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资产配置逻辑重构,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七大趋势解析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在“债牛”行情与“存款搬家”现象助推下,迎来存续规模的持续回暖,逼近28万亿元大关;面对“资产荒”挑战,市场持仓配置逻辑发生深刻重构;同时,监管利剑直指“伪净值”灰色地带,推动行业进行自我净化;为保障投资者利益,多家机构主动触发产品提前终止潮;此外,信息披露透明化、标准化制度建设加速推进;为让利投资者,银行理财机构相继启动多轮手续费调降;而密集换防的初代高管则预示着行业新旧交替。

这七大关键趋势,共同绘制了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发展的新图景。

规模持续回暖

2024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得益于去年底以来的“债牛”行情以及“存款搬家”带来的规模快速攀升,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接近2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约2万亿元。

受央行叫停“手工补息”影响,存款与理财之间“跷跷板效应”更为显著。一方面,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居民存款同比少增,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45万亿元;另一方面,银行理财规模仅4月增幅就超过2万亿元,呈现出远超往年同期水平的“超季节性”增幅。

据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汇总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包括招银、信银、光大、浦发和平安5家股份行理财公司,以及工银、中银、农银、建信和交银共10家机构的规模合计为16.1万亿元,较5月下降约6700亿元。

相比往年,2024年上半年银行理财的“跨季效益”下降幅度显著缩小。据券商中国记者测算,以上述10家理财公司为例,3月和6月份总规模单月降幅分别为5%和4%,较上年同期降幅显著缩小。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6月末理财产品规模环比上月减少约8000亿元,存量规模约28.1万亿元;跨过季末后,7月第一周回升约9300亿元。中信建投证券马鲲鹏团队研报预计,随着居民财富再配置以及禁止“手工补息”影响,理财规模在下半年将持续提高,全年规模有望超过30万亿元。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主要理财公司规模维持正增长,上述10家理财公司合计增长约1.21万亿元,增幅达8.15%。分机构看,浦银理财、交银理财、光大理财等机构规模上半年增速较快,增幅在14.85%至19.56%之间;而招银理财6月末较年初下降约880亿元,降幅约3.5%,但其规模仍接近2.4万亿元居于行业规模第一;此外,兴银理财超2万亿元保持规模第二,信银理财约1.85万亿元位居第三,工银理财、中银理财和农银理财的规模居于1.7万亿元梯队内,三者差距较小。

产品货架方面,随着存款利率进一步下探,以货币市场工具资产打底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受到影响,该类产品上半年“流失”规模较大,多家理财公司下降规模超1000亿元。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上述10家主要理财公司的现金类产品上半年规模减少约10%,合计下降约5300亿元。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现金类理财产品规模为7.72万亿元,较年初下降约8400亿元。

此外,得益于债市良好表现,固收类产品年内增长显著,该类产品也是银行理财规模回暖的主力军。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上述10家理财公司合计较年初增长约1.21万亿元;其中二季度末较一季度末增长约1.51万亿元。

“资产荒”下重构配置逻辑

“好发不好做”——4月重回正增长轨道后,银行理财遇到了烦恼。

在投资者风险偏好审慎的情况下,债券和存款一直是银行理财配置的绝对大头。随着城投债净融资额上半年为负且利率持续走低、“手工补息”被叫停等情况交织,业界“资产荒”呼声又起。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城投债总发行量约2.16万亿元,净融资额-1701.9亿元。与此同时,提前兑付金额增至1377.2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902.96亿元大幅增加。

华福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徐亮统计,截至6月末,仅有0.91万亿元城投债估值超过3%,占全市场规模仅约6%。另外,多份券商研报的共同观点是:随着地方化债不断深入,未来城投存量债务将继续压降,所以市场仍将处于缺少优质城投资产的境地。

另外一个使得银行理财收益率下台阶,尤其是重创高存款占比产品的因素,是“手工补息”被禁。

“理财之前是很积极配置协议存款等补息存款的,现在没有“手工补息”了,高存款占比产品的报价肯定是要下台阶的。”一名银行理财公司的固收投资负责人直言。

这句话勾勒了“手工补息”被禁后银行理财面对的可能挑战。

截至2023年年末,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29.06万亿元,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的占比达到26.7%。也就是说,截至去年年末,庞大的银行理财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持仓规模高达约7.76万亿。当然,这里面有多少是补息类存款,尚未有权威统计。

中信建投对“手工补息”存款全量规模做了测算,推测“手工补息”存款规模约为20万亿元,主要集中在大行和股份行。

另外,普益标准对2024年一季度理财产品持仓数据做了统计分析,称今年一季度新发理财产品持仓中“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为84.8%,较去年四季度提高了2.66个百分点。按产品类型来看,开放周期越短的产品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依赖性越高:开放周期在90天以下的各类固收类产品持有的现金及银行存款的占比均在25%以上。

