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学术研讨会举办

11月27日,由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和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学术研讨会以线上方式举办。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法官学院、湘潭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的十余位权威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姜胜耀致开幕辞。姜胜耀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党内法规研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使命要求,党内法规研究应当突出系统性思维和问题导向,将理论构建、制度制定和实践执行紧密结合,着力解决党在新时代自身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与风险考验,学界应当深刻总结和提炼新时代十年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宝贵经验,助推党内法规制度不断完善。

学术研讨一共分两个单元,13位专家学者先后作主旨发言。

在第一单元研讨中,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屠凯以协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法规制度为主题,重点从规模匹配、内容协调和理论认识三个方面强调了协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法规制度的下一步工作目标。

国家法官学院施新州以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体系的关系为主要探讨对象,在全面梳理当前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党规和国法在政治、法理、法治三个层次上的有机统一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强聚焦新时代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深度归纳梳理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构成和发展历史,并提出明确制度定位、制定相应法规和完善配套机制等健全完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深入思考。

在第二单元研讨中,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曼倩重点探讨了党内法治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问题,从概念发展、实践价值和制度依托三个方面对党内法治文化建设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框架建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教授、中国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张晓燕对党章修改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之间的双向关系作出深度阐明。她认为,秉持与时俱进基本原则的党章修改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稳定性和创新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则是党章修改形成共识的必要条件。

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长秋重点聚焦党的纪律与党内法规的关系,对党的纪律概念作出深度解读,在结合史论的基础上对党的纪律与党内法规的应然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过去存在的误读及相应校正作出精要分析。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中央党校党章党规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勇以推进党内法规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角度系统地、立体地勾勒了党内法规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现实结构,并从研究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善用法治和党建两大核心思维,注重实践效能,为党内法规的高质量发展指引了方向。

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欧爱民从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之策、坚持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统筹推进、坚持高质量建设党内法规制度、强化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和加强党内法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六大方面介绍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党内法规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

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刘俊杰立足百年党史,详细总结了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大时期内的发展历程。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院长肖金明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出发,深刻总结了党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辉煌成就,提出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作为党的建设思想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之中,使之成为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的引路指南。

在研讨总结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韩强对与会者的精彩演讲作了精要概述与评价。他表示,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内法规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党内法规学术研讨会是党内法规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论坛之一,本次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基地参与主办实现了三方的资源互补、携手并进。他认为,本次会议与会专家的研究选题都十分具有前瞻性和研究价值,各位专家通过实证分析、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党内法规的理论阐释、执行机制和法典化等焦点问题提出了极具见地的真知灼见。最后,他希望各位专家在未来继续开展广泛交流,共同推动党内法规研究向纵深发展,在党内法规建设事业中发挥学界的重要作用。

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林来梵和国家法官学院施新州共同主持。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研究人员等参会学习。

THE END
1.中国法律体系概览法典法规与规范体系的构成摘要: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根本,立法依据为普遍原则和具体规定。其中,宪法是最高的法律,它规定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机构以及公民权利义务等基本关系。除了宪法之外,还有其他的一系列法律,如刑事诉讼程序律、民事诉讼程序律等,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基石性质的法律。 法规制度 https://www.qmso18vkw.cn/zheng-ce-fa-gui/423037.html
2.中国当前法律体系(精选十篇)法律体系, 也称法的体系, 简称法体系, 是指由一个国家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律体系一般有如下的特点:第一, 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 也就是说, 它不是几个国家的法律构成的整体, 也不是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的法律构成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erib8l.html
3.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3. 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六、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概述1.法律关系的概念 2.法律关系的特征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三)法律关系的主体1.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2. 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 3. 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四)法律关系的客体1.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2.法律关系客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
4.第一节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这种特殊性体现在法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来强迫人们遵守。通过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国家的法律体系得以贯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来调整人们的行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违法行为,都将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这也是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的重要标志。https://www.jianshu.com/p/d26ad8d64f80
5.吴邦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吴邦国说,目前,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0803/08/t20080308_14766060.shtml
6.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力健全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我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成果,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比较优势,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尤其是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我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对西方以国家和组织为主体的传统安全观法律体系价值的超http://www.bozhou.cn/p/237843.html
7.新《国家安全法》统领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新闻频道申伟介绍,从1993年的《国家安全法》,到201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再到2015年新的《国家安全法》,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因素正在不断增多。“为了应对国家面临的多元化的安全挑战,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法治化、制度化,构建国家安全法律体系,这是制定新的国家安全法的目的所在。” https://news.cctv.com/2016/04/15/ARTIJ0K6rRM6nUZx9X0fittl160415.shtml
8.JBIL:一种区块链自治规则与国家法律的衔接框架既然如此,要避免传统司法裁判的理解障碍和误解风险,就有必要建立规范的接口,让区块链世界里的证据以符合国家法律要求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它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都能成为名实相符的“证据”。 (二)“衔接”的目的 1、建立管道,让区块链自治体系有价值标准可依。https://blog.csdn.net/shangsongwww/article/details/90053244