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婚俗保留了一部分传统风俗,在整个婚礼过程中仍沿用传统的象征喜庆吉祥的红色,婚礼仪式上要有司仪(现在称作主持人)、证婚人、主婚人等。传统中国人的婚礼喜热闹、重隆重仍被今天的中国人继承,仍把这种仪式作为正式结婚的标志。在这方面看,当代中国婚姻风俗传承了传统中国婚姻风俗的一些合理内核及形式,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另外一方面,人们也开始有意识地移风易俗,随着西方婚俗、西方婚姻观念的传入,使得中国婚姻风俗多元并包,愈加自由奔放、个性鲜明,体现了鲜明的变革性。在婚礼上,主要变革表现在迎亲仪式越来越豪华与现代,由传统的人抬花轿到现代的司机驾驶高级轿车,婚礼移入高级酒店举行,婚宴越来越豪华,婚礼越来越现代,越来越讲究情调,讲究个性。为了很多青年人倾向于委托专业婚庆公司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婚礼。
当代婚礼形式更为丰富。除了目前已被广大青年采用的传统酒店婚礼、草坪婚礼、教堂婚礼以外,水下婚礼、空中婚礼、舞会婚礼、旅游婚礼,已成为中国婚俗的潮流。在一些人追求奢华婚礼的同时,“文明结婚”、“绿色婚礼”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追求文明、健康、时尚、环保的婚礼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二、“红娘”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婚俗中增加了许多现代化因素,与此同时婚介所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相继建立了市、区一级的婚姻介绍所,为未婚青年介绍对象,受到广大青年乃至整个社会的欢迎。通过婚姻介绍所择偶开始成为时尚。后来又发展了联谊会、茶话会、夏令营、相亲会等形式,为男女青年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相识与选择机会。进入新世纪,择偶方式加入了媒体元素,通过报纸、电视征婚,通过参加电视节目相识,特别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恋、网络红娘都进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近年来,在大城市的单身白领中,择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亲戚朋友介绍或婚介所方式。通过网络择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006年《中国社会婚恋调查报告》调查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对恋爱或已婚人士做了一次调查,调查他们是如何结识的,结果发现通过互联网认识并步入恋爱或婚姻的人约占被调查者的15%,这个趋势仍在继续,现今主要的传统择偶模式有三种,一是生活中相遇,二是亲戚朋友介绍,三是传统婚姻介绍所。基于网络的择偶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基于网络的自助婚姻介绍服务,另一个是网络和人工结合婚姻介绍服务。
三、都市“剩女”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改革开放后,所谓的“70、80”后女性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经济基础,经济地位也不断提升,她们的女性独立意识在不断的提升,这也意味着女性依附于男性的传统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都市中“剩女”现象开始出现。所谓“剩女”,狭义上理解是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未婚女青年。这种所谓的“过剩”实际上是相对于“剩女”们自身对于婚姻伴侣的高标准出现的一种过剩。
“剩女”现象并非中国独有,所不同的是,在社会风气较为开放的西方国家,“剩女”们尽管未婚,但这并不妨碍她们的正常生活,单身这种生活方式已渐渐被社会宽容和接受。但在中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依然影响深远,“剩女”成为一个中国式的社会问题,也成为一个负面词语,大家普遍认为“剩女”中的“剩”就是“剩下来的”。“剩女”的家人、长辈、朋友,甚至整个社会,都开始群体恐慌。当“剩女”们年纪渐长,她们也变得越来越焦虑,将不得不对自己和社会妥协。
四、“闪婚”与“闪离”
一定程度上,“闪离”是“闪婚”的后果。“闪婚”多半因交往不成熟,追求感觉,冲动草率迅速结婚,而婚后生活并非想象中的完美,于是便像闪电般的离婚。2005年10月1日新《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简化了离婚的手续,某种程度导致了离婚人数的增加。一周婚姻,一月婚姻,半年婚姻等短暂婚姻现象现在已不在少数。据统计,成都市武侯区600对2009年9月9日登记结婚的人在短短4个月内,就有100多对办理了离婚手续。重庆市2009年5000对80后青年“闪婚闪离”,而整个重庆市2009年的离婚率高达近30%。北京2006年办理离婚登记24952对,其中三分之一结婚在5年以内,结婚不到1年的有972对,不到1个月的52对。
“闪婚”族过于注重一时相悦的情感,而忽略了婚后双方对责任的担负。由于80后青年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自我意识较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得他们婚姻观念比较淡薄,对恋爱和婚姻缺乏全面的、完整的了解,造成“闪婚”和“闪离”现象逐渐增多,双方认为不合适就散伙,快结快离,互不拖累。由“闪结”到“闪离”所形成的恶性循环,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婚俗文化发生的改变反映出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等因素导致的婚姻思想解放,纵观中国社会婚俗发展的历程,导致这样巨大的变化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而且婚俗的变化也相应地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者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婚庆服务与管理教研室教师
崔杰
【参考文献】
[1]张春艳、李凤英.《关于中国当代婚俗变迁的思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
[2]刘苗苗.《浅析中国近代文明婚礼》.才智.2010年第1期
[3]杨超.《“剩女”现象产生原因的理性分析与感性思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6月
[4]李劭南.当代北京婚恋史话[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