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文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研究者的阅读能力与层次:
t1、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譬如有时须了解作者的背景与写作动机,用中国古代传统的说法是“知人论世”,也就是作者因何要写这首诗这就需要许多历史、传记、文化背景、创作情况资料方面的积累,下许多考证的功夫。
t研究要精,阅读则要博。读书的面不妨宽一些,古今中外文史哲,都应涉猎,这样才能有利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t在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是20世纪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史家,很少有人能得到他在学术界的权威地位那样一致的承认。陈寅恪先生治学的范围非常广,除隋唐史外,他还研究魏晋南北朝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除历史学外,他还研究佛学、文学、语言学等,并在如此众多的治学领域里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仅就治学工具——语言的掌握,他不仅超过了乾嘉巨子钱大昕,而且比王国维有过之而无不及。据同时代人回忆,他在欧美除了学习欧洲一般语言外,还学习梵文、巴利文、蒙文、藏文、突厥文、西夏文、波斯文、土耳其文,回国后又学习满文。因此,在占有资料方面,很少有学者能与他相比。
t2、阅读层次:
t读书可以分几个层次,就古代文学研究而言,阅读主要分为读文学史、读作品选和读学术经典三个层次。
t(1)读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遗产非常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全部熟悉。如游国恩、王起等人编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等一类的着作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及其发展的历史,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大概面目,对于一般水平的人来说,读一种或几种公认写得比较好的文学史很必要。
t(2)读作品选。为什么要读作品呢因为整部文学史就是由许多时代的无数作家一起创作出来的,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是由当时许多作家一起创作所形成的,一个作家的成就也就表现在其平生遗留下来的作品上。所以无论是对一个作家或一个时代以至相续几个时代文学的研究,都必须立足于作品的研究。
t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精神产物,优秀的文学作品凝结着作家高尚纯美的感情,并以优美独特的手法表达出来,有着深厚隽永的艺术魅力,影响着读者的精神境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如研究宋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多为词人的代表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词的丰富多彩,而且注释通俗完备,评析精当,是一个影响较大的宋词选本。但如果是研究一个作家一个诗人,就应该尽可能读完他的全部作品。
t(3)读古代典籍。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首先应有个大致的了解。中国古代图书自唐以来一直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古典文学属于集部,但若要深入学习古典文学,对于经史子三部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典籍都应了解甚至熟悉,这是研究古代文学基本功的一部分,不能忽视。
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十三经、古乐、文字等方面书籍,以及解释经书的着作,儒家经典了"十三经"为代表,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后《礼》分为《周礼》《仪礼》《礼记》三种,《春秋》分为《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种,加上《论语》《孟子》《孝经》《尔雅》成十三经。
t史部,主要是各种体式的史书,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别史、杂史等。研究古代文学,应注意其历史背景,一定要读有关的史书。比如研究先秦两汉文学,要用心读《史记》《汉书》;研究唐代文学,要读新旧《唐书》等等。史部还包括地理着作、政书、目录书等。
子部,收集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的着作。此部范围广,收书也比较复杂,有哲学书,也包括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农学、军事、艺术、宗教的着作,也包括笔记小说和类书。子部中也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书籍,如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等及其有关书籍。儒家思想,主要见于《五经》《四书》;道家之书以《老子》《庄子》最为重要性,儒道之外,法家的《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文辞优美,应加以注意;小说家中的《世说新语》记载魏晋名士言行,隽永有味,对后世影响很大,也应阅读。
t
t二、收集材料的注意事项:
