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5%。
表12024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分组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利润总额
金额
同比增长
(亿元)
(%)
总计
648642.7
2.9
553075.6
35110.3
3.5
其中:采矿业
29117.9
-3.4
19102.7
-0.6
6156.3
-10.8
制造业
559557.1
3.0
480408.2
24985.1
5.0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9967.7
4.4
53564.7
3.6
3968.8
23.1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179803.0
1.9
149639.5
2.4
12083.9
0.3
其中:股份制企业
516613.5
441701.4
3.7
26243.3
1.5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27493.4
0.5
107538.5
-0.1
8614.9
11.0
其中:私营企业
239751.3
3.4
207905.7
9193.6
6.8
注:1.经济类型分组之间存在交叉,故各经济类型企业数据之和大于总计。
2.本表部分指标存在总计不等于分项之和情况,是数据四舍五入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表22024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营业收入利润率
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
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
人均营业收入
资产负债率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
1-6月
6月末
(元)
(万元/人)
(天)
5.41
85.27
8.43
76.3
178.8
57.6
20.3
66.2
21.14
65.60
9.23
41.8
145.3
56.9
13.5
50.7
4.47
85.86
8.72
88.3
171.8
57.0
22.7
67.8
6.62
89.32
5.31
40.9
354.3
60.3
1.0
59.6
6.72
83.22
6.18
57.7
301.0
57.2
12.2
52.3
5.08
85.50
8.33
74.7
177.4
58.6
20.5
64.0
6.76
84.35
8.86
83.1
188.3
53.1
19.5
75.5
3.83
86.72
9.55
97.2
136.1
24.4
68.2
表32024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行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5586.2
-12.6
10360.4
-8.4
3168.6
-24.8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6157.2
8.5
3123.6
8.8
2049.1
7.5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675.2
20.8
2117.5
21.5
341.3
55.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739.5
9.3
1083.5
8.2
430.3
11.7
非金属矿采选业
1690.0
0.1
1228.2
1.6
159.5
-7.2
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1260.4
10.5
1181.7
9.8
7.4
76.2
其他采矿业
9.4
7.8
20.0
(注1)
农副食品加工业
24423.8
-3.6
22675.1
-4.4
507.6
19.2
食品制造业
10441.3
8146.0
4.2
847.1
10.1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8189.2
4.6
5126.6
2.6
1597.4
13.1
烟草制品业
8019.7
2.3
2187.3
1133.1
0.6
纺织业
11300.4
4.5
10088.1
4.0
323.3
19.3
纺织服装、服饰业
5681.6
4827.6
0.9
240.6
-1.8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3982.1
5.6
3447.2
5.4
171.7
7.9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4132.5
3749.9
-1.2
126.3
家具制造业
3101.8
2577.7
5.1
137.8
3.8
造纸和纸制品业
6992.1
6.0
6157.8
227.9
104.9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3118.2
2607.0
154.2
16.1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6401.3
5.5
5559.7
281.8
20.1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29609.3
1.1
25885.3
-159.9
-192.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44340.1
38624.6
5.3
2041.1
医药制造业
12352.7
-0.9
7148.2
1805.9
0.7
化学纤维制造业
5709.9
14.2
5305.4
126.5
127.9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4113.8
6.2
11937.8
6.1
744.1
11.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4307.4
-10.9
20976.1
-9.3
726.5
-49.9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9727.7
-3.0
38412.2
-2.8
-3.1
-156.4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40792.7
38202.1
12.6
1454.6
78.2
金属制品业
22070.8
19551.8
722.5
通用设备制造业
22757.8
2.1
18541.0
1521.3
专用设备制造业
17713.0
13834.9
0.8
1242.2
-4.2
汽车制造业
47672.2
41730.2
2377.0
10.7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6791.2
