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例:服药初有些症状加重,坚持服药和心理疏导终于显效
第二例患者:术后全身多处痛且晕,为何药效起伏不定欠理想?
第三例患者:M国留学生患广泛性焦虑,回国就医问药,提问多多
第四例患者:起初不规律服药,病情反反复复;规律服药后,病情明显缓解稳定
三、1个附录
强烈推荐同时看看此文的姊妹篇:《神经症或躯体化症状:药物加心理疏导1+1>2》
后文中提及的患者的焦虑症的诊断没问题,医生开的药也大致没问题(有时剂量偏小了些),即使剂量可以,但病人有时断断续续服药难免会影响药效,当然不同药的组合也很重要。此次我接待该患者后专门叮嘱一定要按医嘱规律服药,不要随意脱服漏服(若效果不理想,应找医生调整),同时给予数次或很多次正规的心理疏导也有一定帮助的(每次45-60分钟)。
有人非常担心药物副作用,虽然说明书上列出了不少可能的副作用,但实际上发生率非常低的,就好比一个人想坐车去某个目的地,若总担心出车祸,那还敢坐车吗?(所以说正规药物的副作用就如同出车坐车的副作用一样,概率是非常低的)。我常用的方法是小量起步服用抗焦虑药(1/4或1/2粒起步服用),逐渐加量至治疗剂量,既避免了服药初期的轻微不适,又让病人心里和身体有个适应过程。实际效果:98%的病人都能坚持服用下去的。
药物调整和停用应征求大夫意见:具体用什么药,如何组合?中间调整剂量或调换品种等,或什么时候减药或停药,应征求看病时面诊大夫的意见。
有的病人没药后再去买药,难免停药几天,导致已经缓解的症状复发或加重。故建议大家一定要打提前量,在还有一周的药量以前就应去医院买药了。
偶尔忘服一次药,不必补服。继续按原计划服药即可。
服药初期有不适怎么办?个别的病人初期(1-3周)服药后,可能还会更不舒服(原来的病症未开始消减,新的症状反而出现了,比如头晕、迷迷糊糊、胃肠有些不适、失眠加重或焦虑加重,或嗜睡、白天犯困、疲乏无力等),若新的不适比较轻的话,忍忍几天就可能好转。若增加了明显的不舒服或明显过敏反应(过敏:皮疹、局部红肿、瘙痒等)(即使是初期仅小量服用),不妨立马停药,再就近找医生反映新情况(若有过敏性皮疹,也不妨找皮肤科大夫看病),由医生决定下一步如何办。我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先停药再减半服用,即让病人停服4-6天后再从更小量服用看看(比如原起始服1/2粒,那减为1/4粒后再试试;原起始服1粒的,那减为1/2粒服用),有的反应就不那么明显了,4-6天后再逐渐加量至原来的起始量;若减半量服用后还是有明显不适,那就可以停用,找大夫换用新的药物再试。
也有病人几乎服所有药后都出现难受,怎么办?我有小窍门的......(只能面授,不给病人面授,门诊给家属面授机宜)。
若出现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最好及时停药,但有些较轻的皮肤瘙痒、头晕、胃肠不适等,一般不考虑过敏的。
服抗焦虑药期间若出现了一般的感冒、腹泻、低热等,可以不必停药。若是手术、高热、严重腹泻等,咨询主管医生的意见后可以暂时停用几天的。
药力偏弱有4种情况:A药物药力相对于偏弱,比如谷维素、丁诺环酮、坦度螺酮或戴力新,单用药力偏弱。B:用药的品种合适,但剂量没加到足够(根据体重和病情程度而言),比如舍曲林或文拉法欣仅1粒/每日(应为2粒或更多),虽时程够,也很难停药的。C:单药剂量足够,但缺少必要的辅助药物。D:药物品种的选择和搭配不尽合理。
为何不能停药之一?还有一种常见情况,病人一直按医嘱规律服药,剂量也足够,服药期间症状明显消失,医生让逐渐减量后症状复加重,药加回来后,又明显见好。如此反反复复,无法停药。依我个人经验,药物只是单纯缓解症状而已,无法让病人的心理、认知和思维模式(也包括外界环境某些因素)有真正改变。故药物治疗时许多病人一定要辅以系统的心理治疗,自己要花大力气去调整内心的各种心理问题等,才有可能最终解决根本问题的。
可心理疏导或自我调整,谈何容易!需病人本人内心有较强的改变动力、要持之以恒,同时要花费大量心智、勇气、财力、精力和人力的。在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心理咨询涉及到自我内心的探索,自然会谈及自己既往经历的许多不痛快的是是非非、爱恨交织,其实让人直面内心的各种负面情绪、纠结和痛苦,有的人会不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有的承认,但会回避核心问题或不愿做心理咨询。
较轻的心理问题,若自我心理调整到位,可以不必服药和找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或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做自我心理调整,也可以暂不服药的。若1-3个月的自我心理调整后仍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恐需药物或/和心理疏导了。
为何不能停药之二?还有一种极端情况,用任何药,即使药力也非常强了,效果还是很不好,往往是因为心理的负面情绪太强烈(没有正规有效发泄过)或外界给病人的压力太大,病人又无法躲避或很艰难的在抗着。我们的经验是:此时短期强有力的心理干预就非常必要和重要了,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很多时候对病人那方的背后情况(资源)是无能为力的。
