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涉老年人的诈骗案件不断高发,不少老年人因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屡屡上当受骗。
为提高老年人防骗意识,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人民网制作了一份跟老年人有关的防诈骗礼物,转给家里长辈们看看吧。
保健品诈骗
老年人十分注重养生,诈骗分子借此诱惑老年人高价购买毫无用处的保健品,某些受疾病困扰的老年人会相信诈骗分子所说的各种“神奇”的偏方疗法。
诈骗分子打着免费送鸡蛋、水果、小家电的幌子,租用专门场地向老年人宣传“保健产品”“治疗药品”,夸大产品功效诱惑老年人,从而实施诈骗。
案例
防骗提醒
面对保健品诈骗时,要相信科学,不要相信诈骗分子所说的“神丹妙药”。身体不舒服时,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诊治,相信医生。不要从非法渠道购买保健品,保健品不能治愈疾病,相反可能会加重病情。
投资理财诈骗
刘大爷了解到一位热心的陌生好友推荐赚钱的门道,下载了对方通过链接提供的APP,高额的赔率、“正规”的界面、多样化的玩法,使其深陷其中。在从“老师傅”口中得知,充值5万后可以继续帮忙下注,而且几乎稳赚不赔,于是刘大爷开始“投资”。在巨额的利益面前,他越玩越“大”,把前期已经提现出来的钱再次投了进去,终于凑够了5万……然而,就在准备提现的时候,却发现提现不了,赶紧和对方联系。对方称需要缴纳5万元税和8万元服务费和数据费才可以提现,老刘这才意识到被骗了,遂到派出所报警。
投资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机构和项目。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任何投资都是存在风险的,所有“零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都是骗子的骗局,千万不可轻信。老年人在选择理财产品进行投资时,不要盲目从众,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也不要贪利以防陷入更深的骗局。
收藏品诈骗
收藏品诈骗的受害者多数是老年人,不法分子就是抓住了老年人喜欢收藏东西,但又对这方面知识不了解,不会辨别真伪,就以“高价回收”诱饵来吸引老年人进行购买。为了促成老人最终付款,骗子还会安排专人扮演“托儿”的角色,在此骗局中大都会承诺“回购保本+合同保障”。通常情况下,有了溢价回购的承诺和合同保障,很多老人最终同意付款。
太原的李婆婆,与“收藏品”本无任何关系。一天,她在逛街的途中收到了一张写着太原中盛卓美传媒有限公司的传单。根据传单显示的内容,李婆婆可以去此公司免费领取一份小礼品。到达公司顺利领到小礼品后,公司的销售经理何某告诉她,目前字画收藏品的收益非常大,只要投资,以后的利润非常可观。为了说服李婆婆投资,何某还承诺只要老人投资,她所购的藏品公司可以帮她进行后续的拍卖,而所得的利润也是非常可观。
李婆婆相信了对方的说辞。在随后的几天里,她先后拿出自己积蓄的25.94万元,购买了对方推销的9幅字画收藏品。几个月后,当李婆婆需要用钱时,却发现她花高价买回的这些所谓的收藏字画根本没法拍卖。
拍卖藏品,要认准有拍卖资质的拍卖公司,正规拍卖公司在藏品未成交之前不会向卖家收取任何费用。如果需要签署藏品回购合同时,建议寻求律师帮助。
中奖诈骗
中奖诈骗主要通过信息群发,对受害者实施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或者互联网软件群发虚假中奖信息或邮件,受害人一旦联系兑奖,犯罪分子就以“个人所得税”“公证费”“转账手续费”“滞纳金”“违约金”等各种名目要求受害人汇钱,实施诈骗。
天上不会掉馅饼,更没有免费的午餐,老年人平时一定要注意增强防骗意识,收到类似中奖信息时千万不要轻信,不要贪图意外之财,以免上当受骗。
“荣誉”诈骗
老年人群体在参加社会组织举办活动时,要通过官方渠道查询或向民政部门核实社会组织的真实性、合法性;家庭成员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健康、文明、理性的社会活动。
骗婚骗财类诈骗
不法分子在网络上或公园等老年人聚集地炫耀财富、地位、家庭背景等个人信息进行利诱;不法分子以网聊痛陈失败婚恋史或不幸生活、虚构自己拥有雄厚的财富等骗取同情或博取好感,进而谋财谋色;不法分子编造虚假身份或人际关系信息作虚假承诺或索要财物;不法分子一旦无利可图或骗取钱财到手就会消失。
结婚与交往的前提是需要明确对方的身份信息,对于对方虚构的信息要及时分辨,不要轻易受欺骗。老年人在交往过程中,遇到对方多次索要钱财,无论是以何种目的,都要谨慎对待,可以同子女进行商量。子女也要多多关心老人,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让老年人享受到天伦之乐,不要给骗子机会。
旅游类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各种嘘寒问暖方式,用“温情攻势”取得老人信任;不法分子以低价旅游诱惑,骗取老人钱财后潜逃;导游与景点商店等相互勾结,强制老年人消费,并规定最低消费额,不买不准离开。
强迫消费侵犯了消费者自由交易、公平交易等权利,并且由于强迫交易造成人身损害更是对于老年人作为消费者权益的侵犯。
旅游景点以低价销售假货或以高价销售与质量并不符合的产品,是对老年人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商家欺骗的销售行为需要承担“退一赔三”的责任。
冒充公职人员诈骗
诈骗分子假借认识人社局、社保局工作人员的名义,一次性收取未参保人员数万不等的金额,谎称可代办未参保人员一次性补缴社会养老保险费并享受养老退休待遇。
冒充熟人诈骗
老年人遇到不熟识的人借财物时,只要亲自核实身份,就能避免上当受骗。同时,希望被骗的老年朋友及时报警,记清骗子的特征勇敢地指认嫌疑人,使其受到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