12.3
5692.0
11.9
470.2
36.0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49705.4
-2.0
42582.7
-2.2
2582.2
-8.0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73651.9
8.0
64134.9
2942.0
24.0
仪器仪表制造业
4698.9
3490.7
447.4
0.0
其他制造业
995.8
817.9
62.6
36.1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5703.1
10.4
5499.4
10.0
49.4
8.1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1059.4
15.8
890.9
15.6
83.6
41.9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47642.6
42575.6
3.1
3304.5
27.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0086.6
9336.1
6.6
442.7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238.5
1653.1
221.7
16.3
注:1.其他采矿业上年同期为亏损,无法计算同比增速。
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110.3亿元,同比增长3.5%。
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083.9亿元,同比增长0.3%;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243.3亿元,增长1.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614.9亿元,增长11.0%;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193.6亿元,增长6.8%。
1—6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6156.3亿元,同比下降10.8%;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4985.1亿元,增长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3968.8亿元,增长23.1%。
1—6月份,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78.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7.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4.0%,纺织业增长19.3%,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9.2%,汽车制造业增长1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7.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3%,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4.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8.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4.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49.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由盈转亏。
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86万亿元,同比增长2.9%;发生营业成本55.31万亿元,增长2.9%;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41%,同比提高0.03个百分点。
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72.05万亿元,同比增长5.7%;负债合计99.07万亿元,增长5.4%;所有者权益合计72.97万亿元,增长6.0%;资产负债率为57.6%,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4.75万亿元,同比增长8.6%;产成品存货6.37万亿元,增长4.7%。
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27元,同比增加0.02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43元,同比增加0.05元。
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76.3元,同比减少2.4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78.8万元,同比增加7.5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20.3天,同比增加0.2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66.2天,同比增加3.5天。
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6%。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于卫宁解读工业企业利润数据
上半年,随着各项宏观政策落实落细,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企业利润持续稳定恢复,工业企业效益状况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有所加快。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5%,增速比1—5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6%,增速比5月份加快2.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2个行业上半年利润同比增长,增长面为78.0%,与1—5月份持平。
