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批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26项,涵盖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文学、民俗等八大类,新增项目数量创历年之最,实现了荔湾非遗挖掘与申报新突破。荔湾区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已达86项。
数量多、门类全、覆盖广凸显荔湾人文特色
第八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数量大幅增多,新增项目为历年之最;门类齐全,覆盖面广泛。
本批项目中,传统技艺类14项,传统医药类6项,民俗类2项,传统美术类1项,传统舞蹈类1项,民间文学类1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项。其中,传统技艺类占比最多,占新增项目总数一半以上,其次是传统医药类,延续了荔湾历史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的优势传统,也彰显了传统技艺、中医药在非遗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非遗源于生活,展现历史,关系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群众基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例如广缎织造技艺和利工民汗衫背心制作技艺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织造技术的变革;广州打金制作技艺代表贵重金属的手工工艺水平,龙凤、如意吉祥等图案的美好寓意透露着岭南文化内涵;广府传统茶叶拼配技艺展现广府人饮茶的生活习惯和修身养性的生存智慧。
食在广州、味在荔湾唇齿间留存乡愁
西关特色饮食项目是本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一大亮点,有6个项目“金榜题名”,不仅展示了丰富多样的西关饮食文化,更体现了地道有味的广府生活方式。项目中,既有粤菜常用的广式卤水制作技艺,也有日常饮食涉及的广式竹升面制作技艺、广式生滚粥制作技艺;既有传统的糕点、点心制作技艺,又有老字号网红美食西关凉拌鱼皮、广式雪糕,每一种都能极大满足市民游客的味蕾体验。这些饮食项目或立于商圈,或藏于街巷,但都无一例外长期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充分践行着非遗服务当代生活的理念。
保护濒危,百花齐放文化多样性得以延续
其中,广府婚礼习俗,是广泛流传于广州及周边地区的传统婚嫁习俗。近年来,随着混搭式婚礼广为盛行,传统广府婚礼习俗式微,广府婚礼讲意头、重仪式的传统正在逐渐被年轻一辈遗忘。广府婚礼习俗的物象和礼仪,以及衍生出的民谣俗语,大妗姐、好命婆等特殊人物形象生动表现了广府文化的民俗寓意,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好体现。
近年来,荔湾区聚焦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在载体建设、集聚发展、文旅融合、赋能产业等多方面成绩显著。2024年,荔湾区2名非遗传承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已完成公示,有待公布),荔湾区国家级传承人数量有望领跑全市。荔湾区非遗保护中心获得全国非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已完成公示,有待公布),全省仅4个,荔湾区非遗中心为省内唯一入选的区县级单位。“南北联动”的非遗载体建设亮点突出,永庆坊非遗街区人气高涨,荔湾非遗展示厅全新亮相、精品云集;荔湾非遗集聚区非遗大师工作室增至27家,发展迅速。“协会、工坊、基地”多位一体,凝聚力量实现非遗助民生促就业。非遗活动有声有色,创新打造全国首个城际非遗品牌,发挥广佛同城合力,推动区域非遗整体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荔湾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览】
火龙药酒熨疗法
中医诊疗法(西关中医内科)
“西关中医两行铺,冼基龙津长寿路;内外妇儿骨伤科,奇难杂症妙手多”,西关中医形成于明清,盛行于清末民初,传承至今有近300年历史,老西关国医馆就是在当时中医街的背景下创立的,历经116年传承。
老西关国医馆中医药文化传承谱系清晰,涉及西关传承流派众多,目前共有四代和三代传承流派8个。包括:家传四代的高氏儿科、家传四代的钟氏内妇儿科、传承四代的胡氏内儿科、传承四代的邓氏脾胃病科、传承三代的马氏杂病科。此外,吴氏胃肠杂病科、何氏骨伤科、卢氏杂病科等流派,亦在医馆内师承相授,医术流传不息。
西关棍棒养生法
西关棍棒养生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的广州西关。其主要内容包括独特的棍棒工具、理筋手法和理筋心法等多个方面,利用不同材质木材研制成棍、叉、铲等多种形状的棍棒工具,运用武术棍术动作对人体穴位、经络、筋膜肌肉进行推、揉、击、按、弹、拨等手法进行康复保健理疗。
针灸(岭南飞经走气针刺疗法)
岭南飞经走气针刺疗法起源于明代,广泛流传于岭南地区;是以四组复合针刺手法为要诀,通过提插、捻、转、循、按、飞、摇、等手法,使针感沿着经脉行走传导、扩散,最终达到病变部位,以期催动经络气血运行,调整患者阴阳平衡,治愈疾病的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岭南飞经走气针刺疗法针感强烈,能循经、越经传导,同时刺激了多重经络、多组腧穴,适应症广泛,对治疗各类疼痛疾病、妇科疾病、脑卒中后遗症等疾病疗效尤为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医学价值。
