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性别比失衡、婚姻物质化严重、对“门当户对”传统观念的固守、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等诸多因素,叠加外貌主义、浪漫主义、攀比主义等多元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当代青年的婚恋。
如果说当代青年婚恋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煤矿青年婚恋则是难上加难。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是煤炭企业的一大特色,外界许多人依旧用“老眼光”看煤矿,用“旧脑筋”想煤矿,一部分人对煤矿存在误解与偏见,担心煤矿职工的职业风险。社会问题与行业现状交织,导致煤矿单身男职工的比例逐年递增。就拿笔者所在的陕煤集团韩城矿业桑树坪二号井来说,全矿现有职工1300余人,其中女职工不足90人,单身职工占比在15%左右。
可是,世界这么大,人生这么长,茫茫人海,谁不希望觅得良人、共度此生?让我们一起走进陕煤韩城矿业桑树坪二号井,看看“90后”煤矿青年是如何寻求幸福、追寻爱情的。
“到煤矿收入高了,女朋友却和我分手了”
——一位煤矿业务骨干爱情路上“昨日之深渊”
晓辰(化名)出生于1993年,现为桑树坪二号井机关部室的一名业务骨干。
晓辰的第一个女朋友是在上大学期间谈的,女孩家境优渥、长相甜美、性格阳光。在最好的年纪里,两个人一见如故。大学毕业后,晓辰在当地电视台上班,女朋友在市政府上班,两家单位离得很近。出于男人的责任,晓辰想给女朋友一份安稳和保障。“你坐过我的自行车、电动车,我还会让你坐上我的汽车、住进我的大屋子!”晓辰规划着他们的未来,满眼深情,一旁的女孩脸上挂着满满的幸福。
可有时候,爱情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工资低、家底薄,在城里买房、买车对晓辰来说,成了不切实际的梦想。在父母的支持下,晓辰决定趁着年轻勇敢地搏一次。2019年7月,他辞去了电视台记者的工作,来到薪酬较高的煤矿,成为一名井下工人。
女朋友家虽说也在当地,但矿区文化与市区文化存在差异,晓辰的工作变动让女朋友的家长心理和情感上不能接受,觉得煤矿工作存在较高的危险性,环境艰苦,煤矿工人的圈子没有政府工作人员的“高大上”。虽然煤矿发展日新月异,机械化、智能化建设早已让煤矿旧貌换新颜,但并没有改变一些人对煤矿和井下工人的认知,认为煤矿工人在“四块石头夹一块肉”的环境里工作,收入再高,都是用生命换来的。
爱情与现实,终不能握手言和,晓辰的第一次爱情开花后,在现实中夭折了。
昨日之深渊,今日之浅谈。如今的晓辰,经过5年的打拼和奋斗,从井下工人成长为机关部室的业务骨干,住进了市区140平方米的大房子,开上了私家车,并有了心仪的女朋友。
“两个人只要心在一起,面包会有的”
——一位“煤三代”女孩的爱情追求
小文(化名)是桑树坪二号井通风区的一名普通职工,他的妻子小竹(化名)在绞车房上班。这对新婚不久的“90后”夫妻,都是韩城矿区的“煤三代”。
“单身女孩在煤矿这么吃香,为啥要找个井下工人?”“部室那么多青年才俊,没你看上的吗?”刚开始,小竹的家人、朋友反对她找井下工人。但小竹意志很坚定:“过日子说到底是和人过,而不是和身份与物质过。两个人只要心在一起,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在这个婚恋观多元化、复杂化的时代,这样的故事仿佛天方夜谭。究其原因,小文讲起了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
小文父母这一代所受的教育是:结婚生子是一个人的家庭责任,也是社会责任。上世纪90年代,因技校分配和接班政策进矿的职工中有很多女性。她的姑姑和妈妈都是接班进矿的。那时候年轻人已经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在婚恋问题上,与家庭背景、经济条件、身份地位相比较,他们更加注重伴侣之间的精神沟通和情感交流。与当今“90后”青年的婚恋观相比,上世纪90年代的青年爱情更加纯粹一些,决定婚姻的主要是双方的感情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念。
小文小时候,一家三口住在四五十平方米的小屋里,虽然物质上不富裕,但是从不觉得苦。父亲每月将为数不多的工资交给母亲,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后来,通过父母的奋斗,家里换了大房子,买了私家车,每一次家庭重大“变革”,都会带给小文一家带来十足的幸福感。这也让她充分感受到了靠自己奋斗的意义,坚定了追求纯粹爱情的决心。
联谊会之后合影留念
“墨墨家在外地,我们就是他的亲人”
——部室全体人员上下求索帮青年才俊觅得良缘
墨墨(化名)今年32岁,在桑树坪二号井机关部室工作,去年底和一个叫妮妮(化名)的姑娘订婚了。
订婚宴上,墨墨所在部室全体人员受邀,大家欢聚一堂,举杯同庆。墨墨与妮妮的成功牵手,部室同事居首功。
“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心怀诗与远方,携手共度人生。”墨墨的择偶标准看似并不高,但因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导致大家一致认为条件这么好的“落单男”,要么是眼光过高,要么是心存幻想,让“有心人”望而却步。
好在墨墨身边有懂他的人。他的领导是个热心肠,大家叫她燕子姐。“墨墨家在外地,我们就是他的亲人!”2022年初,燕子姐号召全部室人员,齐心协力为墨墨解决婚恋大事。矿上未婚的女孩寥寥无几,他们就在全韩城矿业公司上下寻找,在整个小城寻找。“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大家使出了浑身解数后,感慨良人难遇时,燕子姐想到了自己闺蜜的女儿妮妮。妮妮是一名老师,外表美丽、心灵纯净,比墨墨小3岁。
“不将就,等待一个对的人”
——一位煤矿“经济适用男”屡战屡败的相亲之路
大志(化名)今年31岁,是桑树坪二号井辅助区队的一名普通职工,单身。
听说大志最近emo(网络流行语,意为忧郁、不开心)了,问及原因,说是相亲屡战屡败。
大志浓眉大眼,性格敦厚,责任心强,勤快利落。他不但能将队上的工作样样拿得起,干家务也是一把好手,尤其是厨艺精湛,饭菜做得色香味俱全。
大志去年5月过了30岁生日后,家里的父母、亲戚便开始四处托人给他张罗对象。每逢周末,大志不是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一年下来,女孩没少见,但没有遇到合适的。年龄偏小的觉得他不够浪漫,没有情趣;年龄略大一点的,觉得他情商不够高,腰包不够鼓。忙了一年,媳妇没找到,还打击了自信心。如今的“经济适用男”怎就这么没人“待见”?大志想不通。
大志喜欢过柴米油盐的小日子,希望身边有一个勤俭节约、孝顺父母、知冷知热的好女孩。大志认为他的要求不高,但婚姻大事也绝不将就,他说会一直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