工业企业营收稳定恢复。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叠加二季度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明显收窄,共同推动企业营收稳定恢复。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与1—5月份持平。企业营收稳定恢复,为利润持续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装备制造业有力支撑工业利润增长。随着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活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规上工业利润增长。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6%,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2.2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超六成。装备制造业利润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35.0%,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比重持续上升,规上工业利润行业结构不断改善。分行业看,智能手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品产销较快增长,带动电子、汽车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4.0%、10.7%;造船业竞争力提升、订单快速增长,带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行业利润增长36.0%。
消费品制造业利润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消费需求有所恢复,叠加工业品出口增长加快、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共同推动消费品制造业利润较快增长。上半年,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0.0%,延续年初以来的两位数增长态势,增速高于规上工业6.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在13个消费品制造大类行业中,有12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其中8个行业增速超过10%。化纤、造纸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28倍、1.05倍,文教工美、纺织、农副食品、印刷、酒饮料茶、食品制造行业利润增长10.1%—20.1%。
采矿业、原材料制造业利润降幅明显收窄。上半年,上游行业效益持续恢复,采矿业、原材料制造业利润同比降幅比1—5月份分别收窄5.4个和6.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随着“迎峰度夏”和下游行业煤炭需求增加,煤炭行业利润降幅比1—5月份收窄7.0个百分点;受房地产新开工面积降幅收窄、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果显现等因素推动,钢铁需求有所回升,二季度钢铁行业利润实现较快增长,扭转了钢铁行业一季度全行业净亏损的局面;有色冶炼行业受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推动,上半年利润增长78.2%,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企业当月单位成本继续同比减少。6月份,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80元,同比减少0.17元,连续两个月同比减少。从累计看,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27元,比1—5月份减少0.10元,今年以来,企业累计单位成本首次比上期减少。
总体看,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效益平稳恢复,同时也要看到,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国际环境严峻复杂加大企业经营压力,工业企业效益恢复基础仍需巩固。下阶段,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动态
(一)装备制造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6月20日,人民日报讯,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制造业增长6.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5月份同比增长7.5%,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1.8%,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装备制造业“压舱石”作用凸显,电子、汽车行业支撑作用明显。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已连续10个月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连续15个月保持在30%以上。5月份,装备制造业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5.7%。装备制造业中,电子、汽车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7.6%,合计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超三成;其余6个行业也实现增长。前5个月,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2.2%,高出制造业投资2.6个百分点。投资持续高位增长不仅带动了生产恢复,也为后续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2024年销量预计将达1150万辆
7月12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主办的2024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引领新变革共赢新未来”。来自主管部门、产业链企业的人士纷纷为中国汽车业发展建言献策。中汽协负责人预计,2024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150万辆。这将是破纪录再创新高的数据。
图1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情况
(三)长三角人工智能算力发展座谈会在江苏盐城举行
日前,长三角人工智能算力发展座谈会在盐城召开。业内专家学者、重点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和算力产业发展深入研讨交流、碰撞智慧火花,共同探讨“绿电+冷能+储能”算力中心建设新模式,集思广益推动盐城深度融入长三角算力规划建设,全力打造东部沿海绿色算力港、长三角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验区和人工智能产品制造集聚区。