t1、广搜博采,多多益善。大量有系统地阅读有关文献,可以借助于目录学,如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补正》等书的指引,一部部地查找。一定要宽泛一些,以免顾此失彼。
t2、透彻理解,发现问题。重要的材料是一字一句地读,反复读,方能获得透彻的了解并从中发现问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注意于古人行文的细小处发现并获得对问题具有关键作用的材料。搜集材料,要有耐心和恒心,注意积累,在阅读过程中要花工夫记下有价值的材料和心得体会。
t3、避免先入为主。应该做到一切从材料出发,而不是根据已有的观点来对材料进行取舍。例如要研究一位诗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读他的作品集,读他的有关资料,了解前人对他的研究状况。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你所发现的有些问题前人已经研究过了,那么这样的问题就不再有研究的必要;但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有些方面你认为值得研究但是别人尚未涉及的,另一种是有些问题别人虽然研究过,但你自己的体会有所不同,或者别人的结论与你所掌握的材料有矛盾,或者你所掌握的材料正好可以对前人的某一观点做补充,那么,这些独到的体会都将是适合你研究的课题。这样确定下来的选题比先主观地选个题目,然后很辛苦地往下做要容易得多,写起来也不会泛泛而论和流于一般化。
t三、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
t研究方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手段,手段是否有效,如果撇开研究者本身的因素,主要看它能否与处理的对象相应,研究方法应该是根据研究对象而确定的。
t近二十年来,古代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与研究方法的更新与多元化有密切关系。我国传统的考据、点评等批评方法,的美学的、历史的、社会学的批评方法仍然被广大研究者所运用;此外,现代西方众多的文艺研究方法,如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方法、形式主义批评方法、语义学、符号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新批评方法、信息论的研究方法等都有所尝试,而且在运用这些批评方法时,还常常交叉、灵活地运用。从研究对象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古代文学研究的进展。
二、了解不同的婚恋动机、婚恋类型及其利弊
在解读古代文学中的婚恋题材作品如《牡丹亭》《红楼梦》等时,分析其社会因素及其对后世婚恋观的影响,结合当今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媚俗、庸俗、低俗、拜金主义爱情观。在针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明白哪些是低俗的,哪些是高尚的,并探讨面对社会上的拜金爱情、“外貌协会”、爱情即性等观念时的应对策略。
四、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
在古代文学婚恋题材作品如《诗经?谷风》《长生殿》《孔雀东南飞》等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不同婚恋观的利弊,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错误婚恋观导致的人间悲剧,如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对个人而言,如果处理好爱情,可促使恋爱双方奋发向上,不断进步,如处理不当,则容易沉溺其中,影响正常生活、学习,甚至从此萎靡不振;对家庭而言,因为感情不顺自暴自弃,并因此伤害自己及他人的家庭;对学校而言,部分大学生公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拥抱、接吻等,影响校园正常秩序;对社会而言,因感情受挫而引发的大学生自杀、报复等恶性案件数量正呈上升趋势。
五、在正确婚恋观引导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观
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及时评估、调整自身的婚恋行为
在充分认识婚恋动机、婚恋类型及各种婚恋类型利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婚恋行为进行自主的、及时的、客观的评估与调控,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婚恋观。
七、配合学校其他教育途径做好课后跟进引导工作
(一)课堂教学中民俗文化因素的渗透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由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具有相对固定的特点。从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乃至唐宋元明清文学,这些文学历史的脉络基本不变,教学的内容无非是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等内容。相对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若要讲出新意和变化,只能依赖于评价视角的转换和改变。而民俗文化因素的渗透与运用就是一种新的评价视角和教学思路,不仅能揭示出古代文学的内在文化含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从民风民俗视角切入教学,才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从真实的文化氛围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得到真知和教育。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繁杂,需要教师结合古代文学授课内容加以整理和挖掘,再配以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展示。
