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消息,疫情,让重庆这座城市突然安静了下来。然而,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情绪——焦虑、不安、烦躁,并没有消停。
城市上空,一条条跨越时空的心理咨询热线,架起了市民与心理咨询师之间沟通的桥梁,让一份份焦虑不安消弭于无形,让部分紧张的人们以平静坦然的姿态面对疫情。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市民身边的心理咨询热线,见证跨越时空的心理慰藉。
“语速很快,传达出的情绪是苦恼、否定、愤怒。”吴燕说,她花了半个小时让对方一吐而快,随后引导她做放松练习缓解情绪。
“你现在回到房间,靠着也行、躺着也行。先深吸一口气,让气在腹部停留3到5秒,慢慢往外吐。觉得舒服就闭上眼睛,再来一次……”几次呼吸训练后,这位妈妈说话的声音变缓变慢了,能和吴燕轻松交流了。
当天,是吴燕和她约定回访的日子。
每晚11点到次日凌晨5点是热线接听高峰期,熬夜成了家常便饭。
“老师,我想出去跟小伙伴玩,家里都待烦了,还常常跟父母吵架,感觉我都不是他们亲生的了……”接到这个孩子的哭诉,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博士、心理学部心理咨询与培训中心专硕教学主管吴波心里咯噔了一下。
“这位同学,我能理解你的情绪,你一定遇到了不能克服的困难。”吴波一边倾听孩子的想法,一边耐心安抚他。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咨询研究与培训中心实践主管张新荷有过一次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通话。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咨询研究与培训中心实践主管张新荷在接线督导中。(受访者供图)
来电者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出现自伤的想法。针对这种风险较大的来电者,他们首先进行危机评估,然后尽量稳定对方情绪,再想办法通知当事人的家属,并联系警方,直到危机解除。
24小时“跨时空”的陪伴
▲11月20日,赵蕾正在接听心理咨询热线。(受访者供图)
“小邹,我理解你,你有这些想法都是正常的,而且你工作这么努力,是我们赞赏和推崇的。”赵蕾耐心地倾听着,一边记录着小邹的情况,一边用嘶哑的声音轻声安慰和鼓励。
赵蕾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已经十几年。11月8日“小蕾花开”心理工作室接到黄桷坪街道通知后,决定开通24小时社区心理咨询热线023-81694576。
把8岁的孩子送回家后,赵蕾简单收拾了两件衣服和一些日常用品,便在单位住了下来。和她一起住下来轮流值守的,还有她的同事赵碧,也是心理咨询师。
几天下来,这条社区公益心理热线共接到求助案例87个,她们的声变得嘶哑。赵蕾表示,她们会一直坚守公益心理热线,为需要的人提供24小时“跨时空”的陪伴。
原标题:只要你倾诉我就在倾听——走进市民身边的心理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