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youremailaddresstofollowthisblogandreceivenotificationsofnewpostsbyemail.
到了杭州站,买手机号码的时候才知道这也实名制了。而且用户照还不行。背不出身份证号码的愚人于是无比郁闷。「户照凭什么不行呢,这是全世界都通用的身份证件,没这个道理啊!」我试图据「理」力争。卖号码的阿姨憨厚地笑着「外国人当然是可以的,中国人一定要用二代身份证」
愚人竟无力反驳。
回来第一件事当然是吃,吃饱了倒头睡。睡起来再吃,吃撑了又睡(喂!)迷迷瞪瞪似睡非梦间,听到母上同吴叔在隔壁看电视,两人讨论电视里的人有说有笑的。然后母上突然自夸又瘦了又美了,吴叔憨憨地附和。
这个月第一次睡到自然醒。起来吃了「早」饭。吴叔边张罗边问「你妈不喝热的粥,要温的。你呢?」我都八百年没喝粥了。吃涨了由吴叔导游做「新十景半日游」。穿着平日倒垃圾着的混不搭衣服,在景点摆波士拍照,一再被问说「这儿你来过么」,还被介绍本地名点小吃。
游客丝带儿成色24K。
吃罢午饭回来,想起来还有两件公文要处理。收拾行李的时候太忙就想搁着等回国清闲了慢慢弄。gmail也上不去了,嗯,也。久居长城外的游客懵了一会儿才开始笨拙地翻墙。弄了半个小时也没翻过去,GoAgent也死了,也。想改hosts一时半会居然查不到gmail最新的ip地址。
程序猿的自尊心遭受毁灭性打击。
吴叔问怎么不回国发展。我想像了一下当初要是不出国,那肯定就不成猿了。父母会安排到清闲的工作。下班后不会去练跑,而是与同事们簇拥着去唱K。大概八年前(就是被催婚到最意志薄弱神经衰弱放弃人生的时候)应该就结了婚。周末就跟老公挽着手去逛河坊街摆波士拍照吃特色点心。现在笃定怀二胎了。
如果那个娶到我的倒霉蛋能忍受这么久的话,就是我娘脑补的这种温馨家庭剧本。
让人觉得幸福。
幸福的人会觉得我这种人难以理喻。明明那么容易做到的事,老是被想像成难不可及的样子。母上难免还是要唠叨「你要是有伴,我就有下家了。以后就不用替你操那么多心」
我的头一路上越来越涨痛。
我这人确实太挑剔了。或者按某些同学的话就是「太有优越感」,抱怨太多宽容太少。母上总以为我回来就能找到下家过上平实幸福的人生,真是太可爱。比较现实的剧本应该是抑郁症发作,隔三差五到天涯上发诸如「我老公/老板/同事是极品」之类的帖子最后成为婆媳八点档文的优秀写手罢。
爆炸案发生在去年的4月15日。但我是个对「纪念日」极度不敏感的人,甚至连自己的生日都懒得过,常被批评「太不浪漫」(我觉得「浪漫」并不体现在这种事情上)。所以直到今天出去例跑时,才惊觉——一年过去了。
波士顿马拉松终点线的呻吟与血肉是促使我提起劲道来注册并自我训练去跑巴黎马尼拉的动因之一。是最大的动因。秉持着「人生只不过一趟遗失的旅程」这种生活理念的人,难免日以继夜担忧:若有一日遭遇什么意外再也不能跑了,而我却从未完成过一次马拉松,将是何等遗憾。
从一件惨案中得到激励,听起来总归不是十分「政治正确」。一年前这样的忌讳也存在于我脑海。而如今,那些「政治正确」只是虚伪罢了。
除了职业运动员之外,什么人能跑进这个门槛?他/她们必须不抽烟不酗酒不熬夜不纵食,必须至少每隔一天跑15公里,每周末跑30+公里,还要做无数的核心肌肉群训练,阶段性控制饮食,并阅读相当的运动书籍。不是一个月,不是一年,而是日复一日的「自制」,月复一月的「奔跑」和年复一年的「忍耐」。
不是追求健康,不是梦想身材。只是觉得这样快乐。唯有能从几十公里自我折腾一般的奔跑中得到乐趣的人才能一次又一次去挑战马拉松的终点线。而只能内心平静踏实的人才能在几个小时的只身奔跑中感受到快乐与满足。
一年前,我疑惑发问「炸伤炸死一群长跑爱好者到底是能达到什么政治目的」?