(二)实践教学中民俗文化因素的应用
一直以来,古代文学课程偏于理论教学,疏于实践教学的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的瓶颈。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强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性,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就显得刻不容缓。笔者在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也尝试从民俗文化角度进行切入,注重民俗文化因素的应用,不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更有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古代文学论文对李清照咏春词赏析
仲春时节,沐浴和煦的暖风,或踏青于郊野,或倦懒于窗前檐下。闲散间爱读读前人咏春的词句,或唐诗,或宋词。其实,无论是前人还是今者,春天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吟咏的季节,有春风拂面,有柳绿桃红。但面对良辰美景,也不全是赞颂,字里行间,说的也不全是欣喜和快乐,也有忧愁和哀惋。本人喜欢李易安的词,在她的词里,就有很多都是在春天美丽的季节里,抒发自己的一腔愁绪和满目的辛酸。
关键词:李清照咏春词
信手从易安居士的咏春词中拣选出两三首,与同好者共赏。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的“梅花纸帐”并没有给她带来那么多的恬适和快乐,因为她最至亲的人不在身边,随亲人逝去的,还有那份缠绵的柔情。所有的诗人都是敏感的,只有一颗敏感的心才会对一片秋叶的飘落、一朵春花的盛开寄托无限的情思。不知道李清照看到沉香燃尽的时候,心里的那份孤寂可否一心承载,她是否想到的是柔情远去后的冷清。她说:“沈香烟断玉炉寒”是不是影射自己的心情呢,追忆当年的两情相悦,伤怀眼前的孤枕难眠。哪怕是简陋木床,哪怕是粗布棉被,只要鸳鸯交颈,寒夜也温暖,而现在,虽然是“梅花纸帐”,但孤枕寒衾,也让人长夜难奈。春夜还有几分的寒意,而如水的心情,更平添几分寂寞。
无声的夜会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但笛声悠扬的夜,会让伤心的人更伤心。也许是呜咽的笛声让夜色更觉清冷的原因吧,而比笛声更悲凉的,却是箫音,如果此时箫声响起,李易安的眼泪是无论如何也忍不住的。清冷的夜,如泣的笛声,几行清泪,此情此景,无法让人不动容,无法让人不伤心。
伤心的程度是无法形容的,但李清照告诉了我们她有多伤心。空对雅致的藤床纸帐,心里却了无佳思;动听的笛声,在她眼里,只会惊破了梅心的春意,并不能激发半点的快乐心情;淅沥的春雨,并不能让她感觉到生机,只会催下伤心的眼泪;她想到箫音,因为她必有伤心的悲泣,这声音太象箫声;由箫音又想到吹箫人与知音双宿双飞;空楼独倚,断肠人泣,梅花虽美,无人可赠。伤心!我看到的是满纸的伤心!
这首词词牌叫做《孤雁儿》,不知是天意巧合,还是李清照有意为之,连词牌都带着几分寂廖之意。
思念之苦,想不出还能有多深;离别之意,想不出还能有多苦。后主词也有太多的悲凉,但那是一国之君的悲凉,虽然大气,但有时未免离人间太远。李清照的伤心,是一个普通人的伤心,她的思念之苦似乎你我都经历过,都可以感受得到,只不过,她叙述得太真切,无论什么时候,读起它,都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彻骨的痛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十三岁的李清照,这一年避难金华。金华双溪,是著名的风景区。前两年,我曾在仲春时节游过金华的武义。熟溪廊桥,郭洞古村,都美得能让人忘情。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有非凡才情的易安居士呢。周辉的《清波杂志》曾记载,李易安在南京时,“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雪天尚且如此,何况春意盎然时节。但在做这首词的时候,恐怕满眼的春色已经不能再让易安居士有那么多的情致和诗兴了。
国破,让一个有爱国热忱的词人悲愤;家散,让一个感情细腻丰富的女人伤心;物失(李清照珍藏的文物丢失),让一朝才女扼腕。在这样的心境下,李清照只有写下这首武陵春以寄托情怀。
“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春天在怀有不同心情的人眼里,景致和情绪都是不同的。在赏春人的眼里,是万紫千红的。后主词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在这里,读者似乎可以嗅到轻风送来的花香;:“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在追忆亡人的情绪里,春色只能使人更添哀愁。梦窗词中的春天,因为爱妾的亡故而使人伤怀。而李清照的眼里的春天,就更有让人难以排遣的愁苦,她不仅仅失去了可以琴瑟相和的丈夫,还失去了把玩在手的字画古玩,就连居所,也无定处。这些令人心痛的情绪堆积在一起,在心头挥之不去,春天,再不能让她有任何美好的兴致和情绪了。落红千片虽然伤感,但毕竟有色彩和香味,可以闻得到,看得见。但当花入尘埃的时候,我们只能在记忆中去搜寻花香的感觉了,这时,对花香只是一种追忆和缅怀,如同我们缅怀一位逝去的故人。陆放翁《卜算子》有云:“零落化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碾作尘的花是不可能再闻得到香气的,所谓“香如故”只是在回忆中的零散的片断而己。
