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王阳、胡林果、桑彤
近期,山东微商金某报案称,江苏盐城一名女子韩某在其店铺先后14次购买化妆品,每次付款方式都是展示支付截图。一次偶然的机会,金某发现账户金额不对,仔细一查发现实际并未收到韩某的货款,前后共计两万多元。
记者调查发现,假截图的背后,是各类应用市场存在大量“支付界面生成器”的灰黑软件。
技术含量有高有低,已形成地下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这类软件活跃于用户较多、流量较大的社交软件、移动支付软件、短视频软件和直播平台周边,已经形成互联网灰黑产业链条。
上海第五空间信息科技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朱易翔说,这种“寄生性”灰黑软件的开发者主要是通过分析一款目标软件的运行原理、机制、方式来设计外挂软件,编写代码。
奇安信集团一名工程师告诉记者,截图类软件技术含量较低,只需要10行核心代码即可生成,甚至用最基本的制图软件也能制作,而秒杀手机、酒类等名贵商品的抢购软件,则需编写更为复杂的后台程序。
明确法律边界,运营者主动维权
北京观韬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吴丹君认为,这种“寄生性”灰黑软件损害用户的知情权、隐私权,扰乱网络运营者的正常运营秩序,滋生诈骗、造假行为,需要引起高度警惕,严格治理。
朱易翔等专家表示,一方面要从立法上尽快明确此类软件的法律界限和违法认定规则;另一方面,网络运营者应主动管理,合法维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