当前,盐城着力构建以智能算力为主体的多元算力体系,统筹推进算力、数据、算法协同应用,算力和绿色能源协同建设,算力发展和安全协同保障,探索“绿电+冷能+储能”算力中心建设新模式,加快建设技术先进、布局集约、供需匹配、价优效高、绿色低碳的“东数海算”“东数绿算”算力中心集群,打造东部沿海绿色算力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算力底座”。
到2026年,盐城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00PFLOPS,占比达到总算力的90%以上。加快形成以黄海新区、盐南高新区为核心,多个边缘智算节点协同的“2+N”算力发展体系,有力保障大模型技术攻关、参数优化、赋能产业需要。
(四)深圳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近日,深圳发布《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形成6个方面22项具体举措,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等融合创新,争创“全栈创新先锋、智能产品先锋、数据跨境先锋、场景应用先锋、智能驾驶先锋”“五个先锋”,持之以恒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两大亿级项目落地白云,产业发展再添新翼
近日,广州市白云区两宗产业用地成功出让,分别为白云区石湖供应链创新产业园AB1309064地块(商业用地)、智能家居产业园AB0403006-1地块(工业用地),宗地面积共计27852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共计71112平方米,计划总投资共约6.57亿元。8月初,白云区已成功出让四宗产业用地,此次再次摘牌两宗产业用地,体现了白云区正聚力“筑巢引凤”,通过产城商文旅共振、全力做大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驱动产业升级新飞跃,增强片区综合实力。
白云区石湖供应链创新产业园AB1309064地块位于白云区大源街,用地性质为商业用地,总用地面积约为18858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约37716平方米,由广州观岚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竞得。该项目总投资约4.57亿元,将建设五星级酒店、大型婚宴厅、商业商铺等高端消费综合体,引入休闲、餐饮、轻娱、文化等消费服务,将传统酒店住宿升级为多功能消费服务中心。
图2白云区石湖供应链创新产业园AB1309064地块效果图
智能家居产业园AB0403006-1地块位于白云区江高镇,用地性质为一类工业用地,总用地面积约为8994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约33396平方米,由广东广湾区医药投资有限公司竞得。该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规划建设集生产厂房、研发中心、仓储中心及行政配套设施一体的产业基地,主要生产中成药、抗生素、中药饮片颗粒、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产品,销售范围遍及全国各地的医药商业、医药连锁、药厂、医疗单位等。
图3智能家居产业园AB0403006-1地块效果图
三、行业研究
(一)2024年化工行业分析
2023年以来,化工行业成本压力减轻,化工产品价格中枢走低,化工行业整体收入同比下降,但终端需求表现各异,导致细分化工行业利润分化明显。具体来看:
(1)炼化:2023年,原油价格平稳运行且价格中枢下降,有利于炼油厂利润修复。未来,中国炼化项目新增产能有限,但成品油需求增速或将放缓,“降油增化”“调整产业结构”仍是炼化行业主旋律。
(2)盐化工:2023年,纯碱及烧碱作为基础原料产能利用率仍保持较高水平;PVC受下游房地产行业需求收缩影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价格持续走低,企业亏损明显。2024年,PVC、烧碱、纯碱仍有新增产能投放,但PVC下游需求无明显恢复迹象,供过于求问题显著。
(3)化肥:2023年,氮肥、磷肥、钾肥产品价格中枢下移。2024年,尿素产品新增供给较多,尿素产品供给宽松。中国钾肥企业集中度较高且钾矿资源储量较低,未来扩产难度较大,但钾肥需求缺口较大,进口量或将持续增加。
(4)合成纤维:2023年,化学纤维终端需求有所改善,整体利润有所修复。其中,涤纶长丝和氨纶行业产能扩张明显,2024年行业整体供大于求的市场情况仍然存在。粘胶短纤行业受近年来利润亏损影响,业内扩产意愿很低,2024年行业盈利性将主要取决于需求状况。
(5)聚烯烃:2023年聚烯烃产能仍然呈现扩张趋势,中国聚烯烃行业通用产品供应格局偏弱,2024年,中国聚烯烃仍处于产能扩张周期,进一步限制产品价格和开工率,企业盈利空间有限。
(6)橡胶助剂:2023年,中国轮胎产量同比大幅增长,带动橡胶助剂总产量有所增长,但产品价格和销售收入较上年略有下降,未来行业集中度有望提高。
1.行业整体运行情况
2023年原油和煤炭价格均波动下降,缓和了化工行业的成本压力,化工产品价格中枢走低,化工行业整体收入同比下降。由于化工行业下游地产建筑、汽车和家电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表现不一,对细分行业的需求拉动各异,导致细分化工行业利润分化明显。
成本端,2023年原油和煤炭价格均波动下降,缓和了化工行业的成本压力,但当前价格仍处于中高位置,化工企业成本压力犹存。具体来看,2023年上半年,美国通胀数据强劲加剧了美国加息预期,对油价产生了一定压力;2023年下半年,受巴以冲突爆发以及OPEC+减产等因素影响,原油价格小幅反弹。2023年以来,国内煤炭产能持续释放,同时叠加煤炭进口量同比大幅上涨,煤炭供需紧平衡关系缓解,煤炭价格有所回落。
图4主要原材料原油、煤炭以及化工产品价格走势
图5主要化工行业下游增速情况
从经营业绩来看,2023年,除化学纤维制造业外化工行业收入同比下降,利润同比表现各异。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2023年,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60744.70亿元,同比下降1.00%;实现利润总额449.50亿元,同比增长26.90%。同期,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87925.80亿元,同比下降3.50%;实现利润总额4694.20亿元,同比下降34.10%。同期,化学纤维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0975.30亿元,同比增长6.80%;实现利润总额270.70亿元,同比增长43.80%。
图6化工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变化化工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变化
2.细分行业运行情况