2利用多媒体加快教学节奏,扩大教学知识容量
3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深化教学内容
4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是相通的,流传下来的古代名曲众多,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今天,作为古代文化传承者更应该将古典音乐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在课后放一段古典音乐,不但能娱乐学生的身心,无形中也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大有裨益。现代人对影视的兴趣远远超过书籍,据统计2011年中国人均年阅读量只有4.35本,很多人可能一年未读过一书本,但是很少有人一年未看过一集电视或一部电影,而年青一代对影视的兴趣则更加浓厚,以影视带动原著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现代有许多书籍是在影视热播后才得以畅销的,《亮剑》是都梁在2000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但是直到2005年据作品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它的销量才大为增加。而《蜗居》和《山楂树之恋》两部书早在2007年就已经出版,但是直到2010年两部同名影视剧热播后,图书才成为畅销书。即使是名著在影视热播后也能带动其销售,《红楼梦》、《京华烟云》、《倾国之恋》等名著无不如此。
5总结
四、结语
体验法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古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有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设置一种环境让学生去体验作品的美感或作者的感情。这样在特定情境下可以更好地收到学习知识的效果。比如讲解柳永的《雨霖铃》时,可先让学生进行想象:一个秋天的傍晚,凉凉的秋雨刚刚停歇,一对深爱的情人在帐篷旁边话别,水中的小船,岸边的杨柳,天上的残月,带着寒意的秋风,二人泪眼婆娑,互相凝视,茫茫未卜的前程,后会也许无期的岁月,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一切的一切都交融在此时的画面中。教师可以把这一番场景进行描述,学生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甚至于还可以把这种离别延伸到学生自己身上,比如上大学前如何与自己的父母告别,如何与自己的同学告别,等等。在这样的类似场景下,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就融入到词中了,也就理解何谓离别了。体验法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体会到作家的创作思想,作品的情感表达。
二、比较法
三、诵读法
四、讨论法
自古以来,因地域与历史的关系,中国古代形成了很多各具特色并让我们能引以为豪的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三秦文化、吴越文化、湖湘文化、岭南文化、闽粤文化等。应该说,中国古代文学范畴离不开这些地方历史文化,地方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作家和作品分布于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这些作家作品属于地方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地方历史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无比紧密甚至水融的关系。因此,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时候,离不开地方历史文化,地方历史文化应该很好地融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孔子、孟子都是古代鲁国人,他们首先属于齐鲁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然后才属于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屈原首先属于楚(湖湘)文化的一部分,然后才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所以说,没有地方历史文化,就不可能有中国古代文学。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不能高高在上,离开地方历史文化泛泛而谈。离开了地方历史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地方历史文化融入成高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路
(一)编写地方历史文化读本,作为古代文学教材的重要补充
不同地域有各自的历史文化,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有不同的特点和特色。齐鲁大地,因为是先哲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因他们而发轫的齐鲁文化闻名中外;位居我国西北的三秦大地,因为有了半坡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昭陵、乾陵等古代遗迹而使三秦文化大放异彩;地处中原的洛阳、开封因有多朝立都而被国家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即便位处岭南一隅的桂林,也因为古代文化遗址众多、古代文人墨客来往者众多而位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既然各地都有各具特色且丰富多彩的地方历史文化,如能将其编写成地方历史文化读本,作为古代文学教材的重要补充,不仅能极大地拓展古代文学的外延,而且能极大地丰富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同时,还会进一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习内容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加可亲可近,从而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变以课堂教学为主为课堂教学与实地参观并重