为何不能停药之四?不管是那种情况,难以停药的,不要简单怪罪为药物无效或药物成瘾,而是要在有经验大夫的帮助下,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找出多种可能的具体原因的,然后针对性的调整治疗或心理疏导方案。现实情况往往不理想,比如病人的资源太弱或太少,或他/她仅做1-4次心理疏导后,就不愿再做长程的心理疏导,或干脆不愿做心理疏导,等等,我就不仔细展开了。
不要频繁换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不管在哪儿看病,也不要太频繁换看病的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当然不是说不可以调换的)。有不懂的或心存疑惑的,不妨找原主治医生询问。病情有变化,也应及时找原主治医生随诊。若经过多次看病和接触,对某医生的服务不太满意(可能是人文素质或专业技能方面),或某医生委婉向患方建议请另请高明者,等等,患方不妨再另换医生看病。
医生看病或随诊时,抗焦虑药药力和剂量等也要视病情进行加减调整。而且患者的各种情况也会有变化波动的。从概念和治疗角度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基本等同于神经症。
平时注意事项:尽量少抽烟喝酒,少熬夜,尽量做到规律生活,心态平和,均衡饮食,适当运动,鼓励多于他人交往。
什么情况下能减药和停药?(所有症状消失后再巩固继续服4-6个月再考虑逐渐减药和停药!!)
第一类是被迫停药:副作用太大不能忍受、某些新出现的疾病与现行服药有明显冲突、无法买到药、无钱买药。有的病人容易受周围人的各种影响而停药。有病人讲,我的邻居说服药有毒的,我就停了,可症状有加重了。我问她:你干嘛不去找邻居看病呢?她回答:她不是医生啊!?我问:那你为何听她说两句就把我开的药停服了呢?她:尴尬状??
关于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的关系:
20111120闵:北大六院心理科的丛中教授今天在宣武心理俱乐部主办的“首届心理咨询与临床应用交流论坛”上讲(大意):心理疏导是什么?就好比救火,药物是水龙头出的水,近水解近火啊!心理疏导呢,就是慢慢找出火源的。光有药物,没有心理(疏导),药效难料啊;有了心理(疏导),药效更好嘛!
闵:我个人斗胆补充一句,大火已给建筑物造成了破坏,心理疏导呢,不仅要找出火源,还要协助楼房的主人重新修复房子。只不过呢,心理咨询师在旁唠唠叨叨的,他/她可不是干活的主力。谁干活呢?修与不修,做决定的/干的认真与否,干得聪明与否,能否吃得苦?等等,自然是靠房子的主人啦。意思是:心理咨询师仅是陪伴(需智慧和高品质的),真正的心理调整还得靠病人本人。
闵:但我坚决支持任何大夫或学校老师去学点看点心理学知识或心理疏导技能。为何?学点总比两眼一抹黑的好啊!前者试图把人类肉体和精神里的各种麻烦搞掉或削弱,后者是往人脑里灌输知识或灵魂什么的,人体和人脑这一进一出的,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呀(人体要是汽车那样容易修理那就好了!)。这两类职业待遇虽无法给欧美那边的同行相比,但工作性质于国于民是非常重要(党中央也是非常重视的嘛!),故除了饭碗的需要,我们要当自强!!
丛中老师讲课非常生动形象,他还说过(大意):“医生,尤其是精神科或神内科的医生,学些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大有用处的”;“心理学和临床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的紧密结合,这一模式在国外早已非常成熟了,国内早晚会往这个方向转的”。
闵:我的个人理解--只是目前医院科室条块分割太明显,搞精神的、搞神内的和其它科室,愿直接开检查单开处方,懒得推荐心理咨询;搞心理的也不经常同内科交流,也愿以开药为主,同病人简单谈几分钟应付啦。换成我也会如此的,按国家标准收费实在太低60元/小时,脑力劳动得不到尊重和对等回报!无法让心理医生很热心做正规心理咨询。
二、4例病例汇总
zhaoJH20120308首次网上提问(门诊看病后)
病人20120308:闵主任,按照您的叮嘱,我们一天两次黛力新、心神宁片、b6,晚上一次米氮平,已服1周多了,可是我头晕还是不见好,有时候晕的更厉害了,身体有倾倒的感觉,浑身乏力。现在服药已经11天了,可是一点都没有好转的迹象,我有点着急,上次去看病,和您的其他病人聊天,都说吃了药有好转。您看我是继续服药还是去找您调药呢?救救我吧,这样下去不能工作了。
闵宝权大夫20120310:不用着急,请继续服用,慢慢会见效的。
病人20120416:闵主任,您好,我4月7号从您那里第二次看病回来,按照您的嘱咐,米氮平增量至一粒半,结果晕的更厉害了,我坚持服用了一周,晕的难受,就自行减药到原来的药量——一粒,头晕好一些。期间做了一次心理疏导,一次催眠,感觉还行。今天头晕有所减轻。没有别的事情,就是告诉您一下,我恢复到4月7号前的药量了。我看那个药的不良反应其中就有头晕。本来是治疗头晕的,结果是加重了头晕。您看这样行吗?昨天傍晚您的心理助理给我做了一次催眠放松,又给我聊了30分钟,我把内心的一些东西稍微讲了一点,平时不给别人说的,今天到现在感觉不错。又给您添麻烦了。
闵宝权大夫20120417:可以减回一粒的。
病人20120512:闵主任,您好,我的头晕在您的治疗和心理老师访谈的帮助下,1个半月后明显好了,过去看过几个医生,服药好好坏坏,总体效果从来没有这次好。多次看病,我都快失去希望了,刚开始服您开的药,我还以为又像过去那样没效的......。现在,我真的好高兴啊,谢谢您,也谢谢刘老师!