化工行业细分子行业较多,且不同子行业之间行业景气度表现存在差异,以下内容聚焦于发债客户较为集中的细分行业,如炼化、盐化工、化肥、化纤、精细及特种化工等进行分析。
(1)炼化
炼油产业链以原油、燃料油为原料,通过不同条件下馏分得到不同种类的成品油,同时炼油板块中的石脑油通过裂解得到不同的基础化工产品,按含碳个数分为乙烯、丙烯、碳四、碳五及芳烃产业链。近年来,中国炼油产能及原油加工量波动提升,但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整体过剩。同时,对原油的进口依赖度较高。2023年,原油价格运行较为平稳且中枢同比下降,有利于炼油厂利润修复。未来,中国炼化项目新增产能有限,但成品油需求增速或将放缓,“降油增化”“调整产业结构”仍是炼化行业主旋律。
(2)盐化工
盐化工产业链上游为原油、原盐、焦炭、电石等大宗商品;中游为以聚氯乙烯(PVC)、烧碱、液氯、纯碱、氯化铵为核心的重要化工品;下游为管材、型材、氧化铝、玻璃、无机盐等领域。2023年,中国PVC、烧碱、纯碱产能同比均有所增长,纯碱及烧碱作为基础原料产能利用率仍保持较高水平;受下游房地产行业需求收缩的影响,PVC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价格处于低位,多数PVC企业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PVC、烧碱、纯碱仍有新增产能投放,但PVC下游需求无明显恢复迹象,供过于求问题突出。
(3)聚氯乙烯(PVC)
(4)烧碱
近年来,中国烧碱产能波动增长,产量呈不断增长态势,产能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由于前期烧碱产品效益整体相对较好,2023年烧碱行业新增产能明显,行业供需格局转向宽松。作为基础化工原料之一,中国烧碱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分布在氧化铝、造纸、印染化纤化工、水处理、医药、新能源等行业。其中,氧化铝行业对于烧碱的需求用量最大,占烧碱消费比重约为34%;造纸、印染化纤化工分别位列第二、三位,比重分别约为13%和10%。具体来看,2023年氧化铝在产产能均值为8367.08万吨/年,相比2022年的7968.33万吨/年仍有所提升;2023年中国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4405.5万吨,同比增长6.6%,造纸产量的增长带动烧碱需求增加;2023年中国纺织服装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12.90%,其温和复苏有助于印染、化纤等行业对烧碱的消费支撑。2023年,中国烧碱产品表观消费量同比有所增长。
(5)化肥
(6)化学纤维
(6)其他化工细分行业
除上述主要化工分类外,化工行业还涉及合成树脂、精细及特种化工等细分行业,合成树脂代表性的品种有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和ABS五大类合成树脂;精细及特种化工通常指具有特定应用功能,技术密集,商业性强,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下文重点分析聚烯烃和橡胶助剂细分行业。
A.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
中国聚烯烃行业通用产品供应格局偏弱,2024年,中国聚烯烃仍处于产能扩张周期,进一步限制产品价格和开工率,企业盈利空间有限。但高端聚烯烃产品仍有缺口,未来中国聚丙烯行业需持续扩大出口并加大对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力度。
B.橡胶助剂
2023年,中国轮胎产量同比大幅增长带动橡胶助剂总产量及出口量同比均有所增长,但产品价格和销售收入同比略有下降,未来行业集中度有望提高。橡胶助剂行业是精细化工产业的分支,随着轮胎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以及部分橡胶助剂项目的建成,中国橡胶助剂行业产量保持增长,在全球橡胶助剂市场所占份额逐年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橡胶助剂生产国和供应国。据中橡协橡胶助剂专委会统计测算,2022年国内橡胶助剂产量约占全球的76%。2023年,中国橡胶助剂总产量及出口量同比均有所增长,但产品价格和销售收入同比下降。
3.行业展望
(二)2024年有色金属行业分析
2023年以来,追求安全避险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除金银贵金属外,海外基本金属2023年价格普遍呈下跌态势;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稳中向好态势日趋明显,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由降转增,有色金属品种价格分化,主要常用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小于新能源金属。具体来看:
(2)铝:2023年以来,铝价维持区间震荡态势,宏观层面对定价的冲击有所减弱,基本面驱动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增长逐步抵消地产疲弱导致的需求减量,但全年出口量有所下降。
(3)铅:2023年,中国铅行业产量保持增长,产品价格冲高后回落;铅加工费下滑的同时,下游铅酸蓄电池产品出口表现较好,推动中国铅酸蓄电池总体出货量大增。
(4)锌:2023年以来,锌价与加工费均呈下降态势;我国锌矿产出在一定周期内处于持续下行阶段,2023年锌精矿产量进一步下降,进口量进一步增长,精炼锌供应有所增加。
(5)黄金:黄金拥有其他商品和金融资产无法比拟的安全储备价值,作为“去风险化”资产,黄金价格屡创新高。2023年,中国黄金产量增加,国内外黄金投资需求表现相异,矿产资源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黄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稀土:2023年,中国稀土各细分稀土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幅,行业集中度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均进一步提升。
(7)镍:中国镍矿资源较为匮乏,长期依赖于海外进口。2023年,全球镍产业供应过剩,镍价自高位理性回落,整体呈下行态势。
(8)钴:2022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周期、供需情况的影响,钴盐价格呈快速下降趋势。
(9)锂:锂金属现已迈入全球重要工业金属之列,2023年以来,锂产业呈现供应过剩状态,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整体进入下行通道。
1.行业概况