(三)深入实地考察,绘制地方古代文化文学地图
(四)举办各种沙龙,让地方历史文化
二、立足实际,由易而难,调整必要的章节适应民族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
三、充分利用当代媒介手段,将书面知识与直观呈现结合起来,深化民族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感知能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教育也进入到一个现代而多元化时代,所谓教育手段、教育理念也已超越传统意义所涵盖的范畴,不再局限于简单地教与学等低级层面,还应当包括由科技带来的物质层面,以及由物质层面所引发的技术、技法等更高层面的革新。近几年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凡对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现代教育装备的介入大大改变了传统教育的面貌,教育教学如虎添翼,焕然一新。民族地区由于诸多原因在教学现代化方面可能有些滞后,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支持力度的增加,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平台也已基本形成。“好风凭借力,扶其(按,原作“送我”,今化用)上青云。”(《红楼梦》第七十回)民族班古代文学教学,除通过上述两种手段或途径提高民族学生理解与接受能力外,还可以借助教育现代化带来的“好风”,通过多媒体等搭建的教学平台,“将抽象的授课内容形象化,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教学手段传达教学信息,全方位的刺激学生的感知器官、听觉、视觉”,在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加深学生的记忆,增加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可以理解及至接受的目的。具体操作如下:
其二,古代文学作品部分,诚如上述,同样可以“效仿”。
比如诗歌,由于中国古代诗词重在抒情,言意立象,“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之于民族学生,其难度不言而喻。百集大型电视片《中华古诗词》所选古代诗词基本涵盖了中华诗词的典范之作,所摄风景、人物与诗词内容浑然一体,诗(词)画相映,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于享受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诗词的内在意蕴。又如《诗经》,由于集中诗歌大都可以合乐歌唱,故其中不少诗篇重被谱曲,再布人口,比如《周南》开篇《关雎》即曾作为主题曲出现在电视连续剧《战国》之首,慷慨激昂,深情浑厚,与荡气回肠的历史画面相结合,令人动容,颇具感染力。他如“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楚汉之争”与《史记》故事等等,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视频资料。如能适当适时与民族班古代文学教学结合起来,即便文化有所不同,对古代文学语言比较生疏,相信借助生动的画面、愉悦的吟诵也能产生比较直观的印象,化难为易,进而破解文学密码,由抽象转为形象。
其三,结合具体作品可以适时适当引入一些具有民族风情、地域色彩的景物、习俗等图片或影像。
中国古代自上古时期始,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之间的交流从未中断,历代官修史书皆有记载。因此,作为文化的产物,文学不可避免地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民族色彩或其背后多少“烙有”民族文化交流的“底片”。比如汉代文学《悲愁歌》,又名《黄鹄歌》,据说即出自远嫁乌孙的细君公主之手,中有句云:“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颇具西域风情,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插入哈萨克毡房以及民族饮食图像。又如北朝民歌《敕勒川》,该诗原本出自敕勒人之手,用鲜卑语写成,后来虽被译成汉文,但其中所写景物、生活却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民族痕迹,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游牧生活在中原地区是绝对看不到的,这样的生活方式以及景物迄今见之于北方一些民族地区,课堂教学同样可以大胆利用。这种将文学作品与民族风情、地域色彩较为浓厚的直观资料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于教学过程中便于理解,而且,尤为难得的是,这一方式还可因取材于周边而为其熟悉从而给人以亲切之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理解与接受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