闵宝权大夫:很好啊!一波三折。正所谓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为您的坚持和努力所换来的结果感到高兴啊!建议您:请继续门诊找我随诊和继续做心理疏导吧。该病人共服药11个月,停药还继续做了几个月的心理咨询(共50次左右),一年后完全康复。
第二例病例:术后全身多处痛且晕,为何药效起伏不定欠理想?
xixnxnxx08x2x0提问:能否诊断为神经功能失调?20120221
女30岁,以前身体良好。2011年9月患RX肉芽肿(在胸部),手术后一个月左右感觉肩狭骨有蚁行感,逐渐发现四肢发烫,周身异常感。11月乳腺又再次手术后症状时好时坏,逐渐感觉四肢关节轻微疼痛并向手指间,脚指间放射,肩,背,四肢肌肉也疼痛,并伴有头皮层刺疼,头晕,乏力,耳鸣,耳痛,有时脸部都会疼痛,全身多种肌肉跳动,多梦,全身不适。此种症状能否判断为神经功能失调?应怎样治疗?
病人:当地医生诊断是神经症。给开了黛立新,舒眠胶囊,新乐康片。开始吃的几天特别有效,全身一点症状都没有。但第6天开始,全身各部位又有点窜痛,但头不晕,睡眠也好多了。医生说是波动期,让接着吃药。想请问我这种情况是属于波动期吗?这样的药是属于对症下药吗?
第一次:“医生诊断为神经功能失调,开了乌灵胶囊和舒神灵胶囊”
闵大夫:诊断方向是对的,但我认为药力肯定弱了。
第二次:“医生给我诊断是神经官能症。给我开了黛立新,舒眠胶囊,新乐康片。”
“开始吃的几天特别有效,全身一点症状都没有。”
闵:坦率讲上述药物不可能如此快的见效的,“特别有效”不过是某种心理暗示在起作用而已。这恰恰反证了:您的多种躯体化症状不过是功能性的而已。
“第6天开始,全身各部位又有点窜痛”
闵:疾病本来的症状还在那儿嘛,该在的还会在那儿,变多变少变强变弱,属于常见的波动而已,本质上没大的变化。
“但头不晕,睡眠也好多了”
闵大夫:很好啊!药力虽不足,多少会起些作用的,只是难痊愈啊!
我的建议很简单:药要加强的,更要就近找心理咨询师去做心理咨询的。
“想请问闵大夫,我这种情况是属于波动期吗?这样的药是属于对症下药吗?”
当碰到此类问题时,我现场多半是这么给这些病人解释的。利用“冰山理论”:好比海平面上我们看到的冰山似乎不大,其实水平面下面一定还有更大的冰山存在。一个人的身体这么多的功能性症状,就好比看得见或感觉得到的冰山,不管这个病人承认不承认,意识层的下面(潜意识里)一定还有更大更多基础性问题的。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内心或潜意识还有不少负面情绪没处理好。每个人发病的原因不外乎是外因加上内因的综合起作用。有的发病诱因即使现实中已经处理好或过去了,但功能性的症状仍持续,这可能就与他的性格心理特征有关,后者又与成长的模式有关。任何人的性格一定与7岁前父母的抚养模式有深刻关联的。有的人小时候的某些成长经历(被明显忽视、不安全、孤独、害怕和恐惧等体验,或被父母事无巨细的管理或苛责)会深深的印在心灵深处,即使意识层面已经想不起来,仍然会对她/他的整个人生造成深刻又持续的影响。若孩子被无条件宠爱娇惯、未经受挫折经历等会让孩子只习惯索取、被满足和立即满足,不习惯忍让、谦让和耐心等待,走向社会后很容易在人际交流方面四面碰壁的,也不能很好处理自己内心的各种不良情绪。
第三例病例:美国留学生患广泛性焦虑GAD,回国就医问药,提问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