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二:张先生向记者讲述的自己在婚恋机构的经历。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王小月
近期,多名消费者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反映:珍爱网、百合网等多家婚介公司存在误导消费行为,且在约消费者到线下门店面谈时,通过“疲劳战术”轮番劝说数个小时,导致最后支付少则数千元、多则达数十万元的入会费;付款前不允许消费者查看合同;口头承诺与合同内容多有不符。为此,记者近日对部分婚介机构的营销套路进行了调查采访。
珍爱网轮番游说诱导付款MarryU收费不签合同
陕西西安消费者胡女士告诉记者,她在珍爱网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后,珍爱网邀约她去门店面谈。面谈时,她表示会费太高,自己经济条件不太好,但对方立即表示她可以用信用卡支付,并表示会一直为她服务到结婚为止。
无独有偶,湖北武汉消费者刘女士今年年初在某社交平台上留言后,收到了武汉简爱婚恋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私信,要求去线下门店聊聊。刘女士说,“进店后,红娘连续和我说了近4个小时,我多次强调要回去考虑一下,但红娘一直软磨硬泡,并开始洗脑式宣传,承诺服务不限期限、不限人数,直到我满意为止。
张先生应约前往MarryU高端会所,但到店后并未见到相亲对象。一位自称张老师的红娘将他领到一个小房间里开始聊天。“红娘询问我工资收入、年收入和存款等信息,展示了一位女士的照片说这是我喜欢的类型,交了会费就可以约见面。我多次表示,我来时你们没说收费的事儿,需要考虑考虑。”张先生告诉记者。
记者暗访百合网门店先签合同才能看条款
2月22日,记者应约前往百合网北京大望路店。到店后,工作人员带着记者进入了一个小隔间,随后吴女士便拿来一份表格要求记者填写,并询问是否携带身份证件。
记者看到,表格中涉及多项个人隐私,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职业、工作单位、个人收入、财产状况、家庭成员等信息都包含在内,下方则是择偶要求。记者称,目前想先了解一下入会的基本情况,是否可以不填写以上个人信息?吴女士称:“所有的客户来了以后,我们都要先了解他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另一半的要求,然后才能谈下一步。正常的话,我们还需要核实你身份的真实性。”她介绍说,入会会员都需要进行证件审核。
无奈之下,记者有选择性地填写了部分信息。吴女士查看后,对于没有填写的部分又进行补充了解,记者只能含糊其辞。
吴女士说,公司会为入会会员每个月安排1—2次相亲,记者询问百合网入会会员相亲的成功率,吴女士表示:“网上是有统计过的,但就我个人的工作习惯来说,并不太愿意说这些。我们服务的项目是人的情感,不想拿数据去作比较,我们的服务讲的是人情。”
沟通中,应记者要求,吴女士拿出一本册子,并称不能拍照,册子上有不同的入会价格,吴女士推荐记者选择1.98万元的套餐。记者要求先查看合同,吴女士予以拒绝,并表示入会交钱后可以给合同和收据。当记者表示需要回去考虑一下后,吴女士称,如果因价格原因需要考虑,可申请优惠。随后,她多次询问记者有什么顾虑、要考虑多久、多少钱可以接受、有几成概率会再回来选择……一系列问题让人难以招架。
最终,记者表示需要慎重考虑,借故离开。
虚假陈述误导消费婚介行业须加强监管
记者调查发现,在投诉平台及社交平台上,关于婚介机构的投诉居高不下。不少消费者投诉称:在红娘前期不断的洗脑式宣传下交了费;得到“一定帮用户脱单、服务到结婚为止”等承诺后交了费;不交钱不给看合同,交钱后收到的合同和此前承诺的并不相符。
针对当前婚介机构存在的问题,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不少婚介公司口头承诺与合同严重不符,通过虚假陈述、隐瞒真相的方式,使消费者产生误认、误购,是比较典型的消费欺诈行为。
胡钢认为,从长远来看,婚介行业需要进行系统化治理,对一些市场规模较大的婚介机构,更应加强监管。此外,婚介机构也要不断加强行业自律,为消费者提供规范服务。
●记者手记
近些年,随着我国适婚人群的不断扩大,婚恋市场前景愈发广阔,婚介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在婚恋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部分婚介机构存在的营销套路也给消费者平添了许多烦恼。
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婚介机构应更多地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出发,不断加强行业自律,通过优质、诚信的服务给有婚恋需求的年轻人带来切实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