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你的心理医生央视国际(2005年05月20日14:50)
李子勋
苏珊的故事
苏珊近来很不顺,先是因为工作安排与公司老板暴吵一顿,一气之下愤然辞职,后是发现温吞水般的丈夫小开竟然在外还有一个相交至深的红颜知己。从小个性倔强、自信、行事果敢的苏珊本想给丈夫一些厉害吃吃,让他知道马王爷爷到底有几只眼,不曾料想,小开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说他已经忍让苏珊太多,不想再退让什么。苏珊不得以启用最后通牒,那男人立马拿着自家的东西就搬出去了,苏珊刚得意两天就觉得这事不妥,反过来央求丈夫屈尊回来,这下轮着丈夫不肯。
苏珊慢慢地变得很沮丧,每天躲在家里吃很多的东西,有时肚胀得不得不去呕吐,如果不吃东西,她会有莫名的恐惧,觉得自己要么会发疯,要么会心肌梗塞。苏珊没有太多的朋友,况且这样的事也难以启齿与别人谈,要知道苏珊是个很要强的人。她想到去找公公婆婆,但结婚五年来,公公婆婆对儿子的婚姻一直不认同,如果知道自己的儿子有了异心,不往坏处使劲就算是菩萨保佑了。
苏珊想到自己的父母,可是打苏珊有记忆开始,这两人就没有好好的过一天,连自己婚姻都搞不定的人,会给她什么好建议呢?苏珊有个大她三岁的哥哥,留学在美国,她在E-mail中跟哥哥诉苦,哥哥嫂嫂回信却把她数落一通,说她向来都是自我中心,从不考虑小开的感觉,公开替小开抱不平,还说:"小开能忍你五年已经算得上是圣人",气得苏珊差点砸了电脑。
苏珊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她到女子健身中心,想通过运动来分散自己对食物的渴求,控制日夜增长的体重,有几天她似乎已经找回了那种自控的感觉,但很快被她难以控制的易怒情绪破坏了。她看不惯别人,有时莫名其妙的讥笑讽刺别人,别人自然也看不惯她,孤立她。她放弃了健身中心,重新躲在家里,拼命地吃东西。
如何寻找合格的心理医生
苏珊找心理医生的经历真的那么曲折吗?我似乎感觉到读者们不相信,但我要告诉你们,事实上,苏珊还要算是幸运的。当今这个社会,无论你去那个城市随便地一找,就能发现许多自称的张洛伊德、马洛伊德,王洛伊德。每个医生口里都会挂一些伟人招牌:如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罗洛梅,卡尔罗杰斯,培尔斯,史金纳等……。你休想质疑他,质疑他似乎就是跟整个心理学作对。在我看来,前九个医生,其实也是对的,只是成熟的心理医生会先和当事人讨论形成一种双方认可的关系,还没有结成彼此信赖的、开放、坦诚的治疗关系,就忙着去帮助当事人,起码要算缺乏专业经验与能力。那么第十个医生对不对呢?他一开始就敏感到苏珊不能从心理医生那儿获益,可能是害怕获得一种"亲密关系"后,又会重复体验被抛弃。指出她的防御方式是"蜻蜓点水般的接触,并快速脱离",这是一种"强迫性重复"的困境。当然,医生以幽默的"反向攻击"来帮助苏珊领悟尽管效果是好的,方法却值得商榷。
应该考虑的因素
不需要考虑的因素
下面的方面是最不可靠的:1,职称,比如教授或主任医师,甚至博士的头衔也不能代表什么,这是说明他们在某些学识上有造就,但不能代表他作心理专业就在行。2,心理学会的领头人,如协会主席、理事、全国委员等,忙于事务工作的人,不可能静得下心来做个案。3,收费昂贵的人,收费贵的人不代表他水平高,自以为是的人总觉得别人该他的,过高地估价自己。当然,收费很低的医生也不要去看,他会无意识的通过别的方式来补偿自己。4,海外镀金的人,有海外求学的背景固然很好,但要搞清楚求的什么学,镀的什么金。有些人回国来,以为国内的都是乡巴佬,随他们怎么摆布。我就遇到几个自觉很牛的人,真心地希望她来做一次个案督导或讲讲课,才发现是牛头不对马嘴。5,出书的人,千万不要以为能写书的人咨询水平就高,十本中国医生写的东西,九本都没法看,让好人也会看出满身的毛病来。6,年老的人,心理咨询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咨询师必须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一定是思想开放,灵活,超前,并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老年人的思想很难不僵化,自以为自己吃的盐多,也很难克制得住不去教育人。
这些信息对你是重要的
我们都习惯了讨好医生,以为我们对医生好,医生才会尽心关照我们。但对心理医生却不同,心理医生要求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这就需要与当事人保持一种职业距离,在咨询与治疗中,医生与当事人间有一种高度亲密与信任,离开诊室,这种关系立即消失,医生也会迅速的遗忘掉你(自我保护)。所以,你与心理医生的关系越简单,心理医生就越能发挥他的技术,当你和心理医生走得很近时,他对你就失去了意义,对你的问题他就变得非常地弱智。由于他在意你,就很容易被你的情绪卷入,侵袭,最后心身憔悴。当你喜欢和一个心理医生交往时,一个成熟的心理医生会让你选择:"你愿意得到一个好朋友,还是愿意继续拥有一个好医生,二者不得其兼"。
如何做好咨客
我们都知道水涨船高这个道理,这里水就是咨客群体,船就是职业心理医生。有一个故事我讲过很多遍,希望人们有所领悟。有一个十八岁的男孩,每天都尿床。他沮丧极了,觉得尿床简直是要了他的命。因为它,他没有勇气去社交,没有心思去学习。他找了许多专家于医生,吃药打针,但无济于事。终于,他决定要自杀。他的一个朋友劝告他说:"你不能绝望,应该去找心理医生。"他想:"专家都不行,心理医生都能怎样呢?"但他还是去了。几周以后,他又见到他的朋友,看到他兴高采烈的样子,朋友问:你看过心理医生了?"他回答:"看了!""那你不再尿床了?""不,我还在尿床,但我觉得这已经非常不重要了。"心理医生并没有治好他的尿床,但却让他明白,尿床不是他生命的全部,尿床并不妨碍他对生活的追求。
一旦形成了治疗关系,你必须投入,不是等待心理医生对你做什么,而是你要主动的坦诚你的困惑与问题。如果你不投入,心理医生就只能等待,他是被动的,从属的。一般的情况是医生会和你商讨交谈那些层面的问题,会鼓励你联想或回忆,从中提取咨询的素材。在咨询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与医生的关系。我见过不少当事人,在咨询的进程中产生了对医生的意见,认为医生不够关心他(她),或者对医生有愤怒,但他(她)们不敢暴露,怕得罪人。这样一来,咨询就缺乏坦诚,治疗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有的当事人因此自动脱离。其实,这些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随时让医生知道,以此来调整治疗关系和帮助医生发现当事人的移情。
投入的另一个方面是:一旦你决定看心理医生,接受心理学的帮助,你就要拥有心理学头脑,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就要保持努力觉察和分析自己,寻找不一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接受不一样的视觉。这些工作不仅是在诊室里做,更重要是在生活里做。当你面对医生的时候,你要告诉他在新的方法和视觉下,同样的情景不同的内心体验和效果,这样才能和心理医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正如走崎岖的山路,我们有时会借助一根拐杖,让自己走的平稳一些。当你走得很稳健的时候,你随时都可以扔掉那棍子,那拐杖就是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