一年后,完成首马的我懂了。这群站在波士顿马拉松起跑线上的人,这群能在3小时半完成极限之旅的人,我不敢说他/她们个性有多好、为人多么善良,但至少都必然具备「自控」、「坚忍」和「执着」这样的品质,并且从来不需要或者已然与自己取得了和解。
恐怖份子要摧毁的并不是那些马拉松跑者的腿,而是人类中最为自控最为坚忍最为执着的那一群继续寻求「内心平静」的美景。
「憎恨」是chaos的能量之源。如果能让这些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在通过「克己」而挑战「更好自我」的人学会诅咒、仇恨、恶毒与失心疯,那就意味着人类的本质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好。
以恨去回报恨,以恶去回报恶,都是「着了道」。甘地25岁就明白的事,我要到年过而立,跑完了一场马拉松之后方能完然了解。
波士顿纪念日,人群聚集在终点线前15处,沉默。不仅是悼念那些一年前在此处失去生命或者失去腿的跑者,亦是在放下炸弹那一刻失去人之美好的作案者。
即使不复完整,毕竟存活。即使不能成佛,毕竟放下。
IfIcan,thenyoucan.
大约是这样的心情罢。
在意图引仇恨的波士顿爆炸案的一周年纪念,我终与自己取得了和解。
4小时28分不能算能拿出手的「好」成绩。鉴于目前半身残废中,也干不了别的,就记录一下这个不好的personalbest的起承转合好了(最后有巴马的tips,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拉到分割线服用)
因为是首马,也不知道别处是怎么操作的。但巴马颇似嘉年华,主持人在各种舞曲的伴奏中十分聒噪地介绍场上情况,开选手的玩笑,还乐此不彼地吓唬「三二一,开跑了」——其实大家都戴着运动手表,根本没人着道。要不是戴了运动眼镜,我肯定被排在前面的意大利团使用的队服配色闪瞎在起跑线上。
虽说对于所有地球人来说,这项运动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但是看到那么多人——老的、少的、肥的、肿的都比自己快,还是令人很觉不甘心。这种胎里带来的无聊虚荣是我直到今年才想要认真参加一次马拉松的原因。
姐是个慢跑爱好者,人称jogger,所以也没有那么serious,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高兴了多跑几圈不高兴了走两步回家。1月6号报名后放言「老娘要跑进4小时」也就是双子座的叫嚣罢了,倒是连着有两个处女座来劝我「三个月的时候哪够啊!别太逞强搞到受伤或者猝死!」。实际上填表时我还是很有自知地把自己归在最慢的那一组。
就这样,训练表最后的一个月作废。毫无全马体验(最长lsd是32公里)的我就这样赤条白晃地站上了起跑线——带着换季常见的咽喉炎和偏头痛。临时更新新底线——五小时。
开跑前,我在想自己的墓志铭上可以这样写「这个人是作死的」。
姐的字典里当然有「放弃」这个词,不过其反义词就是「马拉松」。所以即使要死,还是毅然决然去作了。
但是被一群同样来自虐的人簇拥着,「作死」的脑电波在空气中流蹿煽动。这座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城市在第一波客潮到来之际关闭了主干道只为了让我们好生作死,而我们这群天南海北来的游人身处春艳的花都却心无旁驽一意作死。周日的行人纷纷驻足为作死者鼓掌叫好(法国佬的「人浪呼」)。巴黎所有带有鼓或铜管的民间乐团倾巢而出,摇滚、爵士、各民族乐、太和大鼓、非洲手鼓……给吾辈作死加油打气(最受欢迎的是西班牙斗牛曲。要是能拉个交响乐队奏《波莱罗舞曲》就好了,这种偏执狂的气质最般配)
这vibe实在太美,我的身体无法抵抗。人生总得有那么一次说作就作的死。那就死吧!
以每10公里1小时5分钟的速度跑完33公里之后,大小腿肌肉一齐宣告「极限到了啊,亲。再远就不能了」。而且没有在18度「高温」下跑过这么远,电解质流失得太快,手指肿得都握不住水瓶了。一阵阵冷汗飙上来。虽有心杀敌,身体不听使唤。前半程还能给路边乐团拍手,从这个公里点往后那是字面意义「笑的力气都没有了」,眼神都空了(8号照片就出来了,估计后十公里我都像在演「行尸走肉」)
其时姐屎意极浓,而且径外一片树林,正是就地解决的好场所。作为一个优质背包客,对于在草丛里大小便这种文明问题我看得很淡,犹豫再三而不敢去的原因,乃是跟电影电视中的智者老人一样笃定「如果我蹲下去,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PS:插个花,提醒所有首马的小伙伴,肌肉实在超负荷了那只能走。但!千!万!别!停!!!更!加!别!坐!