有色金属行业主要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以及压延加工业,行业周期性明显,景气度波动大且易受国际整体供需形势和政治经济局势影响。202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稳中向好态势日趋明显,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动力及储能电池成为有色金属消费增长的主要领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有色金属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增幅较工业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7469.8万吨,较上年增长7.1%,首次突破7000万吨;行业内企业实现利润由降转增,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16.1亿元,较上年增长23.2%;有色金属品种价格分化,主要有色金属价格中国市场强于国际市场,现货价格好于期货价格,主要常用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小于新能源金属。其中,铜、铅现货均价较上年小幅上涨,同比分别增长1.2%和2.9%;铝价跌幅持续收窄,锌价呈下跌态势,同比分别下降6.4%和14.0%;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大幅走低,同比下跌47.3%。
预期2024年全年,绿色发展将持续作为中国有色金属产业运营主基调,有色金属在房地产领域的消费或继续呈放缓态势,但光伏、风电、动力及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和交通工具轻量化等领域仍为有色金属消费的增长点,主要有色金属产品价格有望企稳,总体或将略有回升并于合理区间内波动,贵金属价格或仍有上涨。
有色金属行业细分子行业较多,且不同子行业之间行业景气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以下内容将聚焦于铜、铝、铅、锌、黄金、稀土、镍、钴和锂等9种金属进行分析。
(1)铜
(2)铝
中国电解铝产量平稳增长,2023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价格方面,2023年以来,铝价整体维持区间震荡态势。需求方面,2023年,国外需求有所减少;随着中国管控政策调整,国内地产和汽车行业用铝需求均增加。氧化铝生产以铝土矿、石灰石和碱(纯碱及烧碱)为原材料,其成本与铝土矿成本关系密切。作为铝工业大国,中国铝土矿储量约7亿吨(约占全球铝土矿储量的2%),资源禀赋不佳,导致了庞大的对外进口需求和较高的对外依存度。2023年,中国进口铝土矿数量为14138.27万吨,同比增长12.9%。中国原铝(电解铝)产量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原铝(电解铝)产量4159.40万吨,同比增长3.7%,稳居世界电解铝产量第一位。
(3)铅
2023年,中国铅行业产量保持增长,产品价格冲高后回落;铅加工费下滑的同时,下游铅酸蓄电池产品出口表现较好,推动中国铅酸蓄电池总体出货量大增。2023年,中国铅行业产量保持增长,价格在供需错配和套利资金驱动下冲高至近年来高位而后回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铅产量756.4万吨,同比增长11.2%;价格方面,年度铅(1#)平均价为15630元/吨,同比小幅提升2.3%。
(4)锌
(5)黄金
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错综复杂,2023年以来,地缘政治风险推升黄金避险情绪,全球主要央行降息预期增强,叠加各国央行黄金配置热潮延续,以及金饰消费需求的强势增长,国际黄金价格明显上涨。2023年,中国黄金需求表现强劲,国内外黄金市场投资需求走势相异;受进口原料金产量增长影响,中国黄金产量有所增加。
(6)稀土
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2023年,中国稀土行业集中度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均进一步提升,但各细分稀土产品价格延续了上年的下行态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不同稀土资源类型在地理分布上差异较为明显,中国稀土资源整体呈现“南重北轻”的特点。北方以白云鄂博矿为代表,主要生产轻稀土,其储量超过全国的80%。南方矿点则比较分散,主要为分布于江西、广东、福建、湖南、广西等南方省区的离子型稀土矿,以重稀土为主,其储量占中国重稀土资源的90%。中国已形成内蒙古包头、四川凉山(轻稀土)和以江西赣州为代表的南方五省(中重稀土)三大生产基地,具有完整的采选、冶炼、分离技术以及装备制造、材料加工和应用工业体系,可生产400多个品种、1000多个规格的稀土产品。
(7)镍
中国红土镍矿资源较为匮乏,资源长期以来依赖于海外进口。2023年,全球镍产业转向全面供应过剩,精炼镍供大于求,镍价自高位理性回落,整体呈下行态势。进入2024年后,镍价有所回升,但整体仍存下行风险。镍具有较好的耐腐蚀、耐高温、防锈等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到不锈钢和合金钢等钢铁领域。此外,镀金属镍还被应用到电池领域,主要有镍-氢电池、镉-镍电池和镍-锰电池等。2023年,镍产业转向全面供应过剩,全球精炼镍产量为344.79万吨,消费量为317.58万吨,供应过剩27.21万吨。
(8)钴
中国钴市场需求很大,主要依赖进口来满足需求,动力电池增量需求显著;但2022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周期、供需情况的影响,钴盐价格呈快速下降趋势。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矿产资源多分布于刚果(金)、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2022年和2023年全球钴矿产量分别约为197000吨和230000吨,2023年同比增长16.75%;刚果(金)仍是最大的钴矿生产国,2023年全球产量占比超70%。中国钴资源匮乏,钴矿品位较低,钴矿产量在全球范围内占比低,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精炼钴生产国,2023年精炼钴全球产量占比75%。作为钴消费大国,中国国内钴产量无法满足境内需求,主要依靠从刚果(金)进口。
(9)锂
锂金属现已迈入全球重要工业金属之列,全球锂资源丰富,但中国锂资源仍以进口为主。2023年以来,锂产业呈现供应过剩状态,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整体进入下行通道;待供给出清后,锂价格有望反弹,但预计价格上涨幅度仍相对有限。锂资源可通过初步提取后,经过多次加工成为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等锂盐产品,进而用于制作锂电池等产品。因此,下游锂需求主要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等。2023年,锂金属全球产值超过400亿美元,迈入重要工业金属之列。中国新能源汽车近年来进入加速发展期,受前期产能释放较快影响,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当期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量为958.7万辆(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同比增长35.8%。光伏和风力发电的高速发展亦推动了储能行业的发展进程,进而带动锂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根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统计,2023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为225GWh,同比增长50%。但受技术限制,储能电池对锂的需求量仍较小。
