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苏州的郭女士为孩子买了教培课程后机构跑路,遭遇退费难。据统计,自2021年8月“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截至2022年4月20日,苏州市虎丘区法院共受理教培纠纷221件,虎丘区检察院支持起诉22件,涉及13家培训机构。
苏州市虎丘区检察院建议,避免群体性事件,需多部门协同发力妥善化解此类社会矛盾。
机构“跑路”,家长维权“跑断腿”
苏州市虎丘区检察院检察官朱晓丹在大数据法律平台上发现一则投诉线索:苏州的郭女士在精锐教育“暂停营业”后多次联系退费无果,于是在网上投诉。“双减”后,很多教培机构陆续“卷款跑路”,像郭女士这样遭遇“维权难”“退费难”的并非个例。
2021年2月底,郭女士为儿子恩恩(化名)报名精锐旗下高端辅导课程,花费3万余元购买138课时“大包”。同年6月,她再次花费8000余元购买语文、英语两个“暑期包”。9月25日,恩恩上完一节“1对1”面授语文课后,家长们陆续听到了精锐关门的传言。
10月12日,郭女士在家长群收到《告精锐学员及家长的一封信》,精锐称将转型非学科教育,并于当天暂停营业。信的尾部是退费登记二维码,扫码登记后,郭女士的退费却迟迟没有进展。
10月15日,家长群转发的一张精锐教育门店照片彻底让郭女士凉透了心。图片中,门店大门紧锁,从房东张贴在门口的《解除租赁合同通知书》看出,这家位于市中心的门店已拖欠了半个月的房租。
通过精锐教育公众号,郭女士终于找到最初购课的3份电子合同及剩余课时。她发现,当时机构推荐课程时承诺的36个赠送课时从未使用。该机构电子合同中规定:赠送课时使用规则为不退不换不折算金额,同时赠课必须在授课完毕后,方可使用。
“交费时老师都是加上赠课给我们折算单价的,现在赠课却不退不换,这是什么理儿?”说起合同条款,郭女士有些不忿。
在检察机关建议下,郭女士将精锐教育集团苏州关联公司诉至虎丘法院。
一份教培合同暗藏N个坑
“门店大门紧锁、老师们工资也拖欠多月、法人声称只是挂名并无股权。”法官赵建荣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找不到负责人,经过反复沟通,精锐教育苏州关联公司法人裴某作出让步,同意接收电子诉讼材料,但拒绝出庭。
在审理中,赵建荣发现,尽管精锐教育在电子合同中约定“课程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执行3个月的收费”,但事实上,138节的“大包”课时至少5个月才能“消课”完毕。“也就是说,郭女士2月底购课138节,最快也要7月底才能上完,但机构在6月又推荐其购买暑期课程。”赵建荣说,反复叠加的课程出现了乱消课现象,原有的138节课还没上完,两个暑期包课程又开始了。按照合同要求,“大包”“暑期包”课程上不完,赠送的36节课则根本无法使用。
对此,郭女士更关心赠送的课时退费时能不能折算进去?谈到合同中的“赠送课时不退不换”,赵建荣解释说,一个暑期包中规定课时有12节、赠课6节,赠课比例达到基础课的50%。这种条款免除了教培机构的责任,加重了消费者负担,根据《民法典》496条规定,应当不视作合同内容,课时费应该以基础课时+赠课的整体课时来计算。
2022年3月21日,虎丘区法院判决培训机构除去恩恩已上完的课程,退还郭女士两个“暑期包”课时费8160元和“大包”课时费8178元。
在办案中,法官、检察官发现,类似郭女士这种遭遇合同“霸王条款”的还不在少数。滥用优势地位签订自制合同暗藏“霸王”条款、维权要素缺失导致退费维权“寸步难行”、技巧性”规避政策诱导家长预付高额缴费、固定资产有限致使案件陷执行难困境,上述因素致使家长维权难、退费难。自2021年8月“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截至2022年4月20日,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法院共受理教培纠纷221件,虎丘区检察院支持起诉22件,涉及13家培训机构。
维权诉讼高发“破题”需协同发力
退费维权背后折射的是“教育焦虑”,有些家长在维权过程中易出现情绪失控、过激等行为。苏州市虎丘区检察院检察官朱晓丹认为,退费维权高发也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对此,需多部门协同发力。
——正确区分罪与非罪,及时提供维权指南。朱晓丹谈到,“跑路”教培机构是否属于诈骗?需结合培训机构资质、经营模式及资金用途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如教培机构收费是用于教学经营,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就要排除其诈骗罪的可能。在家长维权过程中,司法部门应做好释法说理工作,厘清责任主体,精准支持起诉,同时,为家长提供维权“指南”协助完成证据收集。
——以精准说理有效调解,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朱晓丹认为,诉讼高发无形增大了司法成本,除诉讼维权外,家长可先向苏州市消费者协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至法院进行民事诉讼。司法机关要积极运用说理、调解,及时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据介绍,在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22件案件中,最终有5件以调解方式结案,5名家长当场拿到退费,及时避免矛盾升级。
朱晓丹说,此外,司法机关要积极探索建立培训纠纷类案规范化办理机制,凝聚“类案同办”共识,对退费执行难、财产保全难等问题群策群力、寻求突破。
——坚守校园阵地提升家庭教育,让培训回归理性。“双减”政策后,多地下发通知把孩子真正从课外辅导中“抢”回来。通过扩大公益性优质校外教育服务供给,让孩子们在学校也能获得多样化、个性化的课外服务。
朱晓丹说,《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以来,“依法带娃”成了家长的“必修课”,拔苗式“鸡娃”,不能寄希望于无休止的教育培训来实现,而是要通过科学陪伴,内化激发孩子探索力、学习力,让家长摆脱“教育焦虑”,让孩子在“自主学习”起跑线获得可持续动力。(檀杉杉刘琼曹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