如此且走且行到了37公里半,左脚外侧肌脻突然火烧般疼起来,脚往地上一踩整个人都像通电一样。这一公里,走得都龇牙咧嘴。眼看39公里的记点就到了,一看手表已经到了下午两点,也就是说已经我已经跑了4小时15分。
如果要实现4小时半,只有拼尽所有查克拉跑完剩下的3.195公里。内心念着「你丫敢在这里趴下看看!死都死到这一步了,要死绝!」,那真是一段「用灵魂跑步」的精神之旅。踏过终点后,看到表上显示两点17分几乎要跪在地上放声大哭时,大脑终于恢复工作——开跑时我的表就比大会的快。
回来心惊胆战地查成绩,4小时28分39秒。谢天谢地谢谢我快几分钟的表。谢谢所有陪伴一路的乐团们(我们跑了五小时,人家可守了六七个小时,直到最后一批跑者冲线)。谢谢让我跟跑的两位大叔——10公里处我去上厕所,回到路上发现大叔放慢了步子在等我,尽管我们全程未曾说过一句话。谢谢本组领旗人(要不是4小时半这一组的领旗后程超上,最后几公里我可能真的不行了)。谢谢一路上加油的路人(可惜在这「万国旗展」中独没有见到五星红旗。在我最需要同胞的声音的时候。20公里时看到一位背着法、中两国国旗的小哥在走,跟他说了声「加油」,不知道小哥最后有没有完马)
最后谢谢巴黎。把初马献给你,因在世上所有的城市中,我最爱你。凭着这份爱,我超越了自己。我说,这是世上最好的爱情。
ThesevagabondshoesTheyarelongingtoRUNRightthroughtheveryheartofitMarathon,Marathon
2.运动眼镜十分必要。有很长一段路是向阳跑的,眼睛会十分疲劳。
3.每10公里处有流动厕所。别有两段森林路程,男士也可在那里浇树。
4.每5公里有补给处。除了水之外,还有白糖、香蕉和橙子,所以这一段路!上!很!滑!千万小心别!摔!了!
6.全程只有一个点有运动饮料提供。所以最好还是自带补充电解质的物质。
7.巴黎全段没有太难跑的点。比较丧心病狂的是25公里后面的隧道……25-30公里是身体向大脑不断释放「你丫别跑了!再跑你就要死了!」讯号的全马最难点。这时候把人弄进一个黑漆抹乌看不到尽头又充斥着噪音的地方其!心!可!诛!而且隧道出来就是连着几个坡段,心理战玩得piapia叫!!!
8.终点处有理疗点和按摩点,凡运动疼痛都可以跟理疗师和按摩师沟通。但如果你跟我跑得差不多慢,就会遇到大排长龙的情况(在跑了42公里之后站在排队的滋味……)。姐买了premium的offer,就有专供按摩组,可以嗑着意面等叫号。这个offer颇贵,不过如果是外来的同学(就是城中没有自约按摩师的),还是推荐。
无厘头的结尾,「两只猴子的故事」之类势必令小学体育老师感到无比自豪的旁白,还有汽车撞人别说正面大特写连个侧面直击都没有,这些个黑锅万恶的广电局反正早替中国电影人背惯了。
希胖子那会子因为海斯法典不能在屏幕上呈现啪啪啪之事,人好坏么也要放烟花暗示一下。太血腥的场面总菊说不能拍,那末用动画演示呢?用老电影的片段剪入呢?用歌舞场面表现呢?甚至用赵忠祥老湿的《动物世界》乱入呢?审查制度下的中国观众特么是比审查制度下的美国观众差了800里的敏感点,只要不是明刀明枪的插入就没有快感是吧?完全不值得花心思用技巧去讨好是吧?
话说起来,中国人民的老盆友昆汀居然自己动手硬是把露点的强哥都剪过审了!这真是一种怎样的国际主义精神啊!