(1)中国矿产禀赋不足,企业资源获取难度加大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全球资源禀赋与资源需求错配,铁、锰、铬、铝、磷、钾盐和锂资源储量丰富,而锡、铅、锌、镍、钴、铜等资源的保障程度较低,中国上述13种矿产全球储量占比差异较大,其中锡、铅、锌和锰等4个矿种的资源储量占比超过全球储量的10%,属于优势矿产;而其他9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全球占比较低,属于紧缺矿产。
对于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矿产储量及矿石品位上。由于全球矿石资源有限,企业需要不断通过自主地质勘察以及资源并购来扩充资源储备以求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矿山资源储备将占用大量资金,全球大型及超大型优质资产减少,以合理价格获得高品位易开采矿山存在较大难度;另一方面,部分矿业资源所处的国家或地区在政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矿业生产能耗较高,上述因素成为制约有色金属矿采选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全球矿业成本高企,对企业ESG提出更高要求
(3)有色金属价格存在诸多影响因素,行业波动无法避免
有色金属行业产品价格伴随宏观经济发展变动而发生震荡,金属价格受全球经济局势、国际供求关系、货币/金融政策、低碳转型发展、下游产业需求等多重复杂因素影响。有色金属企业经营业绩与产品价格波动存在较大关联,若产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有色金属企业经营或明显承压,企业需着重提升关键矿种资源储备,并且合理、审慎、适时应用金融衍生工具。另外,行业内有色金属企业多经营部分贸易业务,科学的贸易模式、合理的资金周转以及大宗商品套期保值管理或将有助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营风险。
(4)冶炼企业存在持续经营压力
(三)2024年钢铁行业分析
2023年,下游用钢需求进一步分化,受地产投资持续下行拖累,钢铁行业需求端仍延续疲软态势,但供给端变化不大,供需失衡导致钢材价格震荡下行;同时,原燃料价格虽有回落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钢铁行业盈利水平进一步下降。2024年,在供需双弱以及原燃料价格强势的预期下,钢铁企业仍将面临一定经营压力。未来,钢铁行业继续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1.行业运行情况
2023年,中国粗钢产量同比保持稳定,供需格局仍处于弱平衡态势,钢材价格震荡下行;同时,由于原燃料价格仍处于历史高位,钢铁行业盈利水平进一步下滑。
钢铁行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具有典型的强周期属性。钢铁行业的供给受下游需求和行业政策影响很大。2021-2023年,中国粗钢产量分别为10.33亿吨、10.13亿吨和10.19亿吨,呈波动下降趋势。2021年上半年,在内外需求增长拉动下,中国累计粗钢产量5.63亿吨,同比增长11.80%;下半年,随着“压减粗钢产量”等调控政策的落实,粗钢产量连续6个月同比下降,2021年全年中国粗钢产量同比减少约3200万吨。2022年,受下游需求偏弱以及行业盈利承压影响,中国粗钢产量同比继续下降。2023年,在国内钢材需求持续低迷、钢材出口量同比大幅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粗钢产量同比变化不大。2024年一季度,受下游有效需求不足及春节后需求启动延缓等因素影响,中国粗钢产量同比小幅下降1.9%。
图7中国粗钢产量情况
从钢材价格来看,2020年初受下游停工停产影响,钢材价格综合指数出现一定程度下跌。随后下游复产赶工需求强劲,推动钢材价格综合指数大幅走高。2022年一季度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增长,国外钢价大幅上涨拉动国内钢价增长;进入二季度以来受经济预期下降、钢材需求低迷影响,国内钢材价格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迅速回落。2022年全年平均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23.36点,同比下降19.74点。2023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预期回暖,钢材价格呈增长态势;二季度,钢材价格呈现“V”字走势,国内经济复苏情况不及预期叠加海外银行暴雷带来的流动性危机,导致钢材价格进入下行通道,6月下游需求阶段性释放,钢材价格修复性反弹;7-11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下降,钢材供需处于弱平衡态势,整体价格窄幅波动;进入11月,随着房地产等利好政策发布,市场情绪得到提振,钢材价格小幅增长。2023年全年平均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11.86点,同比下降11.50点。2024年一季度,市场需求不振,钢材价格持续下跌。
图8中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变动情况
从经营业绩来看,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2021-2023年,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的利润总额分别为3524亿元、982亿元和855亿元。2022年,受供需双弱、成本高企影响,钢铁行业盈利水平出现大幅下滑。2023年,原燃料价格虽有下降,但成本端降幅不及钢材价格降幅,钢铁行业利润持续压缩。
2.上下游情况
2023年以来,受供需关系影响,铁矿石价格呈震荡态势,焦炭价格波动下行,但原燃料价格整体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钢铁企业仍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同期,钢铁下游需求有所分化,受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行拖累,建筑业用钢需求变现不佳,同时汽车、家电、船舶等行业增速较大,对制造业用钢需求提供一定支撑。