就不少从业人员的感知,理财产品收益下降或新发产品的基准下行,并不全是“手工补息”被禁所致,更多是因为债市震荡走弱的影响。但他们也指出,“手工补息”取缔后,高存款占比的开放式产品,尤其是一些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确实在断崖式下跌。

监管堵上伪净值化灰色地带

近年来,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进入深水区,渠道对于产品净值的回撤容忍度进一步下降,理财公司加速把产品往“稳健低波”的特点迁徙。

平滑一只理财产品的净值曲线有两种可行方式:一是从最基本的持仓入手,增加低波动资产占比,比如增配ABS和存款等;二是从估值方式入手,代表性的做法是借道信托使用平滑机制调节产品收益:由多只理财产品申购同一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合同约定信托计划于赎回开放日或每个工作日通过循环“补差”和“计提”特别信托利益(或称风险准备金等),实现不同理财产品间的收益平滑和净值持续增加。

其中情况二已经被监管盯梢。六月中旬,华东某区域金融监管局非银一处向辖内信托公司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合规管理的通知》,其中就有上文所述情况。除了配合理财公司违规使用平滑机制调节产品收益,监管还针对信托公司配合理财公司在不同理财产品间交易风险资产、配合理财产品不当使用估值方法等问题,要求信托公司进行合规性排查。

当借道信托通道的灰色做法被围追堵截,理财公司平滑净值曲线会越来越多回归前文所述的方式一:即从最基本的持仓入手,增加低波动资产占比。

事实上,今年以来,允许自建估值模型的存量优先股,就成了一部分理财公司争夺的对象。

理财配置的优先股多为银行发行的优先股,因为主体信用更好。在券商中国记者的调研里,国有大行理财公司有两家持有规模在百亿左右,其余四家告诉记者“量较少”。规模排名靠前的几家股份行理财公司回复记者“持有的量不超过百亿”。

根据“法询资管研究”对Wind数据的梳理,银行优先股存量规模约7500多亿元。正是因为存量较小,所以部分理财公司配置需要“抢购”;但也是因为存量较小,即便有小部分银行理财投资经理追捧这类资产,以优先股稳定估值的方式始终不太主流,没有大范围兴起。

“优先股的话,我可以理解有一些固收+产品会配,是因为这个资产虽然是权益,但它表征是固收。但是它体量小,我们根本买不到。持有存量的产品,不会轻易交易。所以我们不看优先股,因为看了也白看。我们现在固收+的部分,更多配股票、可转债。”一名合资理财公司专业投资经理告诉记者。

落袋为安,产品提前终止

进入六月,包括中邮、交银、民生、华夏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布公告称,提前终止旗下部分理财产品,有些为现金管理产品,多数为封闭式理财产品。从公告内容来看,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涉及多种原因:包括投资项目提前到期、产品规模过小、根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合理评估以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等。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截至6月13日,今年以来提前终止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1053款,去年同期为878款,同比增长19.93%。

大批产品提前终止的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有些产品业绩已经提前达标,管理人视市场波动、投资标的可能发生的情况正常止盈。今年上半年,市场走出了一波超预期的“小债牛”行情,产品已经提前积累了收益。而对后续的市场,管理人可能认为优质资产欠配。在监管和投资人愈发看重“业绩达标率”的眼下,有些理财公司在产品实际业绩达到业绩基准的情况下,与客户沟通后终止产品。

二是规模过小,类似于公募基金的迷你基金,不利于后续投资管理。理财公司基于压降管理成本的考虑,终止产品。

信披透明化提速

与公募基金相比,银行理财长期存在信息披露不够标准化、统一化、透明化的问题。比如此前理财公司信息披露渠道各异,有些在母行网站、自身网站和APP、代理销售机构渠道全披露,有些则只在母行网站和代销机构披露,还有部分理财公司在自身网站和中国理财网披露。

不仅仅是披露渠道不一,同类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区间、净值披露频率、估值方法也都存在差异。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近半年年化收益率、七日年化收益率……哪个区间对自己产品有利就披露哪个,以至于展示收益率明显调高投资者心理预期。

另外,中国理财网作为较为权威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息登记系统和理财产品展示平台,有望充当统一公开信息披露平台的角色,但目前仍尚未做到信息披露主体、产品信息全覆盖。

在业绩比较基准设定上,不少银行理财设定方式截然不同,包括固定数值型、区间数值型、在基准利率或市场化利率上做加减、指数或指数组合型、基准利率与指数之间的组合等,五花八门。

在理财产品季度运作报告披露上,有些理财产品是在季度结束后15个自然日内披露季报,而一些理财产品则是15个工作日之内,口径不一。

今年6月末,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针对五家理财公司开出合计2900万元的罚单。与此前的罚单相比,这一批罚单更加聚焦在理财业务的信披违规和底层资产的穿透识别问题。

