外听众的高度评价。
《炎黄风情》钢琴版的精装乐谱由中国顶级设计师吕敬人设计,内附鲍元恺在1991年约画家李志国李志强兄弟为《炎黄风情》绘制的24幅充满浓郁中国民间土风的重彩工笔画,在《炎黄风情》管弦乐首演时首次展览。随着《炎黄风情》管弦乐在各地演出,这24幅画作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展出,同样得到了各地观众的高度评价。
2006年12月,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炎黄风情》管弦乐总谱首发式暨《炎黄风情》首演15周年音乐会上,德国钢琴家亚历山大·碧乐岛(AlexanderBildau)演奏了根据《炎黄风情》管弦乐曲其中4首改编的钢琴曲,反响很好。随后,由鲍元恺教授在厦门大学的艺术硕士研究生朱培宾执笔,于去年底完成了《炎黄风情》全部24首乐曲的改编工作。管弦乐曲中部分不适合钢琴演奏的地方,由原作者鲍元恺进行了全面修订。
录制《炎黄风情》钢琴版唱片的沈文裕,是2005年世界拉赫马尼诺夫国际钢琴比赛冠军,16岁便获得享誉世界的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大赛银奖。此次录制的《炎黄风情》全套24首乐曲,表现出他无懈可击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独特的音乐诠释,获得音乐界权威高度评价。
【乐曲解说】
《炎黄风情》全套共24首,每4首为一组,共6组。
第一组曲燕赵故事Suite1:StoriesontheLandsofAncientYanandZhao
1.小白菜LittleCabbage
此曲源自同名河北民歌。此歌流传久远,表现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遭受继母虐待的悲惨境遇及其对生母的依依怀念之情。乐曲一开始表现出小主人公对往日温暖亲情的眷恋及其为生母送葬情景的回忆。中间部分的旋律根据另一首河北民歌《哭五更》的音调重新创作,其中有哀伤的呜咽,也有无奈的叹息。之后,再现《小白菜》旋律,充满幻想的空灵音响把人们带到了这苦命的孩子寄希望于天国那依稀憧憬之中。
2.小放牛TheLittleCowherd
本曲源自河北同名歌舞曲。这首歌舞曲曾被编成京剧和昆曲短剧而流传全国,内容如下:清晨,阳光明媚,清风拂煦,牧童在牛背上吹着竹笛悠然自得地走出村口。路上,一位美丽的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则以“赵州石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的一连串问题请村姑回答,以此作为指路的条件。聪明的村姑有问必答,一一应对,二人边唱边舞,一派欢乐气氛。
3.茉莉花Jasmine
全国各地,特别是东部各省,几乎都有旋律、歌词各不相同的民歌《茉莉花》长期流传。而这首乐曲中选用了河北沧州地区(作曲家鲍元恺祖籍)同名民歌旋律。这首民歌优雅细腻,精致委婉,表现少女以茉莉花自喻,对美好爱情充满幻想的浪漫情怀。全曲时而恬淡宁静,时而含情脉脉,时而些许忧伤,宛如少女偶上心头的一缕愁绪。
4.对花CanYouGuessWhatFlowerItIs
“春季里来什么花儿开?春季里开的是迎春花……”对句歌是民歌中常见的形式,而以季节为题问答花名则是对句歌中最常见的内容。这首乐曲的主题采用河北省流传的同名民歌音调,而中部旋律则源自另一首河北民歌《放风筝》。
此曲以多变的节奏和丰富的力度变化描绘出热烈、欢腾的场面:一连串如喋喋不休般反复的音调像是助威的人群在呼喊,引得对歌场上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而中部插入的慢板则是表现手执竹板、击节入场的女子表演“落子”(莲花落)那种轻盈舞蹈的场面。
第二组曲云岭素描Suite2:SketchesoftheHighlandofYunnan
5.小河淌水FlowingStream
此曲源自云南同名民歌。歌词中这样写道:“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使人有即景生情,情景交融之感。
6.放马山歌SongofWrangler
此曲源自同名云南民歌。这首歌曲流传全国,其中表现放马人豪爽、乐观的性格:“正月放马正月正,赶起马来登路程;二月放马百草发,小马吃草顺山爬……”
乐曲中部的旋律源自另一首云南民歌《赶马调》,悠闲、舒缓的节奏和甜美、平稳的旋律把放马人途中休憩的悠然神态诠释得栩栩如生。
7.雨不洒花花不红BlossomingforRainwater
本曲源自同名云南民歌。此歌也是一首情歌,歌词一语双关,言简意赅:“哥是天上一条龙,妹是地上花一蓬,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洒花花不红。”歌曲旋律调式独特,婉转动人,曾在各地广为流传。乐曲中,以象征雨滴的三连音音型贯穿全曲,先后在不同音区交替演奏这优美迷人的旋律。
8.猜调SongofRiddles
乐曲源自一首幽默诙谐的同名云南童谣。这首童谣以“绕口令”式的节奏表现了问答对歌的活泼情趣:“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海中间?什么长长街前卖嘛?哪样长长妹跟前?”此曲一开始以轻快的节奏强调旋律中戏谑的氛围,而中部则引用了另一首云南民歌《安宁州》的优美旋律。
