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金融领域出现的投诉现象、被投诉机构情况、骗局易感人群及受骗经历带给他们的影响、常用行骗工具行骗路径及诈骗特征、目前金融领域实际维权情况、中国中小投资者保护与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分析与盘点,投资者可以从中了解中国金融领域投资陷阱、维权现状。
现货领域投诉居首位12%平台更名重新运营
据和讯网总编辑汪雷介绍,作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渠道,2017年和讯315共收到31287份投诉,几乎涵盖了互联网金融所涉及的所有领域,包括期货、现货、微盘、非法集资、P2P、虚拟货币、房地产、知识产权、教育等等。被投诉的主要业务类型分布图如下:
根据投诉者反映情况,一些机构虽然强调自己有运营资质实际并没拿到政府批文。还有一些机构虽拿到政府批文,却运营不相干产品,在“违规运营”。而机构强调的资金由银行第三方托管,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风险,投诉者在维权中发现,很多机构跟银行之间实际并不存在第三方托管关系,或者,双方虽然的确存在托管关系,但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业务风险方面对用户提示并不足。
一些金融机构问题暴露后,在政府重拳整顿下,部分不法行为开始受到遏制。以现货为例,和讯网在调查中发现,21.52%的不法交易所已被政府勒令进行停业整顿,甚至关闭。企业法人逃跑、人去楼空的情况占21.18%。只留少数工作人员善后,处于停止运营状态的机构有4.11%。被投诉的机构中,目前仅14.51%继续正常营业,12.62%的平台则更改了公司名称,继续运营。
退休女性成投诉主力人均损失超过20万
根据和讯315的统计,投诉者中31到60岁的人占了绝大多数,比例是86.75%,这其中,41-50岁的人群最多,占比39.46%。被调查的受骗人群中,没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8到25岁的年轻人也很少,仅占1.4%。
投诉者学历普遍较低,高中、大专学历投诉者占近57.93%。本科学历占24.63%。而硕士、博士学历和小学学历,比例非常低,小学文化程度投诉者占1.32%,博士比例仅占0.29%。
根据和讯315收到的投诉情况和多个平台维权群投诉者自行联名统计的结果,投资者总体损失人均在20万到30万之间。
会上,和讯网总编辑汪雷表示,和讯315通过归结投诉者的投诉和调研发现,几乎所有金融骗局都是有套路的,无论从行骗工具还是行骗路径上看,基本都大同小异。
用户入金后,一开始机构往往会施以小利,用户在按照喊单“老师”的指导赚钱后,让投资者自以为能把握行情走向,继续投入更多资金。这时入场投资者无论小有收益还是亏损变大,业务员均以“客户入市资金太少,收益不大或是不利于挽回亏损”为由,催促客户继续加大投入。在巨大预期收益或回本心切的驱使下,客户往往投入大量资金,待资金加大到一定程度后,由“喊单老师”发布反向操作信息,最后导致客户巨亏。
此外,婚恋网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渠道,虽然被骗的人群所占比例不是很高,但是影响很坏,受害者多为女性。据投诉者反映,一些平台的业务员扮作成功人士,在世纪佳缘、珍爱网、百合网等婚恋网站同时交往多个“女友”,利用“男女朋友”关系取得女方信任后,以帮其理财赚钱为由,骗钱骗感情,导致很多单身女性受骗后,心灰意冷,婚恋观念发生变化。
投资者自我保护待加强金融监管需完善配套措施
尽管金融诈骗手段花样百出,但不可否认的是,金融侵权事件频发与消费者金融知识缺乏和风险意识不足有必然联系,作为投资者必须先要做好自我保护。
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必然需要监管领域的保驾护航。目前,金融市场上某些领域野蛮生长,既有市场因素,更有监管方面原因。一些不法金融产品或服务变换花样,进行违规交易背后无不是巨大的利益驱动,因此无论名字是叫做互联网金融还是其他,归根结底还是金融,必须以是否遵守金融法规作为区分改革创新与借改革创新名义做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