具体来看,监管针对信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平安理财开出罚单的理由里,均指出了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问题。监管开出的罚单,毫无疑问会推动行业提升信披质量。

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理财需要建立更标准、透明、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降低投资者适配性风险。

产品再现“零费率”

据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6月以来,中银理财、农银理财、交银理财、光大理财、华夏理财、上银理财等10余家银行理财公司发布费率调整公告,有机构甚至直接将部分理财产品费率降为0。

从调降费率的理财产品类型来看,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为主。涉及调整的费率种类包括固定管理费、销售手续费、托管费三类。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的基本费率和管理费率在下降,但销售服务费率基本保持稳定。

总体上,调整费率的理财公司通常将固收类产品管理费率下调到0.15%至0.20%左右。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管理费率则普遍下调至0.10%以下。同时,还有一些产品的管理费率、固收投资费被下调至0。

据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抽样梳理,2024年上半年样本理财公司的平均基本费率、管理费率较2023年平均费率分别下降0.21个百分点和0.02个百分点,销售服务费率变化不大。也就是说,2024年上半年,理财子的基本费率、管理费率在下降,销售服务费率基本保持稳定。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近期费率下调也有一定特殊之处,在“存款搬家”背景下,一些理财公司为降费揽客已不惜成本,竞争较为激烈,部分理财公司也被迫卷入价格战。

此外,在销售端,理财公司仍在持续发力他行代销渠道的销售规模。其中,多数股份行理财公司对母行的依赖度进一步下降,非母行代销的产品规模占比正在进一步提高;而头部国有行理财公司相对而言则更依赖母行渠道,但部分机构非母行代销也有一定增长。

具体来看,相比今年年初,平安理财、浦银理财、光大理财和交银理财等机构的非母行渠道产品规模占比进一步增加;其中,交银理财的非母行渠道占比已经突破55%,平安理财和光大理财的非母行渠道占比已经超过40%,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和浦银理财占比接近30%。

高管年内密集换防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理财公司高管变动,新接任者多来自母行系统。初代高管团队在完成了带领公司平稳渡过资管新规过渡期、顺利展业并驰上“真”净值化轨道的使命后,集体退幕。新一代高管接过指挥大棒,带领理财公司在净值化深水区探索财富管理解决方案供应的新思路、新路径。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披露,空缺近半年青银理财董事长最终敲定,青岛银行金融市场部原总经理赵煊出任该职,接棒此前离开青银理财前往汇华理财担任总经理的王茜。

今年6月,券商中国记者获悉,浦银理财新任总裁一职或将由来自母行的李桦接任,目前李桦担任浦发银行总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今年5月,记者获悉,民生理财首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欧阳勇到龄退休,或将由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丛军接班。

据梳理,今年以来,除了上述提及的理财公司,还有光大理财、信银理财、农银理财、杭银理财、渤银理财等理财公司的总裁、董事长或总经理等高管职位发生变动。

日前,券商中国记者获悉,近期还有多家理财公司董事长将面临调动或退休,涉及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理财公司,这也意味着后续银行理财高管密集换防仍将持续。

