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能翻译理论下,对待应用翻译有一系列的翻译策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直译与意译。直译法在功能等值的原则作用下,当语码的语义意义能产生等值语境效果时,在消除语言差异的同时,保留言语上的差异,采取直译法。有时,目标语言没有而表达功能必须,即使生搬硬套原语的词语和句型,也视为正确方法。意译法在功能等值前提下,在消除语言差异的同时,不保留言语特色,例如不保留原文修辞形式和民族特色,词有增减、重复,词性和句型有转换,语序有颠倒,句子有拆有合,正说和反说互换等译法,应该视为意译。
三、案列分析
例1:Connectingpeople!Nokia.译文: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
若将原文直译,可译为“诺基亚,将人们联系起来!”很显然,这种译文缺乏力度和亲切感。“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放弃了原文的意思,采用意译法在译入语中创造了一个新口号。从传统的忠实标准来看,这样的译文可能根本不是好的译文,但从功能派的翻译目的和连贯规则来看,这一译文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译者不但突出强调了诺基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高科技含量,还借用汉语中的四字格,唤醒中国人对文字对称美的追求,译文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中国消费者的理解与接受,使诺基亚产品的形象深入人心,进而达到促使中国消费者购买诺基亚的产品的目的。
例3:Wecaretoprovideserviceaboveandbeyondthecallofduty.(UPS-快递)
译文1:我们愿意提供高于或超出责任感的服务。(UPS-快递)
译文2:殷勤有加,风雨不改。(UPS-快递)。
例4:BUICK:Insearchofexcellence.别克轿车:志在千里。
该译文字数上虽与原文对应,但却在词义上对原文进行了大胆的意译,并借用了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诗句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里的句子,使中国消费者很快理解其意思,并联想到该汽车经久不坏的高质量。达到迅速抓住消费者眼球的目的,并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例5:Honda:FortheRoadAhead.本田:康庄大道。
例1:Toyota:Poetryinmotion,dancingclosetome.丰田:动态的诗,向我舞近。
例2:Tide'sin,dirt'sout.汰渍到,污垢逃。(汰渍洗衣粉)
该译文以三字结构为主,与原文字数对应,结构相当。在词义上上也基本属于直译。从整体上看很好的保存了原文的形式与语义。说明了汰渍洗衣粉清洁的强效功能。同时也达到了吸引注意力、引起兴趣、激起购买欲、加强记忆、付诸购买行动的目的。
例3:AKodakMoment.(Kodak)就在柯达一刻。(柯达相纸/胶卷)
例4:TakeTOSHIBA,taketheworld.拥有东芝,拥有世界。(东芝电子)
例5:Thechoiceofanewgeneration.新一代的选择。(百事可乐)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Nord.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2001.
[2]陈小慰.翻译功能论的启示.中国翻译.2000.
【关键词】音乐教化功能海南省高雅艺术教育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雅艺术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然而,高雅艺术重在高雅,基于其特有的性质,使得高雅艺术的存在有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倾向。此外,当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情感精神教育,政府对于高雅艺术的支持力度不足,这严重限制了高雅艺术教育的发展,使得高雅艺术教育在我国很难得以全面发挥。音乐作为高雅艺术的一种形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代表着一种道德文化的存在,正是由于起源于情感的表达,使得音乐才能够更好的展现出高雅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音乐作为高雅艺术的教化功能
何谓高雅艺术?这在人们的心中似乎没有什么统一的定论。有人认为,古今中外的文言史书、律诗故事可谓是高雅艺术的范畴;有人则认为是油画、芭蕾、交响乐。无论怎么说,高雅艺术都离不开积极向上、优秀经典的词语。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高雅艺术所针对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尤其在国外,这种扩大更加明显。很多政府认识到高雅艺术的重要性,并为之进行指导和管理,国外的高雅艺术相对于国内而言更加有好的发展趋势。此外,国外政府对于高雅艺术文化的保护与重视程度也大大促进人们对于高雅艺术的欣赏与研讨。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与高雅艺术之间距离的问题。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需要高雅艺术的熏陶,从而找回自我,找回本属于自身的心灵的那片净土。无论何种身份的人群,高雅艺术必不可少,高雅艺术教育也因而显得愈加重要。在此之中,音乐的教化功能将其重要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音乐,作为一种教化功能在于指导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地引领人们前进。在艺术的领域中,无论任何时代,音乐都彰显着人类的智慧。有人说,艺术在一个人心中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笔者认为并不为过。自古以来,音乐激发着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而才有了如今先进的文明,从田间哼唱到管弦乐器的跨越,彰显的是人类艺术的进步。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能够使人产生共鸣,对人的身心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汉书》中记载“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可见,自古以来,音乐对于人们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音乐能唤醒人们内心的良知,让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二、发展高雅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高雅艺术教育问题,在当代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近些年来,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不断推出高雅艺术进校园之类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舞台去演绎高雅艺术,给学生创造出聆听艺术、感受艺术的平台。