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ermeasuresandStudyonMentalHealth
ProblemoftheLeft-behindinRuralAreas
DINGTongfang
(DepartmentofEducation,HuainanNormalCollege,Huai'nan,Anhui232001)
AbstractMentalhealthinvestigationwascarriedoutamongthepupilsingrade2-4fromprimaryschoolsinAnhui.Resultsshowedthattheprevalencerateofleft-behindfemalestudentswashigherthanthoseofleft-behindmalestudents,higher-gradestudentshigherthanlower-gradestudents.Weshouldpaycloseattentiontothementalhealtheducationofleft-behindchildren,andfamily,schoolandsocietytakemeasurestoletthemgrowuphealthily.
Keywordsleft-behindchildren;mentalhealthproblem
1对象和方法
(1)对象。安徽境内普遍存在劳务输出,选择某地为研究地点,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心小学2-4年级学生672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52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男生241名,女生211名。其中二年级学生123名,三年级学生146名,四年级学生183名。在年级、性别构成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统计学分析。建立数据库采用Epidata3.0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检出率。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分布
表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性别分布
2.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分布
表2反映了2-4年级的留守儿童之间,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和总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年级上升,除了对人焦虑、恐怖倾向略有下降外,高年级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和总焦虑倾向均高于低年级儿童。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不断接受来自社会的多重压力和刺激,在遇到问题时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调节。在行为和心理上非常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但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交流和沟通,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
3建议与对策
3.1父母承担职责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要承担起监护责任。父母双双外出的,应尽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其次,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多回家探视孩子,多与孩子谈心并倾听孩子的烦恼。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产生被遗弃感和自卑感。最后,父母要多与学校老师联系,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3.2学校加强教育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87%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有非常要好的小伙伴,他们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很开心。教师要鼓励和表扬留守儿童,像父母一样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让孩子在心中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予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应及时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心理变化,共同解决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
政府部门要对弱势儿童建立补偿和救助制度,不能仅是建立在个人同情和社会的自发力量之上。政府认真担负起职责,真正意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净化儿童生存环境,成立专门机构研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由专人负责管理,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可以较好解决留守儿童往返学校安全及校外活动无人过问等问题。
基金项目:淮南师院科研项目
(2010WK03;HSJY200904)
注释
①吴霓,丁杰,唐以志,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②闵永胜,姚本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1):49-52.
③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522.
关键词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智力训练
二、健康情绪
重视培养智障儿童的健康情绪。通过教育活动使残障儿童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预防和转化不良情绪,在自信中找到自我。学会表达情绪,克制和宣泄不良情绪。也可以帮助残障儿童疏导负性情绪,如愤怒时,可以听音乐、作画、进行运动等,悲伤时找朋友倾诉;焦虑时,可以进行自我放松等。还可以从残障儿童的闪光点入手,逐渐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无能的,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逐步建立起自信,找到自我。
三、优化环境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稳定的生活和教育场所,必要的物资设备,适当的空间条件,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基础。在教室的布置中,推行“一块语言版、一个玩具柜、一个生态窗、一个音乐角”,有利于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上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精神环境对残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人际关系与环境气氛和谐,生活快乐,以及家长与教师积极关爱,那么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容易趋于积极;相反如果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下的残障儿童容易形成冲动、愤怒、攻击等不良心理行为表现。对此,在学习和生活上,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用无私的爱去感化、温暖他们的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带领他们走出迷茫,使他们感受到校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他们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提供保障。