THE END
1.理财产品盈利之道:揭秘利润背后的秘密理财产品盈利模式解析 理财产品种类繁多,每种产品都有其独特的盈利模式。其中,利息收入是美股行情最新走势一种常见的盈利方式,特别适用于银行存款类理财产品。通过向客户提供资金融通服务,银行获得利息收入,实现盈利。 另外,资本利得也是理财产品的重要盈利来源之一。例如,股票基金、债券基金等投资型理财产品通过投资证券市场https://www.zhaocaifu.cn/article/94326.html
2.2024年固收专题研究:银行理财,从历史脉络看发展未来在早期监管框架下,银行 理财的资金运用范围受限,为规避这些限制,部分银行推出“银信合作”模式: 1)信托公司首先设立信托计划,向借款人提供贷款,随后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投资于该信 托计划; 2)信托计划还可以作为投资平台,涉足股票一级市场(打新)、二级市场交易以及另类投 资等多元化领域; 3)向理财产品投资者提供稳定https://www.vzkoo.com/read/2024120285d69fe0a45718bc7f517c57.html
3.固收专题研究:银行理财从历史脉络看发展未来新浪财经近期债市波动上升,理财发生多轮小赎回,业内对银行理财是否应该自建估值体系的讨论增加。我们希望借此专题,厘清长期以来的理财行为与理财监管逻辑。资管新规落地后,理财转入净值化运作,并从债市稳定器变成波动放大器。为避免大规模赎回反馈发生,2023 年开始理财通过加配存款、寻求与信托合作等方式发展低波模式。然而今年监管https://stock.finance.sina.com.cn/stock/go.php/vReport_Show/kind/search/rptid/786207798017/index.phtml
4.一个环环相扣的套利方案,机构如何“偷”走原货币基金持有人收益?信“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产品收益是增厚了,但收益增厚的部分却来源于原始的货币基金利润,其中涉及的套利模式侵害了原始货币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一位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一场“围剿”货币基金收益的机构游戏如何展开?又如何侵害货币基金持有人的利益?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6663NT0534A4SC.html
5.银行券商热销的“雪球”,到底是什么?信托资讯“雪球”理财产品,底层逻辑是什么? 先说明一下,“雪球”理财产品和雪球投资平台没有半点关系,很多人都混淆了,为此双方还扯上了官司,目前有多家私募公司已经将中基协备案的产品进行了更名,将“雪球”字样进行了更替。所以,“雪球”产品,可能会换个名字,再次走进投资者视野。“雪球”产品是一种金融衍生品,底层逻辑就https://usetrust.com/Information/Details.aspx?i=121631
6.2023年度总票房破100亿,你进影院了吗?投资者购买净值型理财产品会亏吗?净值型理财产品会把本金亏光吗? 2023-01-31 当前热文:时间定了!油价即将调整 2023-01-31 全球微头条丨湖南:长沙个人房贷首付比最低30%,其余市州最低20% 2023-01-31 全球快播:不求稳了?基民大幅抛售低风险基金,加仓"追高",释放什么信号? http://wap.022net.com/xinwen/2023/0131/74262.html
7.21世纪经济报道银行表外理财产品剧增的因果逻辑6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布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的采访报道,为我们揭示了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从2011年开始剧增背后的真正原因。https://www.saif.sjtu.edu.cn/sxy_mobile/content/show/173-3505.html
8.银行理财配置了哪些底层资产?如何识别底层资产的好坏?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通过久期策略、信用策略、杠杆息差策略、期限结构策略等手段,以实现“增厚收益”的可能性。但是,底层资产具体配置了哪些品种,却始终无法一探究竟。 近期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31.19万亿元,杠杆率为107.40%。其中,债券占比68.4%,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11.4%,非标债权类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774680.html
9.如何让家庭资产以复利每年15%的速度“稳健”增值不是吓唬大家,钱是赚不完的,但可以亏的完。我给各位的建议是,除非你很专业或者很有把握,否则最好远离非标资产或者主投非标资产的理财产品。 行文至此,相信大家对各种投资资产的特点和底层逻辑都理解的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就该解决资产配置的问题了。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856040215
10.剖析券商收益凭证能够做到本息保障的底层逻辑那么除了银行渠道,是否还有其他渠道既能保证资金安全性又能有相对不错的收益呢? 在这种背景下券商收益凭证因为其作为独立于资产新规限制之外的理财产品以其保本特性受到了寻求安全性资金的追捧。那么,作为证券公司独有的券商收益凭证是如何实现其“保本”特性的呢? https://licai.cofool.com/user/guide_view_2561625.html
11.得到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年终复盘)我国商业银行的分级:上流阶级,工农中建交五家国家管控的大型固有商业银行;中产阶级,全国性经营的股份制银行,产生了很多金融创新和特色服务;底层,城市商业银行,因竞争力差,所以在发行各种理财产品时会比较激进。 银行体系中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储户在银行破产情况下也能得到保障,防止金融恐慌的蔓延,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https://www.jianshu.com/p/fa47ff02ac9e
12.springboot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银行理财产品推荐第2章主要介绍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银行理财产品推荐的可行性分析,以及业务流程和功能性需求分析。 第3章主要介绍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银行理财产品推荐的模块设计,以及开发环境的介绍。 第4章主要介绍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银行理财产品推荐数据库分析,以及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和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https://blog.csdn.net/2401_86117024/article/details/141757001
13.近期金融“去杠杆”政策解读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这些通道和嵌套产品,有的是为了延长资金链条,规避监管部门对底层资产的核查,将资金投向资质较差、无法通过正规渠道申请到贷款的企业,或者是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两高一剩"等限制性行业,而更多的则是为了规避200人上限及合格投资者要求以及投资范围约束。比如,银行理财产品嵌套基金专户,对银行理财产品而言,可以通过https://www.china-cba.net/Index/showw/catid/95/id/18487
14.银行理财如何打破刚性兑付博士:可设理财子公司【摘要】尽管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潜规则已逐步成为金融市场共识,而在现实环境中商业银行迈出这一步却并不容易,这既有声誉考虑,也有风险传染的担忧,特别是实务中商业银行在履行义务方面也并非毫无瑕疵,投资者也并非真正意义上能够承受风险的合格委托人。 来源: 上海证券报 http://www.jpm.cn/article-419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