这种教育方式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高雅艺术教育的发展刻不容缓。首先,高雅艺术将校园文化的品位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一些校园里,另类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冲击着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思维方式。由于缺乏与高雅艺术接触的条件与机会,使得一些学生难以了解它,高雅艺术教育的普及因而显得格外重要。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只有在校园中大力弘扬高雅艺术文化,让学生懂得艺术的真谛,让他们享受到艺术的气息,精神才能得以升华。其次,高雅艺术教育的普及可以让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加了解艺术,同时丰富文化知识。高雅艺术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习不再枯燥单调,激发学生潜在的动力。
三、海南省高雅艺术教育的匮乏现象
目前,我国高雅艺术教育情况并不理想,政府和学校对于高雅艺术教育一般简而概之。以海南省为例,海南有传奇的革命历史文化、丰富的黎苗音乐文化风情和奇特的生态文化等。在艺术领域,无论是琼剧、舞剧还是歌舞诗都在国家级的舞台上获得过重要奖项。凭借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围绕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都能打造出海南文化品牌。
即使是在这样繁荣的文化背景下,海南省高雅艺术教育的匮乏现象仍然比比皆是。海南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少音乐厅、交响乐团,甚至是少儿艺术活动中心。而这些基础设施恰恰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展示的是整个城市的文化形象。虽然海南省在学生艺术展活动中的成绩是还不错,但是,由于学校艺术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艺术教育器材欠缺。没有完善的设施,高雅艺术教育寸步难行,严重制约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程度的限制。由于高雅艺术教育长期被忽视,使得艺术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师资紧缺加重了海南省一些学校的艺术教育问题,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出现艺术课经常被文化课取代的现象。学校和家庭只是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使得艺术课程更加无人理会,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情操的培养。这种对艺术教育口头上的重视、行动上的藐视,使得高雅艺术教育很难得以保障。教育目标的设定应考虑学生长远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有着较为全面的人文素质和艺术领域的修养,而高雅艺术教育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海南省高雅艺术教育的推广和普及策略
高雅艺术之所以称之为高雅,是因为要在这些领域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态度和对艺术不舍的追求。以音乐为例,要聆听它、读懂它才会欣赏它、享受它。如何做好高雅艺术教育,使高雅艺术能够得以推广,从而让人们与高雅艺术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和降低高成本。高雅艺术的推广需要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若无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是很难以进行下去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需要活动经费。若有国家的财政拨款,以及当地政府认识高雅艺术的重要性,那么普及高雅艺术教育的基础条件便具备了。(二)教育者和家长要认识到高雅艺术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让孩子接触高雅艺术教育,在成长中耳濡目染地享受着艺术,这从根本上解决了高雅艺术教育的对象审美基础薄弱的问题。(三)学校的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应重新规划,加强教师的选任力度,重视高雅艺术教育,组织并开展多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音乐、美术、戏剧等内容进行普及和传播。
结语
(注:本文为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资助项目,项目编号:QJY125114)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对加强高校音乐文化素质教育必要性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6).
[2]许靖.重温经典体味高雅――教育部推出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1).
[3]孙维权.中国人希望欣赏什么样的高雅音乐?――从上海音乐学院学生音乐知识调查谈起[J].中国音乐学,2001(4).
[4]苏荣玉.弘扬民族音乐提倡高雅艺术[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1、巨天中.品牌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7).
2、罗长海.企业形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3、蒂莫斯.RV.福斯特[英].提升企业形象[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5).
4、世界品牌研究室.品牌制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5).
5、伊恩.贝蒂[英].卓越品牌[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9).
6、余明阳.品牌传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