第三组曲黄土悲欢Suite3:SadnessandHappinessontheYellowSoilHighland
9.女娃担水AGirlWhoCarriesWater
这原是作曲家鲍元恺先生在1962年他学生时代创作的一首钢琴变奏曲。乐曲主题选自反映旧时代农村女子苦难生活的陕北民歌《女娃担水》。1990年,将原作改编为弦乐队演奏的乐曲加入到《炎黄风情》作为其中一曲。为适合弦乐演奏,对这首变奏曲做了较大删节和修改。此次再回到钢琴演奏,则按照弦乐曲缩编而成。
10.夫妻逗趣TheAmusingCouple
本曲源自同名陕西民歌。“说你(呀)邋遢(呀)真邋(一得)遢(呀),头上的金丝(呦)乱(呀)如麻(呀),娃他妈!”原民歌中就是这样描绘了一对夫妻相互取笑的嬉戏场面。为表现这一特点,乐曲中用小二度的不协和音、调性的半音对置和节拍的错位变化等手法加以突出、渲染这种喜剧性风格。
11.走绛州GoingtoJiangzhou
此曲源自同名民歌。这首歌流行于陕西和山西,表现了主人公肩挑扁担、口唱歌谣、步履轻快地向绛州进发的愉快心情。乐曲中用左手的固定音型表现出好像扁担上下忽闪的弹性动作。全曲展现了一幅优美、惬意的乡间画面。
12.兰花花LanHuahua
此曲源自同名民歌。原歌曲是一首产生于陕北、在全国流传的叙事民歌。歌中强烈控诉了旧时代包办婚姻对自由爱情的摧残,歌颂了追求幸福的青年女子兰花花。然而,在那个时代,她不可避免地要以生命为代价走向悲剧的结局。
乐曲的开始表现兰花花和她的情人充满幻想的甜蜜爱情。中段,强暴威严的和弦和着悲恸哭诉的音调象征兰花花的抗争与愤怒。尔后,出现如同一声大锣“哀鸣”般的音响,预示了悲剧的结局。乐曲结尾,在低音区沉闷地奏出主题,似留下了最后微弱的呼唤。
第四组曲巴蜀山歌Suite4:MountainSongsoftheAncientStatesBaandShu
13.槐花几时开ExpectingtheBlossomofScholartree
此曲源自同名四川民歌。这首歌词曲并茂,属典型的四川山歌类民歌,体现出四川人勤劳、爽朗而富于幽默感的性格。歌词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意味深长:“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旋律也十分别致,从全曲最高音起,每句拆为两个乐节,其中还加入四川山歌特有的衬字,起伏婉转,扣人心弦。
乐曲以这首山歌的优美旋律和朦胧的和声,描绘出一个远景、近景既分离又相合的山村画面。
14.黄杨扁担YellowPoplarShoulderingPole
此曲源自一首同名四川秀山花灯调。歌曲表现小伙子虽然挑担到酉州送米,心里却想的是酉州姑娘梳头打扮。歌词俏皮风趣,四川民歌特有的衬词更增添了歌曲的幽默感:“黄杨扁担软溜溜(哇)(姐呀哈哩呀),挑一担白米下酉州(哇)(姐呀姐呀)下酉州(哇)(哥呀哈哩呀)。”
乐曲以强劲的和弦表现挑担小伙子彪悍、热情的形象,而中段旋律则选自一首四川东部的山歌二重唱音调,以表现年轻挑夫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15.绣荷包EmbroideraPouch
此曲源自同名民歌。《绣荷包》是中国民歌中常见的题材。荷包是男人系于腰间用以装钱和零星物品的布袋,女子常以荷包赠与情人作为定情物。民歌中以四川、山西和云南的三首各不相同的《绣荷包》流传最广。这首乐曲在表现飞针走线的音型衬托下,诠释出少女为情人绣荷包时的兴奋与羞涩心态。
16.太阳出来喜洋洋HappySunrise
此曲源自同名民歌。这首歌是一首爽朗、明快的四川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挑起扁担上山岗,手中拿把开山斧,不怕虎豹和豺狼。”
这首乐曲以类似粗野的呐喊音响,从压抑到爆发转接,表现出雄性勃发的阳刚之气。
第五组曲江南雨丝Suite5:DrizzleintheSouth
17.无锡景TheSceneryofWuxi
此曲源自同名民歌。以锡山、惠山和太湖闻名于世的江南名城无锡,历来是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的灵感之源。以无锡为题的名曲,一是阿炳的《二泉映月》,另一是这首江南小调《无锡景》:“天下第二泉,惠山脚半边,泉水碧清,茶叶泡香片,锡山相对惠泉山,山脚下,两半边,开个泥佛店。”这首乐曲将原歌曲的音调加以升华,清逸的旋律、晶莹剔透的分解和弦音响描绘出无锡秀美、迷人的湖光山色。
18.杨柳青GreenWillow
此曲源自同名民歌。这首歌是一首欢快、活泼、诙谐的江苏扬州小调。“杨柳青”是原歌中的衬词,并无特别含义。乐曲从始至终保持断奏,通过力度的强烈变化和切分节奏,用另一种形式突出表现原民歌的风格。
19.拔根芦柴花PullingoutaReedCatkin
此曲源自同名民歌。原歌曲是一首江苏江都县的秧田歌。“拔根芦柴花”系原曲衬句。“白米饭好吃要把秧来栽,鲜鱼汤好喝要把网来拈……”乐曲以细腻的委婉旋律和亮丽的华彩装饰,勾画了一幅秀美的江南图景。
20.紫竹调Bamboo-fluteTune
此曲源自同名民歌。这首歌最初是一首流行于苏州的市井小调,后成为上海沪剧曲牌。歌词经历代艺人传播修改,成为一首含蓄有趣的情歌。乐曲先后模拟二胡、竹笛和古筝的演奏,表现出江南地区丝竹弦管演奏的婉约风格。