针灸(西关治神针刺法)
西关治神针刺法形成于明清,盛行于清末民初,传承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是岭南针灸的典型代表。治神针刺法是指在针刺过程中着重于安神、守神、调神,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达到治疗效果;针刺治疗以“人之元神”为本,治神关系到医患双方,并贯穿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
中药热敷法
中药热敷法是将中药组方加热后,热敷于局部病灶进行治疗的一种传统中医外治方法。中药热敷法主要功能为基本温热作用以及药理调节作用。当热量接触皮肤时,促进局部血管扩张,血液供应增多,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促进炎症的消散;同时肌肉内废物加速排泄而减少僵硬和抽筋,可使肌肉减少紧绷感;汗腺分泌增加促进机体散热。
广州打金制作技艺
金银匠俗称“打金”,是指民间专门从事金银首饰加工制作的人。广州打金制作技艺是充分利用黄金的延展性通过铸造、錾刻、电镀、抛光等流程将其制成金饰的一门技艺。金银首饰贵金属的主体制作包括挫削、锤打、焊接、錾刻与抬压、镶嵌等工艺技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匠亲手操作,材料经过工匠严格的筛选和检验,确保其纯度、质地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
广州和香制作技艺
广州和香制作技艺是形成、流传于广州,采用两种及以上天然香料,根据“天、地、人”、香药和合之理,精心配伍、加工制成复合香品的传统技艺。其成品区别于使用单一原料制成的单方香,以性味和谐统一、层次变化丰富、意蕴深邃悠远,达到“致中和”的状态为追求,是岭南香文化的一大代表。
广府传统茶叶拼配技艺
广府传统茶叶拼配技艺是一门融合了丰富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独特制茶艺术。其核心原则包括确保产品安全、追求高品质原料、科学精妙的配比、创造独特风味、满足市场需求、依托研究支撑,以及在传承中创新。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拼配技艺的基础,指导着拼配师通过严格选择原料、精确调配比例、细心控制晒制过程,来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独特性的茶叶风味。
利工民汗衫背心制作技艺
利工民是广州纺织工业发展的缩影,是广州纺织业的重要代表,从历史深处走来,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利工民的汗衫背心制作工艺,历经百年岁月的洗礼,被一代代纺织人所传承。2011年,利工民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成为华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贴身服饰类企业,其利工民、秋蝉牌、珊瑚牌、鹿牌三个汗衫背心品牌是省、市著名商标。
广缎织造技艺
广缎织造技艺主要分布于广州,是依托大花楼木织机,通过拽花工与织手紧密配合,以多彩的纹纬妆彩提花,制作出质密均匀、平滑光亮的重经重纬丝织物的传统技艺。其以小巧细碎的“满地花”为代表纹样,喜用反差强烈的明艳色彩,渲染出欢乐热烈的气氛,在花纹设计、颜色配置及艺术表现等方面呈现出浓郁的岭南风格;是中国丝织技艺的一大地域代表。
古钟表修复技艺
广州古钟表修复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作为一种专门的技术活动,修复师需要对损坏、老化或功能失效的古钟表进行全面的检查、维修、调整和保养,以恢复其原有的运行状态和美观外观。广州钟表修复技艺的特点在于其精湛的技艺水平、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不断地创新探索。这些特点使得广州钟表修复技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成为了广州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广式硬木家具是清式家具的典型款式之一,多运用精雕细刻的手法,雕刻图案多用传统图案,寓意幸福吉祥。其制作现多以进口的酸枝、花梨和非洲等地优质红木为主,制作工艺流程包括设计、开料、打坯、装饰、打磨、打蜡、装配等多道程序,装饰手法主要有雕刻和镶嵌两种,辅以描金、彩绘、贴黄、掐丝珐琅等。
广式糕点制作技艺(荔湾)
广式糕点制作技艺作为中国糕点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渊源深厚且独特。广式糕点是以岭南小吃为基础,广泛吸取北方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宫廷面点和西式糕饼技艺发展而成。品种有1000多款,为全国点心种类中之冠。而俗语有称“食在广州,味在西关”,西关(即荔湾)是三百多年来广州美食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广式糕点的发源地,广州的十大名小吃皆是出自西关地区。
广式雪糕制作技艺