四、教育氛围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重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智障儿童产生对老师强烈的喜爱情绪,这种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特殊学校中,培智儿童都是一样的,没有特殊,没有歧视,培智儿童可以很好地找到集体归属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朋友,也可以成为别人目中有威信和乐意信赖的人,是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智障儿童虽然有智力缺陷,但同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准确的判断力。当他们能够真实地感觉到你在重视他、关心他和尊重他时,他们会表现出无限的真诚。特殊学校可以给智障儿童造出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
五、多方协作
六、开展活动
所谓“教无定法”,对于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固定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因而其教育方式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取向性、针对性的开展。作为教师,应勇于肩负起育人的伟大使命,秉承“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理念,尽可能排除、疏导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使其积极地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一、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二、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情绪教育入手,注重环境引导,多方配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培养和控制积极健康的情绪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通过教育活动使智障儿童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培养健康的情绪,预防和转化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情绪宣泄和释放。如通过游戏、谈话、情境表演等形式,学会表达情绪,克制和宣泄不良的情绪。也可以帮助智障儿童疏导负性情绪,如愤怒时可以听音乐、作画、进行运动等;悲伤时找朋友倾诉;焦虑时,可以进行自我放松等。我班学生李宇轩为中重度智力生,情绪非常不稳定,易冲动、爱笑、爱哭。有较好的语言表达、理解与领悟能力,主要采用认知心理辅导的方法。辅导的主要任务:争取他的信任;采用谈心法,倾听他的心事;让他讲讲自己的心事与同学相互不和的心情;让他自己分析当时的想法与采用哭闹这种行为的错误,帮助他能够正确认识到采用哭闹、冲动行为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更加看不起他,同时认识到易冲动、爱笑、爱哭。不讲理的坏处。计划每周约谈1-2次,每次5分钟左右。经过一个月的约谈后,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加上安老师的监督与配合,他慢慢改掉了不讲理的习惯,能努力做好个人的卫生。每周到校后情绪逐渐稳定,不再哭闹。
2、优化生活的教育环境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物质环境通常指在生活和教育场所,必要的物质设备,适度的空间条件,能够为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物质保证。作为教师,我尽量给学生营造多种潜能发展的班级环境,在教室的布置中,推行“一块语言板、一个玩具柜、一个生态窗、一个休闲角”,有利于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上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精神环境指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精神环境近似无形,但能从多种角度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下智障儿童容易形成冲动、愤怒、攻击等不良心理行为表现,甚至导致生理机能的失调。我班学生孔令苗、路静尤为突出。人际结构稳定,气氛轻松愉快,关系密切、和谐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在心理健康上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精神环境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3、家庭、学校和社区相互配合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措施
三、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注意的问题
1、参与
对智障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没有真情投入的感受,一堂心理健康课可能对他们毫无意义。为此,在课堂上要有多重感觉的恰当刺激,引起他们的兴奋。如在教学《妈妈的生日》时,我从询问学生的生日开始,引发谈话的兴趣,接着转而又问,你们知道妈妈的生日吗?大部分学生没有回答出来,于是我采用调查、采访、讨论、写生日卡、送妈妈生日卡、为妈妈过生日等多种形式,一步步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升华,达到了增进学生与母亲之间感情的目的。
2、分层
教学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对于智障学生尤其如此。在心理健康课中要做到设计的环节包容性广,应突出不同层面学生都有所感触或领悟;参与面广,每类学生都有表达的要求;选择性大,每一类学生都可能选择到自我展示或参与形式;开放性强,要淡出课堂的境界,形成教育的开放性的“环境”。
3、体验
一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行为抑郁
“行为抑郁性主要是人在陌生的环境下,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胆怯、退缩、恐惧、紧张、不敢主动接近陌生人和陌生物体的气质特征,这种气质特征就是我们俗称的‘胆小’。”①在农村中,父母离异或是丧亲的单亲儿童,缺少父母一方的关爱,经常产生被遗弃感、孤独感,加之缺少父母一方的保护,在“儿童圈”中地位不高。因此,在同伴交往中往往表现得比较被动,在与陌生同伴交往时也很少表现出积极情绪,更多是胆小、拘谨、紧张,行为抑郁性。
2.自我认可度低
农村单亲家庭儿童表现出独立、懂事的情感倾向,因而被认为很优秀,但他们的内心实则很脆弱,自我认可度低。在很多事情中的优秀表现,是内在的焦虑和自卑升华为过分的要强,这种要强,恰恰会让他们行为偏激。从其心理规律来说,农村单亲儿童更容易与普通家庭的儿童做比较,容易滋生出自卑、焦虑的心理,做事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攻击性强
“攻击,又称侵犯行为,指个体采取的使他人受损失或不舒服的行为,包括殴打、侮辱、抢夺和损害他人财物等霸道行为。”②单亲儿童往往不允许别人碰触他们的伤心地带,再加上他们的感情无处宣泄,郁闷的心情也无人问津,于是他们通常表现为遇事易冲动,出现打架、骂人、斗殴等行为,这些现象在农村单亲儿童的行为和心理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农村单亲儿童的性格更为脆弱,难以经受挫折,稍有波动,就更容易心灰意冷,受到老师批评后,往往抵触情绪较大,容易为一点小事跟同学发生矛盾,且忌恨、攻击心理严重。
4.冷漠、叛逆
二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
农村单亲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养方式出现了问题。农村单亲家庭中出现的家庭气氛不和谐、教育方式不科学以及农村环境下的社会评价压力等,导致了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之一些农村单亲家庭的家长,受经济条件限制,每天忙于生计,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对儿童心理出现的微妙变化几乎没有察觉。在这种缺乏关爱的环境下,农村单亲儿童产生感情饥渴和不安全感,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各种各样心理问题慢慢突显出来。
2.社区生活环境单一
三解决农村单亲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改变农村单亲家长的教养行为
2.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完善学校基础设施
解决农村单亲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第一,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用知识的满足感来分散单亲儿童注意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品德修养,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单亲儿童更多的关爱。第二,学校应该增设心理咨询课程,定期对于单亲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对于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采取解决措施。第三,学校应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丰富校内娱乐生活,减少心理压力。