(1)铁矿石
铁矿石是钢铁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原材料,中国钢铁企业所用铁矿石以进口为主,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80%,钢铁产能与自身铁矿石产能严重不匹配。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2023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分别为11.24亿吨、11.07亿吨和11.79亿吨。从集中度来看,全球75%的高品位铁矿石产量和贸易量集中在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力拓集团、必和必拓公司、FortescueMetalsGroup.Ltd四大国际矿业巨头手中,资源高度垄断给铁矿石自给率不高的钢铁企业造成了较大的成本压力。
2021年以来,铁矿石价格冲高回落后整体呈高位震荡趋势。其中,2021年1-8月,受全球经济恢复以及主要经济体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铁矿石价格指数月度均价攀升至183.97美元/吨;下半年随着中国粗钢产量下降,对铁矿石的需求减少,铁矿石价格快速回落。2021年全年铁矿石平均价格指数为159.49美元/吨。2022年上半年,受地缘政治冲突导致能源价格上涨、国际通胀等因素影响,铁矿石价格有所回升;随后由于需求疲软以及美联储持续加息影响,铁矿石价格震荡下行,但整体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22年和2023年铁矿石平均价格指数分别为120.16美元/吨和119.75美元/吨。2024年一季度,全球铁矿石发运量持续增长,叠加国内粗钢产量小幅下降,铁矿石价格指数较2023年底有所回落。
(2)焦炭
焦炭是钢铁生产的基本原燃料,供给主要来自于中国煤炭企业。2021年以来,焦炭价格波动较大,但整体处于历史高位。其中,2021年1-10月,焦炭价格在供需紧张以及焦煤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大幅走高;进入11月,受需求端收缩、政策端对于煤炭保供限价以及进口煤放量等因素影响,焦煤供需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其价格快速下跌。2022年上半年,焦炭供应端偏紧,价格呈震荡上行态势;下半年在需求转弱的影响下,焦炭价格中枢明显回落,但全年均价仍同比增长0.88%至2841.58元/吨。2023年一季度焦炭价格相对稳定,二季度随着钢材价格走弱以及焦煤价格先行下移,焦炭价格持续走弱;下半年焦炭价格震荡上调,煤价上涨带动焦价上涨,但涨幅有限。2023年焦炭平均价格指数为2152.29元/吨,同比下降24.26%。2024年一季度,焦炭价格继续承压下行。
(3)下游需求
中国钢材消费大体分为建筑业用钢和制造业用钢。从终端下游占比来看,建筑业消耗了过半的钢材,为钢材需求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建筑业主要包含房地产和基建业务,呈现强周期性。近年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2021-202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约5%的增速。2023年,该指标下滑至3%。
房地产方面,近年来,中国政府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总基调不变,地产投资增幅明显下降,2021-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为4.4%、-10.0%和-9.60%。2022年以来,地产政策端虽有所优化但效果并不明显,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持续下行,严重拖累了用钢需求。
基建方面,基建投资是中国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2021年,宏观政策整体偏向结构调整,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21%,维持在低位区间运行。2022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加大了基建投资力度,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明显提升,2022-2023年分别为11.52%和8.24%,对钢材需求形成一定支撑。
供给方面,在“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产能产量双控政策仍将延续,钢铁供给存在天花板;同时若吨钢毛利仍无明显提升,钢铁企业的生产意愿将维持低位,预计2024年钢铁供给端同比持平或微幅下降。
需求方面,随着中国“稳增长”的政策指引、接续政策的落地实施、房地产政策持续松绑以及万亿国债的发行,整体用钢需求有望温和复苏,但需求端结构分化仍将延续,制造业用钢需求占比或将进一步提升。
价格方面,在供需双弱的格局下,钢材价格预计维持震荡走势。同时,考虑到铁矿石和煤炭供应方仍具有较强的话语权,钢铁企业的经营效益难有明显好转。
短期内,在下游需求偏弱、原燃料价格高位震荡的背景下,钢铁企业仍将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长期来看,在产业政策引领下,钢铁行业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钢铁企业低碳化、数字化、产品高端化趋势加大,行业竞争格局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招商小知识】
1.独角兽公司
2.瞪羚企业
瞪羚企业是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认定范围主要是产业领域符合国家和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涵盖新兴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人工智能、金融科技、节能环保等领域。
3.上市公司
4.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股权式经济组织。
5.飞地经济
飞地经济是指打破区划限制,以最新国务院批准的各类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在平等协商、自愿合作的基础上,以生产要素的互补和高效利用为直接目的,在特定区域合作建设开发各种产业园区,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协调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6.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指一些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