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买了房,就要照顾全家老小
代表作:《亲家过年》
剧情:一对80后小夫妻在北京打拼,张雪伦事业遇到危机,将丈母娘送的大房换成了四合院中的单间,之后却被告知两家亲人要来北京,为了隐瞒真相,便去找购买他们大房的情侣,想借住几天。剧情围绕因房子“撒谎”、“圆谎”,再继续“撒谎”产生了多种摩擦,最后,大家搬回了租来的四合院单间,这时大家都选择了面对现实,去包容理解对方。
现实故事:买房,需要考虑周全
记者点评:在城市拥有一套住房,是很多外乡人的梦想,有了房子,也要全家人都够住才算圆满。从一套小户型到100多平方米,再到更大面积的,好像我们为之打拼、追逐的不是梦想而是房子。《亲家过年》揭示了一个道理,婚姻不只是两口子的事,还要考虑到双方的家人,但房子不该成为与家人产生隔阂的原因,戴红说得好——爱他,就要爱他的家人。
有事没事别到大城市溜达,这里房子不便宜
代表作:《北京爱情故事》
剧情:为房子纠结的石小猛,虽然没有房子、没有北京户口、没有工作,却拥有让富二代程峰羡慕不已的爱情。东拼西凑后,还不够一套30平方米房子的首付,俗话说“一块钱憋死壮头汉。”石小猛在饱受金钱的折磨后,在爱情和事业面前,最终选择放弃爱情。导演陈思成认为,石小猛将房子看成安身立命之本,“我们总是要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这样一个基础才能开始展开人生。人们认为如果没有房子,可能很多事都谈不上。”陈思成分析道。
现实故事:买了房,却失去了爱情
侯新来自农村,现任一家地产公司经理一职,目前他也算有房有车高薪的成功人士。他与石小猛的成功途径不同,是学以致用,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却也是在追逐梦想的途中失去了爱情。“当年,我们属于纯粹的刚性需求,就想买一套自己的房,可是,过多的精力投入了工作,却忽略了对家庭应负的责任,慢慢地失去了爱人。”侯新感慨,“当时,我认为没有房子就不能给爱人幸福,可现在有了房,却觉得她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点评: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有房子才有了一切的基础,其实,房子对于婚姻和爱情并不是必需品,而婚姻和爱情对于一个人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婚姻应当以感情为基础,房子只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而不应当是婚姻的先决条件。希望天下有情人不要因为房子错失了姻缘。
裸婚可以,没房可不行
代表作:《裸婚时代》
剧情:刘易阳和童佳倩裸婚,与女方父母住在一起。童佳倩之前家境较好,习惯“月光”生活,婚后怀孕,无房无车的拮据生活给二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小两口没有想到,有了孩子后,就意味着家庭角色的转变。没做好心理准备,就请不要裸婚。
现实故事:努力奋斗,终于如愿以偿
马博也是一位裸婚成功者,他与爱人一路租房。“我们与《裸婚时代》的主人公不同的是,我们虽然没有房,但我们却一直在努力改变现状,积极付诸行动。”马博说。2009年,他用手里仅存的几万元付了首付,投资一套小户型公寓,每个月“以租养贷”,第二年转手一卖就赚了近5万元。这时,他手里可用的资金达近10万元,随后他发现净月大学城的学校旁有个很小的小铺要卖,于是他“一砍再砍”,又借了些钱,盘下小铺开了一家小店,加上妻子每月收入,他们终于可以实现买房的愿望了。马博笑着说:“现在我的小店可值钱了,正好妻子怀孕了,今年打算转手卖了,买个差不多的,我们也从租的小房,变为改善型住房了。”
记者点评:没有物质条件的爱情,在某些人眼里也许就是空中楼阁。然而,穷人也有爱情,出租屋里也一样谈婚论嫁。像马博一样裸婚,虽然没有房子,但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去赚,这时找到一个心态的平衡点尤为重要。目前,房产市场已经平稳,但在一线城市裸婚的人仍然为数不少,各种原因导致打拼多年却不能买到称心的房子,但在南通,通过努力实现安家置业还是大有希望的。
编者按:房子,是一座冷冰冰的建筑;有了相亲相爱的人,房子就是一个暖融融的家;有了一代一代的变革和经历,房子就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相对于当下的年轻人,先要买个90平方米的明厅两居室或是百八十平方米的小跃层才能进入谈婚论嫁的“下个议题”,而且还要为房产证上的“署名”几经“协商”,70后的婚房故事就显得单纯多了。从相识、相恋再到买房、装修、结婚,一切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
一见钟情同乡会定良缘
1976年,赵冲出生于一个幸福的小康家庭,作为独生子的他,爸妈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的身上。高考的失利,让他平坦的生活走到了一个分岔口。一边是爸爸希望他能走出国门,见识外面的世界;一边是妈妈舍不得他远离家乡,独自在外生活。“当时我爸妈统一的想法就是家里条件还可以,不着急我去工作。我想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同龄人也都在读书,就选择了复读。”
那时候,男生们总会跑到隔壁学校找女朋友。赵冲也不例外。“我们是在同乡会上认识的,应该属于一见钟情吧。”回忆起当初的相遇,赵冲仿佛还是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可能是直觉吧,看着她很贤惠的样子。”
遇到戚晓蕾,赵冲的大学生活显得格外的丰富多彩。他每天写好情书,悄悄地将信投到戚晓蕾宿舍楼下的信箱里。“那时候,我们没有手机,都是写信联系。”赵冲腼腆地说,“两个学校很近,也会在一起吃饭,在学校的林荫小路上走走。”
相恋五年围起幸福的家
对于他的恋爱,爸妈始终站在支持者的角度上。1999年,赵冲大学毕业,赶上了包分配工作的末班车。而当时的戚晓蕾,也同样分配到了家乡当老师。随着俩人的工作相继有了着落,相恋5年的他们,自然而然地决定组建属于自己的家。“我们那时候买房的概念是很少的,商品房才刚刚兴起,一般农村户口的同学家里都有田地,可以自己盖房子。我是城市里的,没有地,只好买房子住了。”赵冲说到。
由于商品房的概念还没有像现在这么深入人心,那时候看房的人很少,考虑到房子的结构、层高以及朝向,赵冲选择了家乡的一套132平的房子。俩人都是刚刚毕业,手头没有积蓄,于是赵冲的父母就帮他们付了首付款。“我爸妈的房子比较小,一起住总是不合适的。”赵冲回忆着,“那时候,买房都是等房子快结顶了我们才跑到现场看房的。沙盘、样板房之类的什么都没有,就一张图纸。”
2001年,赵冲和戚晓蕾领证结婚,住进那个温馨小家;2011年,在夫妻共同的努力下,他们还完了剩余的贷款;2012年,他们的爱情结晶已经10岁了。幸福在延续,70后的婚房故事,犹如那个年代的人,单纯而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