这样一想,终于有点吐槽的热情了。
本片的故事情节不算复杂,总体也不至精巧。看着看着会生出「矮油!你去整容了怎么没告诉我」的熟悉感。这本身不是个问题。吃饭睡觉打豆豆的笑话一百个人也可以有一百种说法,就看你说得有没有意思。
这片子的扣全下在前二十分钟,头重脚轻仍然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还是--你敢不敢把个局布得那么没劲
在剧本君的设想中,这个故事端的尽显机巧:黑老大为了防止临检设计让小律师开走自己的车顺带把藏在车里的也隼带过关,等过了边检就指挥手下马仔把小律师放倒,伪装成事故。但不料一杯白汤下肚的小律师一上路就开始不断作死,最后反倒把马仔撞到假死。虽说是事故,但是一来已经因为帮黑老大辩护脱罪惹翻了当地警方二来自己是酒驾又在路上搞了事,小律师不敢报警意图自己处理尸体。
当然了,这都可以拿一句话撸过去--别跟国产片计较细节,谁计较谁装逼。这片子至少想办法去圆了,它有多努力我知道。
比如法庭戏这种最容易拍出「假酒」味理应回避的穿帮大户,为了应上「酒驾」和「签名的酒水单」这两个扣眼,硬是给瞎拍了(如果我没搞错的话那是刑庭审公诉案吧,请问控方在哪儿呢?)那么我说都已经折腾成这样了,小律师喝了假酒后开车上路的镜头是不是应该来一点「酒风得意马蹄疾」的节奏,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把以下几个关键词串连起来:「戈壁」「红车」「醉鬼」,那个「动次次动次打次动动动动」的拍子是不是自己就响起来了?中间插播一下黑老大表示「你中计了」的媚惑狂娟45度角阴笑作为过场。这场戏才算完整。
在《小时代》之类的「配图有声书」接连上映之后,中国的导演们是不是忘了有个叫做「镜头语言」的东西也是可以用来向观众传达信息的?
当然你不拍老大喋喋喋律师眼迷离不影响叙事,像吾辈这种冰雪聪明洞察入微逻辑强劲分析一流(以下请大家自行脑补一千字此类形容词)……的影迷,通过上下文打量你小子想干嘛分分钟无压力。不过么……这样也就觉得没意思。这也算导演和观众之间的契约吧,我已经做尽了一个电影观众应有的义务,你也得把导演该干的活计都干好不是?本片倒好,全程镜头没有任何节奏变化,保持在军训跑步121212的韵律上。这样也能自high起来的观众都是神品,宁导可要好好珍惜。
影片中的三个主要角色也都被拍得特别没劲。
黑老大被设定为残忍阴狡有如胡狼,但是在影片中缺席了情节大推进的中段。人物刚出场就不见了,设定就只有设没有定。后半部突然又跳出来前头划下的气场早散了,感觉就是故事展开到这份上不来个大boss搅和一下弄不下去了,于是黑老大响应群众号召又回来了,随剧本君的需要想到哪儿折腾到哪儿,一会儿想到撞车灭人一会想到一氧化碳杀人事件一会想玩大埋活人。
舞娘作为中段剧情的关键角色,和小律师完成两猴子的故事大搞人性救赎的,出场时连个交待镜头(你懂的,拍拍眼神啊打扮啊腿啊,上下撸一撸)都没有。她跟小律师在小黑屋里那场戏你敢不敢多来几个机位?她求小律师救命时敢不敢放个眼部的手部的特写渲染下气氛?她把全部积蓄给黑老大换小律师命的时候敢不敢用小律师的POV给舞娘加个背景光?
