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唐老先生购买了某健康保健公司某款胶囊24盒,共计40320元。商家称这款胶囊可以调节三高、增强免疫力甚至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唐老先生服用两个多月后,没有任何效果,医院体检下来指标没有明显好转。发现耗尽自己养老积蓄购买的保健品并没有“保健康、保长寿”的效果,唐老先生有些后悔,遂联系商家要求退款,遭到商家拒绝。双方协商不成后,唐老先生投诉至常州市金坛区消费者协会。经工作人员普法及调解,商家同意扣除已使用的保健品后退还结余费用,唐先生表示满意。
保健品消费领域是老年人受骗的重灾区,这些商家以开展讲座会、赠送礼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购买,销售过程中混淆概念、夸大功效,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的心理诱骗其高价购买,不仅导致老年人财产损失,甚至威胁其生命健康。
江苏省消保委提示,保健品代替不了药品。当遇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到医院就医问诊;即使购买保健品,也应从正规渠道购买,保留好购物发票,防止遇诈骗时维权难。
夕阳婚恋新骗局,请勿相信“虚拟人”
接下来的日子,王梅一面在社交软件上充当马元的“解语花”,一面屡屡编造各种借口向马元哭诉借钱。欠了路费、父亲遭遇车祸、自己身患重病……2019年王梅更是表示自己即将病死,编造妹妹王兰、姐姐王竹“代嫁”的谎言。王兰、王竹的出现带来更多“惨剧”——婆家虐待、母亲瘫痪、还不起的高利贷……5年间,马元一直活在“王梅一家”的“求助”中,掏空家底去帮助这“可怜”的一家人。甚至在病倒期间,马元还对王梅的妹妹“救助”了36万多元。日前,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被告人王梅对马元实施诈骗,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万元。最终,法院判处王梅有期徒刑10年6个月,罚金30万元。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超2.6亿,其中单身老人数量不断增加。随着婚姻观念的变化,很多丧偶或独居的老年人通过婚介平台、联谊活动等方式寻找伴侣,婚恋骗局也频频发生。
江苏省消保委提示,老年人择偶时应多做了解,尽量多方查验,避免偏听偏信、上当受骗。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信互联网平台的“付费交友”行为。社区和子女应多关心丧偶和独居老年人的情感状况,给予老人更多的陪伴与爱,帮助远离网络上的婚恋骗局。
养老招数套路多,抵制诱惑莫上当
无论是过去的“以房养老理财”还是现在新推出的“养老服务”,大都是以养老名义推出的诈骗局。这些骗子精通话术,通过召开推介会、社区宣传等方式,诱使老年人上当受骗,使其掉进非法集资的陷阱,最终落得房钱两空的下场。
江苏省消保委提示,老年人要提高法律和风险意识,不贪小便宜,切勿追求高收益轻信各类营销话术,谨防被骗。
低价旅游少参与,不贪便宜不受骗
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宣判的养老诈骗案中,高某团伙组织业务员在老年群体集中的菜场、公园等地发放传单,引诱老年人参加“花费几十元即可享南京一日游并赠送鸡蛋”的活动,老人们只需缴纳20元—30元的低廉费用,就可到南京汤山、空港、温泉等地旅游,并参观“养老基地”。老年人在观光旅游中放松警惕后,“投资分析师”开始授课洗脑,宣传投资养老项目,推销1.25万元—30万元不等的“养老床位”,宣称如果使用床位则扣除相应费用,如果未使用床位将按期获得租金收益,鼓励追加投资后租金收益加倍,承诺到期归还床位本金;老年人签约付款,圈钱收网。高某个人及团队成员共非法吸收资金1037万余元,造成损失金额883万余元。
有些商家利用老年人外出旅游想省钱的心理,组织低价甚至免费旅游活动,吸引老年人参加组团,随后,在旅游过程中安排各种购物环节,将商品以远高于市场价格卖给老年人进行牟利。
江苏省消保委提示,对于这些打着低价旅游噱头的旅行团,尽量不要报名参加。目前国内疫情多发,应遵守当地疫情防控政策,少出门,不聚集。
“一个陌生女子来电,称是一家投资平台客服,按照其提供的链接下载一个APP,并在APP上输入银行卡号和密码,就可投资挣钱,本钱小,回报率高。”9月15日,江苏省灌南县李集镇朱圩村的张大爷对社区民警说,幸亏听从劝阻,没有操作投资,不然自己银行卡里的3万多元养老钱就没了。
一些不法分子会通过电信网络,对老年人实施诈骗。内容包括中奖诈骗、冒充亲友诈骗、冒充查案诈骗等,老年群体容易上当受骗,从而造成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