4.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关键词】书法练习;心理健康;纵向研究;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表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对于陶冶人的性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之所以提出书法练习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长期的书法练习实践使人们从直观上感受到了书法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作用。中国的书论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有关书法与个体心理发展关系的论述,其中有关书法练习可以疏导情绪、缓解焦虑的功用更是被广泛地提及。如周星莲在《临池管见》里说:“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烦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到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这在很大程度上蕴含着书法可以进行心理调节的思想。
书法练习之所以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作用,另一方面的证据则来自于现代书法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高尚仁研究发现书法具有调节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激活认知、加强知觉敏感性等作用,更有研究者将书法训练引入到儿童孤独症、儿童多动综合症、神经症、精神分裂、弱智以及老年痴呆等多种心理障碍的治疗和矫正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治疗促进作用。此外,高尚仁等人还曾对书法的心理生理活动特点进行过深入地研究,发现在书法活动过程中,人的呼吸、脉搏、血容积、血压以及脑电活动都有相应的变化,特别是血压与呼吸的变化;并且书法练习可以降低焦虑水平,对人的情绪状态有积极影响。
所有这一切都启示我们书法练习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回顾已有的论述和研究,我们也不难发现,对于这一论断更多的是停留在主观的阐释上,缺乏实证性研究的支持。书法的生理心理学虽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书法练习对于调解情绪的可能机制,但其不足在于难以考察书法练习的长时效应。我们认为,书法练习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必然体现在长期的作用条件下。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设置了参与书法练习的实验组和未参与书法练习的控制组,通过对他们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探讨书法练习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上海市某小学选取3个三年级班级作为实验组,开展书法教育。同时在该学校同一年级中选取一个平行班,不进行任何干预,作为研究的控制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在生源质量、师资配备等方面大体相当。被试总数为148人。其中,实验组被试106人,男54人,女52人。对照组被试42人,男22人,女20人。
1.2研究材料
1.2.1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简称CPQ)由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波特(R.Porter)博士和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R.B.Cattell)教授共同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修订。14种人格因素的平均重测信度为0.56,每一种人格因素量表的信度系数列于表1。
表1儿童14种人格因素量表信度系数(两测间隔3周)
1.2.2书法教程选取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周斌副教授开发的《书法艺术教程》作为本研究书法练习的标准教程。
1.3研究程序
1.3.1前测于2004年9月在所选取的小学进行CPQ和CBCL的前测。测试过程由研究者一人完成。
1.3.2书法训练干预从2004年9月开始至2006年7月,对选取的实验班被试统一开展毛笔书法训练课程。课时为每周2节课,同时规定一定量的书法练习作业。
1.3.3后测2006年7月同样上述小学进行CPQ和CBCL的后测工作,测试程序与前测相同。
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是重复测量一个因素的两因素实验设计,亦即两因素混合设计。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
2.1心理与行为问题总体变化的描述性统计采用CPQ的两个次级人格维度即焦虑和神经过敏性水平来反映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儿童的行为问题则由CBCL总分表示。在不考虑书法练习效应的条件下,被试总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变化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书法练习的主效应主要体现在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比较上。从统计结果来看,在焦虑水平、神经过敏性水平以及行为问题上,书法练习的主效应都达到极其显著或显著的水平(P
有关性别差异的检验发现,男女被试在焦虑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被试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性被试的焦虑水平(P=0.00)。在行为问题方面,性别差异呈边缘性显著(P=0.06),而在神经过敏性水平上,性别差异不显著(P=0.83)。
3讨论
[关键词]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一)流动儿童的消极情绪较普遍
(二)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较突出
流动儿童的年龄为6-14周岁之间,在心理上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外部环境的稳定与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心理和行为的顺利发展。流动生活、新环境的适应往往让流动儿童很容易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如退缩、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不能形成较为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不爱合作活动、对老师或家长的批评过分敏感、不善于与人交往,表现出性格内向、敏感,行为拘谨、相对孤僻。表现出较为突出的行为适应问题。
(三)流动儿童的学习问题较明显
1.学习动机缺乏。因受跨地跨校的不连贯学习生活的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多处于中等偏下,加之父母教育指导能力的不足,家庭经济和地位难以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流动儿童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均受到影响,表现出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积极性偏低,自信心不够。2.学习适应困难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中表现出学习适应困难的比例较城市儿童高。究其原因,可能是与学习环境不稳定、教育条件不足、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有关。城市学校里,教学进度较快,知识拓展面广,采用信息化手段,城市儿童配备智能化学习设备甚至参加各种学习班。通常流动儿童对新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适应,如出现偏科现象,英语学习很困难,学习效率低,厌学情绪比较明显,甚至逃学,沉湎于电子游戏,直接影响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