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在阐明《条例》出台背景时表示,中国稀土管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整治非法开采或非法冶炼分离、无指标或超指标生产、买卖非法稀土产品等违法行为的手段不足、处罚力度不够等。
路透社以及德国《明镜》周刊解读认为,中方通过此次公布的《条例》,在稀土开采、冶炼和流通等领域制定法规,是为了在国家安全层面的高度来保护稀土供应。新加坡《联合早报》和《日经亚洲》也分析认为,中方出台《条例》旨在牢牢掌控稀土这项战略资源,“保护其重要的工业金属储备”。
资料图:稀土矿产(视觉中国)
据悉,此次出台的《条例》共32条,主要规定了明确工作原则、加强稀土资源保护、健全稀土管理体制、促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稀土全产业链监管体系、明确监督管理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条例》除明确稀土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外,还要求确定稀土开采企业和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事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对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实行总量调控,并优化动态管理;建立产品追溯制度,严格流通管理。此外,《条例》还明确国家对稀土产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鼓励和支持稀土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
“稀土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和关键战略资源。”司法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6月29日就《条例》答记者问时表示,近些年来,我国围绕稀土行业准入标准、行业整合、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有效促进和保障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稀土管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覆盖全产业链的管理职责、监管措施有待完善,产业创新能力和绿色化智能化水平亟须提高,整治非法开采或非法冶炼分离、无指标或超指标生产、买卖非法稀土产品等违法行为的手段不足、处罚力度不够等。因此,有必要制定专门的行政法规,为稀土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稀土素有“工业味精”的美誉(维基百科)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与储量国。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中国2023年稀土产量达24万吨,约占全球三分之二,而储量达4400万吨,占全球40%。
《明镜》周刊报道称,《条例》表明,中国希望更好地保护其稀土,“这是国家安全问题”。《日经亚洲》指出,中国的地下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一些私营部门仍继续对稀土进行非法开采和冶炼,最新《条例》旨在“保护国家资源安全和工业安全”。
重要稀有金属镓(资料图)
去年12月21日,商务部、科技部发布关于公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的公告。在禁止出口部分,“稀土的提炼、加工、利用技术”列入其中,具体涉及稀土萃取分离工艺技术;稀土金属及合金材料的生产技术;钐钴、钕铁硼、铈磁体制备技术和稀土硼酸氧钙制备技术。
路透社则称,这些规定引发了外界“担忧”,即限制稀土供应可能会加剧中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紧张关系。而此次中方出台《条例》之际,欧盟正准备在7月4日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中欧双方正计划就拟议的关税进行谈判,德媒对此声称,这也可能进一步加剧欧盟对稀土供应遭限制的担忧。
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指出,中国是全球稀土第一储量大国,也是第一生产大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一直秉持开放、协同、共享的方针,推动国内稀土产业的发展,我们愿意以稀土资源和产品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的正当需要,为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