至于小律师,全片台词最多前后变化最大的角色。台词还能不能更敷衍了?这片子的台词都只具备「交待情节」的功能丝毫没有「刻画人物」的考虑,中间还要藏肖恩·潘啊头条啊血染的风采啊这种冷笑话,low得底裤都掉了。就好比两人相亲没什么话说,只能讲讲「我们家的遗传病史」,对方冷不丁在遗传史里来了段「大毛二毛的弟弟叫小明」,真是让人抖落一地鸡皮。徐峥老师我打从春光灿烂猪哥哥那时候就很喜欢,但就这片子看,演正剧颇吃力。人物本身台词也好镜头也好已经都没什么爆点了,您不给点人来疯每句念白还都掉尾音,我真是看得血糖都下降了。
要把「没意思」展开来说就是以上那样了。人不能说生来就有意思吧,但到了一个岁数上有没有意思都定型了。我到现在就看过宁浩两部片子,另一部是《疯狂的石头》。以我的趣味来说,这人就是没意思。好多可以玩的点他都没有要玩的意愿--比如小律师骑马那一段,好不好先让小律师被马蹶下来一次,再连滚带爬地翻上去,然后才接那么潇洒的狂奔镜头,中间再加个慢镜头,拍拍徐老师在大漠孤烟中长发当风的英姿,这样我才会觉得好玩(也可能趣味太恶劣)。
不过我看来宁导是个有脸皮的人(像彭浩翔就属于有意思而没脸皮的)。在当今的中国影坛,有脸皮倒是比有意思来得金贵。宁导下回换个剪辑师傅,把台词都推敲琢磨一下,场面调度的经验再长长,还是能拍出像样的商业类型片的。
有朝一日能把套路耍到精,有没有意思也就不那么要紧了。反正我这种观众也是会被围观路人骂神经病的。
两年前的《心理学》杂志用了整整一刊来分析继父母、养父母、生父母、祖父母如何妥善处理一起生活的孩子们的问题,使这些在大人感情纠纷中全然无辜的孩子们能够心无芥蒂地在被爱被保护被尊重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家庭变故中,首先以孩子的立场出发,要求父母先为孩子做出最周全的考虑;或者是以父母的角度出发,让父母经由孩子的眼泪和痛苦解决自自问题。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文化冲击」吧。
一开始读到法国这边关于本片的影评,无论是lepoint还是lamonde都无法抛却欧洲佬的执念为孩子的身心诸多考虑。坐在电影院里也是,边上的法国人问我「日本的小孩都这么镇静么?这是很了不得的事情啊!」
啊,我不是日本人。不过就在我这个中国人看来,这也确实很不得的事情。但是对于本片中两个只得六岁的孩子来说,「爸爸不是我的爸爸」这个事实所带来的天地崩塌三观重组并不是那么重要的,至少远不如野宫良多这个年近不惑的中年的心灵成长来得关键。
为了使这种「倾斜度」更为合理,交换孩子的动机也不是离婚丧偶之类因大人本身失误而造成的,而捏用了一个在现代看来实在过于戏剧化的理由——出生时抱错了。如果不是导演惯用的去戏剧化处理,我还以为自己是在看根据哪期《知音》杂志改编的故事呢。
这种颇为荒谬的理由,把双方父母都置于「受害者」的地位上。以本片所表达的视角来看,父母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情感折磨甚至要超过被告知「叔叔才是你的亲爸爸」的孩子们。
「小孩的适应力很好。」就这样,曾经因《步履不停》而被我看好的是枝裕和,走出了视线。这不是技术问题,不是执行问题,而是视野的问题。
孩子,从家庭的角度来说是血脉的延续,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是习俗的传承。这部电影中的两个家庭,在社会层次分明的日本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家庭氛围和养育理念分处两个极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更接近西方的精英世界反而更重竞争意识更多规律条框,反而在家尊放着祖先牌位的传统家庭倒是过着更接近欧式田园的闲散生活。
这是日本社会也是东方文化目前正面临的问题。「自我认定」的问题和「文化归属」的问题。如果真的深入展开会变成极大的母题。这是导演所不擅长的。所以社会议题向家庭问题内缩,家庭问题向个人纠结内缩,浓缩到男主角野宫良多的摇摆不定上。对血缘联系更为执着的野宫良多要经由失得两个儿子的修行,才终于掌握到早在二战时就通过《小王子》贩售全球的「你为你的玫瑰花所花费的時间使你的玫瑰花变得那么重要」的「驯养奥义」。
新颖么?才怪。深刻么?并不。感人么?看个体罢。接日本的地气么?或许罢。但就算接地气,这也不过是男主角野宫良多一个人的心灵旅程罢了。他的养子和生子,他的妻子和父母,都是为了他最终能学识这么简明的——至少在我看来——近乎天然的一课中,担当着无私的助攻。「爸爸你知道蜘蛛人是蜘蛛么?」「不知道啊,谢谢你教会我」看似温馨团圆的对话,然细思一层:庆多何辜?