广式雪糕制作技艺是以饮用水、乳制品、蛋制品、水果制品、食糖等为原辅料,经混合、灭菌、均质、冷却、冻结等工艺制成冷冻食品的技艺。制作工艺复杂且充分结合原材料及牛奶的口味,在雪糕中散发出极浓郁的果香,是一种味蕾的双重享受,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
西关凉拌鱼皮制作技艺
凉拌鱼皮是流行于广州市荔湾区的一道岭南水乡家常菜肴,取新鲜的鲮鱼和鲩鱼鱼皮为食材,用秘制香汁和配料充分调拌后装碟。民间喜称其为“爽鱼皮”,在粤语中,“爽”既是形容食材鱼皮的脆爽,也是形容口感的清爽弹牙。当鱼皮放入嘴里,用牙轻轻咬动,可以感觉到鱼皮丝毫不粗糙,很油滑,嚼劲十足,吃起来的感觉很爽口,不带一丝松软。
广式点心制作技艺(炸类点心)
广式点心制作技艺(炸类点心)是形成、流传于广府地区,以粉或面、油、糖等材料,经油炸而制成酥、脆、鲜、香的油器类点心的传统技艺。其成品以香芋角、咸水角、萨其马、油条、牛脷酥等为代表,品种多样,咸甜皆有,酥脆香口,是广式点心的主要品类。
广式卤水制作技艺
广式卤水制作技艺是将八角、桂皮、甘草、花椒等香料与肉类熬成卤水,并通过调味、卤制等方式为食材提鲜增香的粤菜传统调味制法,讲究香气间的互相制衡,以起到提鲜增香,除异回甜,去腥解腻,开胃健脾的作用,是广府调味食品加工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深受广府人民喜爱。
广式竹升面制作技艺
广式竹升面源自广州西关一带,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广式竹升面是指广府地区以高筋面粉、鸭蛋和食用碱水等作为原料,经搓粉、和面的工序搓成面团,再以竹升(大茅竹竿)压打而成的面条食品。
广式生滚粥制作技艺
广式生滚粥起源于广州西关一带,用预先煮好的白粥加新鲜肉料一锅滚熟而成,特点是粥底绵滑鲜美,配料兼具爽、脆、嫩、滑、弹的口感。
岭南插花艺术(西关插花技艺)
广府地区气候温热多雨,花卉种类繁多,花业繁盛,且民间嗜花成俗,在岭南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岭南插花艺术。
岭南插花艺术承袭岭南书画画理,艺人创作时巧取广府、岭南地区花材谐音之意,追求讲意头、祈美满的审美意趣。插花过程包括构思、构图、选花材、选花器、修剪、固定、陈设、保鲜等步骤。花器与花材搭配相宜,插制有章法而无定式,整体造型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体现花材线条美感及深邃意境。
古琴艺术(岭南派)
古琴艺术(岭南派)是中国古琴艺术重要流派之一,具有古琴琴曲的标题性,音乐结构的带腔性,节奏上的非均分性,演奏上清、微、淡、远的意境性的艺术特征。现广泛流传于广州及其周边地区。
古琴指法多种多样,以右手为主,基于劈、托、抹、挑、勾、剔、打、摘八大基础指法进行组合搭配,辅以左手按音与滑音,左右并发清音,形成清、微、淡、远之意境。古琴音色有三:散音庄严宽广;泛音飘逸空灵;按音委婉细腻,不同的指法与音色,共同造就了岭南古琴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琴风。
粤语童谣
粤语童谣是流传于广府话地区(包括港澳地区)的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如《月光光》《鸡公仔》《落雨大》《点虫虫》《打掌仔》等。广府童谣具有“浅显生动、韵律平和、顺口而出”等特点,是特定时代岁月的吟唱,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语童谣儿歌简短易读,具有韵律感,易唱易记,是岭南广府文化中千百年来幼儿眼中的生活习俗、行为习惯、生活情景的再现。粤语童谣内容包含社会、自然、历史、地理多方面;有时政歌、生活歌、动物歌、植物歌、风俗歌、游戏歌等多种类型,是民间文化、文学的组成部分。
洪拳(黄飞鸿系列)
洪拳是南方主流拳种,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南拳的重要代表之一,位列广东五大拳种之首。洪拳在岭南地区传播,影响较大的是由佛山黄飞鸿在广佛两地开设武馆教授洪拳,使洪拳得以传承和发展。黄飞鸿是清末民初具有代表性的洪拳大师,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
广府婚礼习俗
广府婚礼习俗是广泛流传于广州及周边地区的传统婚嫁习俗,包括择吉日,过大礼,搬嫁妆、安床、上头、接亲、入门、回门等仪式。
广府婚礼习俗极具广府文化特色,尤其讲究意头。过大礼的礼物中需包含一公一母两对椰子,寓意有爷有子;安床后,需在被铺上撒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与利是;上头时唱赞歌:“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祝福新人白头偕老、婚姻美满;接亲时新娘在大妗姐的陪同下撑红伞出门,寓意开枝散叶;入门时需跨火盆,寓意趋吉避凶、兴旺蓬勃等。
广式打边炉
广式打边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岭南饮食文化,延续至今,是广州人重要的生活场景之一。“打”就是指“涮”的动作,“边炉”是人旁边的炉子。所谓广式打边炉,就是广州本地的打火锅。
广式打边炉是将锅置于炉上,内放卤汁或鲜汤,烧开后,再将荤素食材入锅,经过食客自己动手烫、涮、煮后食之的传统饮食。广式打边炉在冬季的广州尤为盛行。广州的冬季,气温较低且湿度高,人们体感较寒冷,为抵御寒意,人们常常围炉而食,既可果腹又可御寒。广州人打边炉的地点不拘一格,骑楼屋下、酒楼茶肆、街头巷尾,都可见众人打边炉的身影。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多通讯员:荔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汤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