第六组曲太行春秋Suite6:SeasonsinTaihangMountains
21.走西口GoingtoWestGate
此曲源自同名山西民歌。这首歌中讲述的是过去年代山西人西渡黄河口出外谋生的故事:“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一直送到小村口。”乐曲以细腻落错的复调声部表现出一对情人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这里有缠绵悱恻的喃喃私语,更有肝肠欲断的生离死别。
22.闹元宵HappyLanternFestival
此曲源自同名山西民歌。这首歌气氛热烈、欢腾:“正月十五闹元宵,太原城里好热闹,这一边灯耍龙摆尾,那一边秧歌扭得好。”表现出人们兴高采烈欢度元宵佳节的情景。乐曲一开始就把这种人们沉浸在节日之夜欢乐氛围的情景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中间部分旋律选自山西民歌《绣荷包》,深情的旋律似溪流般缓缓流入人们心田:“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吹动杨呀杨柳梢。”充分地表现出思念的心境。
23.爬山调MountainTune
爬山调流行于山西河曲和内蒙古武川一带,亦称山曲,歌曲结构同陕北的信天游十分相近,都是散板式的上下句。内容亦以爱情题材为主,乐曲由两首爬山调联合而成。从乐曲中可以听到山村男女青年以山曲表达爱慕之情的心声。
24.看秧歌GoingtoWatchYanggeDance
此曲源自同名山西民歌。秧歌是北方农村流行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民间歌舞。而山西晋中地区的太谷秧歌则以叙事歌曲和短剧为主,旋律丰富,调式独特。选用的原民歌描述了一对姐妹结伴到邻村看秧歌,一路上趣事层出的情景。乐曲以从秧歌锣鼓中提炼的切分节奏把秧歌表演的火爆气氛渲染得热火朝天。
【后记之一】我与鲍元恺大师的故事
鲍元恺大师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中国作曲界的泰斗级人物,多个名牌大学的教授,曾创作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的大型音乐作品,硕果累累和桃李满天下。可我在接触到他的作品《炎黄风情》之前,我竟然孤陋寡闻的不了解这位被音乐界亲切地称为鲍爷的鲍大师。
录音使用的是中国音乐学院录音棚里一台汉堡产的施坦威。
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杜晓什先生在录音现场,他说,以沈文裕的年龄,这些乐曲的原始民歌他可能根本没有听过,那怎么会弹得这么有味儿?
我说,只有一个解释--天赋!
录音师林先生说:“录音这么多年,从没有这么痛快的。真棒!”
2008年9月25日晚,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主办并联合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等多家媒体单位协办了在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的“沈文裕《炎黄风情》独奏音乐会暨《炎黄风情》钢琴版乐谱(精装和平装本)及CD首发仪式”。为了感激鲍老师的伯乐之恩,我这场独奏音乐会是有备而来的,我十分认真地一鼓作气演奏了《炎黄风情》24首全套曲目。演出现场全程都有录音录像。
【后记之二】大珠小珠落玉盘
《鲍元恺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的旋律取材于民歌,其中的作品可以说是重直觉、重气氛、色彩斑斓、可供雅俗共赏的中国民族风情组曲,质朴、生动、抒情,反映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
从整体上看,这24首钢琴曲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地则东西南北,情则悲愁喜乐,是中国人风俗、情感的长卷。细听其中各曲,曲曲都有故事,引人入胜,使人赏心悦目;个个似曾相识,却又都闻所未闻,处处透着新鲜。
这些乐曲虽短,却异常精妙,寥寥数笔,把人物、场景、勾勒得活灵活现。而且,各曲的和声不仅丰厚,还很灵动,与原旋律相得益彰,无斧凿痕迹,是融合中西音乐传统的范例。
多年来,中国民间音乐如何与典型西洋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一直是个难题,而这24首作品恰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不仅创作思路清晰,技术纯熟,而且“从不乱来”,可以认为是精品。
从第一首《小白菜》到最后一首《看秧歌》,可以看到其中把握和驾驭中华民族多种自然调式和多调性线条创作手法很纯熟。此外,这些作品的题材、速度、音响变化搭配合理,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