是枝裕和有他的表达欲。但是大家都这么大年纪了,即使有那么一个不吐不快「我才不要跟我爸一样」的朴素志愿,也满可以找到更为圆熟更加妥帖也更有层次的方式来表达。
看到照片落泪的那一幕设计感太刺眼,就显得矫情了。揉背、敲钟、洗澡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因为整体所散发出的「自我中心」小宇宙也变得苍白。
是枝裕和的镜头还是一如既往的干净,人物还是一如既往的温和,调子还是一如既往的清朗,配乐还是一如既往的简练。仅从观赏性而论,除去在良多调任后略为拖沓之外整体上倒也不坏,只不过趣味和眼界这两样东西,如舟行逆水。也就只能到这里了。
EP20里娜静终于说出了她跟垃圾分手的必然性。从而解释了曾经让我觉得很莫名的EP16-EP17。当时我甚至怀疑过编剧的爱情观
编剧君,对不起,我错了。但是你要体谅一下曾经陪母上撸过好几年韩剧的人这种固定思维不是那么容易转变过来的。
娜静这一句话,其实也是以上那些火星来的骚年们总是因金星来的少女们给出的选择题而苦恼的根本原因。
「你说是应该开门呢还是关门呢?」骚年们听到这句话,脑回路做出的判断是「哎哟,果然你连这种小事都搞不掂都需要我的意见呢。那本大爷就来给你指条明路吧」
说穿了,这是感情中的权力游戏。如果场上投手和打击者的位置永远不变,这场比赛也就没有看头了。总要你投一局然后把球权还给我,这样有进有退才能继续玩下去。聪明的少女们就是在这些日常穿衣吃饭开门关门我换个新发型好不好的问题上巧妙地索取球权。
娜静这句话还让我想起来:曾经,我也有个哥哥。在乡下念书的那几年,一个很要好的同班女生有个大三岁的哥哥。因她文静不爱动而我又是城里来的独生女,所以凡半夜捉鬼、下河摸鱼、爬墙翻屋这些事情她哥哥都拉着我一块儿干。一些不明真相的小伙伴只知道他有个念小三的妹妹,从来没见过,也就一直把我当他亲妹。于是那些年,凡出到外面,我们真的就跟兄妹档一样。
「哥哥」就是那个你想掏鸟蛋就背着你吭哧哧爬树,手臂磨破了也不喊痛的人,是那个你想赶集就站在他爹28寸的自行车上光着脚踩风火轮一样把你载过去的人,是那个看到你哭鼻子就算被高年级男生打到吐也会去单挑的人。
我记忆里是真没见过他窝囊的模样。可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兄妹恋——从《我心荡漾》到《蓝色生死恋》——就从来不是我那杯茶。哥哥做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是哥哥。习惯了这种模式相处之后,至少在我看来,根本不可能回到「我不只是你需要照顾的对象,也是你可以依靠的肩膀」这种理应是对等的情侣之间的关系。
从第一集到大结局前夜,我追剧的心理经历了以下的变化:
我这是在看神马?-->生活推理片么这个难道是?-->擦,果断还是偶像剧嘛!-->艾玛,这一个个小梗千里伏脉挺好玩的-->细节真心不错呢-->我说安达充老湿您的膝盖还好么?-->这个案子本侦探宣布已经破了!-->艾一咕,居然回到传统韩剧套路!编剧君你在一部片里跨这么多类型你家里人知道么?
编剧这是铁了心要把「猜老公」进行到底。不然这集完全可以像普通的情侣(比如三三cp)那样做些正常的约会吵点正常的架讲点正常的情话玩点正常的粉红。总之一切应该是要变得很正常才对。
但就为了这个ms已经把很多观众逼成「神探(经)」的梗,这一集果断进入了「那些年我陪妈妈撸过的韩剧」当中「我看着你,你却不说话」的为了虐而虐的节奏。
好在是看直播,还有满屏飞过的玻璃心观众的留言可以逗乐。我真想推荐被这种程度就虐出血的观众去看《天桥风云》练就强心脏。要是当年网络有那么发达的话,小政派和远均派绝对可以约在哪个天桥底下互薅(我这个字用对了吧,东北的同学们)头发。现在的编剧不敢下那么重的药大概都是怕被人肉出来之后有观众去他们家放火吧——实话说当年我真对《天桥风云》的编剧起过杀心。凡在那部剧里站在男二这一队并坚持撑到最后的……虐点一般都已达到可以卍解的级别。所以我对这种拖拉战术只有单纯觉得闷气而已(摊手ing)。
不过就算这样腆着脸摆明车马玩弄收视,本片编剧在结构上真当十分玩得转。前几集一直神隐,我一度以为被成家送回马山乡下的小噌噌曝光率爆表(不是我俊儿差评!!!)这让人回想到那个很热的夏天,成妈怀着噌噌的时候,一切都还没有开始的时候。
按照这个「轮回」的结构,娜静应该再去一次球场,再看一回七封的比赛,然后再一次,两个像约定过一般朝同一个方向走下去——人生的路。
PSS:神一般的Friends居然也神助攻了。有洁癖强迫症的Monica和温油超耐心的小钱钱是《老友记》的神配(反正我喜欢这一对远远远超过公主王子那一对),太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